APP下载

教学“常模带”
——改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的实践创新

2017-07-31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标准分学业成绩教学质量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教学“常模带”
——改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的实践创新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在师资和学生学业基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年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范围区间为依据建立了教学“常模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常模带”引导教师形成了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改变了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现象,更及时地发现和推广了部分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常模带” 学业成绩 教学质量观

一、教学“常模带”产生的背景

(一)“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的价值引领

上海市教委2011年11月起试行了《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旨在通过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压力、睡眠、作业、师生关系等指标,引导教师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情况。“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取得学业成绩的过程与方法。它正确区分了学业质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突破了以分数论英雄、以成绩论成败的传统评价形式,以“绿色指标”的达标情况为评价导向,引导学校及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二)区域及学校对学业成绩评价的现状分析

目前,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业成绩,以及学校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通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评价,有百分制或150分制、名次、标准分等;另一种是相对评价,常以学业成绩变化为依据。两种评价均有弊端:

(1) 绝对评价看地位。由于生源基础不一样,教师教学绝对评价意义不大,它只反映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映不出教师的教学水平。

(2)相对评价看进步。各名次阶段提高的难易程度不一样,例如排名已经是第一名,就很难评价它的提高;第二名到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往上提高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仅评价进步情况,无法公正地反映教师教学现状和水平。

(3)目前使用的测量不是直接测量,而是间接测量。直接测量误差相对较小,间接测量误差较大。常用的间接测量是抽样的方法,用教师依据经验或不同价值取向抽炼出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全面的学习情况,所以误差容易偏大。

(三)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有关联但不等同

目前,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采用的各级各类评价,往往都是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虽然“以学定教”,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能反映出一定的教师教学水平,但不能反映出全部,甚至很难从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以考虑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来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促进学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基于以上认识,借鉴“绿色指标”的目标性评价,尝试改革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评价采用教学“常模带”,通过常模区间反映教师教学是否达标,从而使教师不再过度关注班级成绩一两分的差异,而是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正确看待成绩,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构教学“常模带”的操作路径

教学“常模带”是在学校师资和学生学业基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年学生学业成绩及变化范围区间为依据建立的教学常模区间。

(一)建立教学“常模带”的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是探索实践的逻辑需求。建立教学“常模带”的基本假设如下:

(1)当客观测量工具确定后,在学校生源和师资力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学生学业成绩不可能无限制提高。

(2)依据多年的课改实践经验,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学生学业成绩会在较稳定的数值范围内,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的总体水平。

(3)大量教师的教学成绩在“常模带”范围里,即使有差异也是正常的。高于或低于“常模带”就是异常的,更需要分析原因。对于高出“常模带”的,需要提炼总结经验;对于低于“常模带”的,需要及时找出问题,反思改进教学。

(4)通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改变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情况,引导教师形成更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常模带”的建立与使用

1.教学“常模带”的架构

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静教院附校建立了A1标准分正负“常模带”和A2标准分极值“常模带”(以下简称A1“常模带”、A2“常模带”),如表1所示。其中,A1“常模带”是为了让教师了解学业成绩是否在正常范围内,A2“常模带”是为了了解学业成绩是否偏离太多。

表1 教学“常模带”架构

2.教学“常模带”的建立

(1)数据选择

数据范围:选择2012年至今的所有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作为教学“常模带”的数据。

数据种类:为了规避考卷的难易度所产生的影响,静教院附校选择标准分。这里的标准分是指学校一个年级一门学科的标准分,五个班级的五个标准分的和为零。

选择说明:2012年至今,学生学业成绩基本稳定,师资力量基本不变,数据选择较合理。

(2)步骤方法

A1“常模带”的建立过程如下:

①把2012年至今的所有六年级学生的某门学科期中、期末班级标准分分为两类:正标准分和负标准分,分别算出所有正、负标准分的平均分。以此类推,分别算出七、八、九年级的所有正、负标准分的平均分。

②把这四个年级的正标准分的平均分进行平均,作为A1“常模带”的上限;再把这四个年级的负标准分的平均分进行平均,作为A1“常模带”的下限。这样可以避免六年级分数太多、权重太大,使分值趋于合理。

③若一次测试后,班级标准分在A1“常模带”上下限之间,就属于正常范围;超过A1“常模带”上限,属于优秀范围;低于A1“常模带”下限,属于偏后范围。

经过统计,大约60%的数值在A1“常模带”内,超出范围的,仍然较多,因此需要再建立一个标准分极值“常模带”,即A2“常模带”。

A2“常模带”的建立过程如下:

① 找出2012年至今的所有六年级学生的某门学科期中或期末班级标准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计算出所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分。以此类推,分别计算出这四届七、八、九年级的所有标准分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出所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分。

② 将四个年级最大值的平均分作为A2“常模带”的上限,最小值的平均分为其下限。

③ 若一次考试后,班级标准分在A2“常模带”上下限之间,就属于正常范围;超过上限,就属于超过了教学的一般常态,教师需要总结经验;低于下限的,需要找出问题、吸取教训、改进提升。

基于以上方法,静教院附校建立的A1“常模带”与A2“常模带”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A1“常模带”

表3 A2“常模带”

3. 教学“常模带”的解读示例

笔者以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后的数据为例(图1),具体解读教学“常模带”数据图。

图1中,高低两条线之间的区域就是A2“常模带”,正负两条线之间的区域就是A1“常模带”,可见:(1)班和(4)班的学业成绩略微偏后,需要教师寻找问题,反思改进;(2)班的学业成绩大大超出A2“常模带”的最高值,值得总结经验;(3)班和(5)班均在A1“常模带”范围内,属于正常现象。

教学“常模带”的建立与使用,方便教师进行自主评价。教研组也可以通过“基于数据、分析数据、改进行为”的主题研修,寻找教学中需改进的问题,或是总结好方法、提炼经验,从而在实践中再改进、优化,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图1 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数学“常模带”数据图

三、教学“常模带”实施的成效

(一)进一步影响并端正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观

静教院附校通过教学“常模带”的管理,有效减轻了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舒缓了教师的焦虑情绪,促使教师更加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取得学业成绩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1:我会被谈话吗?

今年,我校引进一名新教师——小陆。他曾在我校就读初中,大学毕业后回母校就职,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曾在“轻负高质”绿色学业环境中成长的小陆,有着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生活中的化学、奇光异彩的实验、数字化的教学手段让他的课堂与众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纸笔作业量少了,他的课因此深受学生喜爱。但小陆老师毕竟是第一年担任九年级的教学工作,虽然个人十分努力,也经常请教带教导师,但在期中测试中,他任教班级的化学成绩仍然落后了。为此,他忐忑不安地问教导主任:“我带的班级这次化学没考好,校长会不会找我谈话?”教导主任打开化学“常模带”后,告诉他不必担心,他任教的班级化学成绩在“常模带”内,属于正常范围。小陆老师豁然开朗,表示会继续大胆实践后“茶馆式”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热爱化学,努力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二)发现并积极推广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

教学“常模带”是一种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工具。静教院附校在评价探索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成绩会在A1“常模带”区间里,各科也都有几位教师的教学成绩几乎每次都高出A2“常模带”;而低于A2“常模带”的现象极其个别。对于低于A2“常模带”的特殊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会了解情况,帮助教师做更精细的分析,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改进措施。而对于高出A2“常模带”的优秀成绩,教研组会通过研修挖掘好成绩背后的原因,帮助教师提炼经验,并搭建平台组织全校交流,一起分享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案例2:用积分换取荣誉作业。

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发现顾老师所执教的班级数学成绩超出了A2“常模带”,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学好方法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通过了解,发现顾老师布置荣誉作业的方法与众不同。荣誉作业是静教院附校为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业的不同需求而设计的:对于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教师减少作业的量,只要求完成基础部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设计荣誉作业,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对于荣誉作业的布置,顾老师融入了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既不是强行布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也不是随意让他们领取;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挑战的任务,即积累日常作业的质量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才能换取荣誉作业。顾老师的这一举措,很好地应用了心理学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明白荣誉作业不是轻易能得到的,得到后也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顾老师的学生们为了获取这份荣誉作业,人人认真完成日常作业,学习热情高涨,班级数学成绩自然整体领先。

教学“常模带”管理,影响并端正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观,教师不再为了班级平均分一两分的差异而过度焦虑,不再为了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成绩而让学生大量刷题,而是在实践中融合教学的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智慧地巧用各种好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既有像顾老师这样巧用积分激励学生爱上荣誉作业,提高班级整体学业成绩的;也有教师合理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互相帮助提高学业成绩;更有教师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四、问题与反思

教学“常模带”——这个改变以往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的实践创新,有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使教学“常模带”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作用,静教院附校会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教学“常模带”,也期待能在区域范围内推广。

(一)不断完善各科各级教学“常模带”

目前,静教院附校的教学“常模带”仅仅建立了各学科的教学“常模带”,且“常模带”数据的选择范围也仅仅累计了近4年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尚不够细致、精准。因此,学校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常模带”做两点改进:一是建立起各学科、各学段、分年级的教学“常模带”,使教学“常模带”建构更完整,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质量评价更适切;二是及时将每年的学业测试数据不断扩充到“常模带”数据库中,使各教学“常模带”数值更精确、合理。

(二)期待教学“常模带”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静教院附校教学“常模带”的管理使用,端正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观,有效地为教师、学生“减负”。笔者分享这一教学实践创新,期待能为更多的基层学校提供一个较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范例,更期待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区域学校进行教学质量检测时,也能通过建构相应的教学“常模带”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给予基层学校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200040

猜你喜欢

标准分学业成绩教学质量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分析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的分层教学下教学质量量化模型
高校师生对原始分制与标准分制的感知对比
基于标准分优化的在线教师教学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