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融合传播能力需做足“四字”功夫

2017-07-31赖永强

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深度融合

提高融合传播能力需做足“四字”功夫

赖永强华西手机报总编辑

2017年1月11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署名文章。其中,在谈到“确立移动媒体优先”战略时指出,要创新移动新闻产品,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线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认认真真地做足“四字”功夫,提高融合传播能力,从而以优质的内容赢得用户。

一是“准”字。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发布信息、获取信息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大问题:信息真假难辨。这直接导致公众迷失在“信息的森林”。而作为拥有“金字招牌”的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传播过程中,恰恰可以凭借其积累多年的公信力,担当起“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使命。于自身发展而言,这恰恰也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所在。但是,在融合传播过程中,目前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平台尚存在缺乏“准”的意识。比如:被自媒体牵着鼻子跑,不对其信息进行认真求证就随便发布造成信息失实;或利用用户的人性弱点,故意制作一些夸大、惊悚的标题吸引点击率,等等。因此,在融合传播过程中,我们不能以“尊重网络传播规律”为幌子,自我矮化,自降底线——最终“自毁前程”。可见,要做好深度融合传播,“准”字功夫当头。

二是“新”字。传统媒体之所以遭遇互联网带来的严峻挑战,正是因为其传播速度、表达方式等落后了。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需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清除大脑中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有勇气“革自己的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动漫、大数据、无人机等互联网传播新技术,学习其生动活泼的新闻表现形式,学习其丰富的新闻呈现方式,学习其多向度思维的互动视角……但是,在现实深度融合传播过程中尚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用“老思路”“老办法”“老话语”将稿件简单地“搬”到新媒体平台,造成用户“用脚投票”的传播效果——最终,找不到融合的信心和方向。因此,在深度融合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观念更新、考核办法、选人配人、产品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最终才会创造传播效果的新局面。

三是“微”字。移动互联网给用户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好处:可以随时随地随身获取信息。即消解了用户过去获取信息的“仪式感”,替之以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地点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度融合传播的过程中,生产与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相匹配的内容,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还是喜欢动不动以“思想”等名义把一些“长篇大文”给用户看,其结果是:身处快节奏的用户根本不看那类故意绕圈子的“伪思想”稿件。尤其是“90后”年轻群体,他们更喜欢看“干货”,也乐意在社交平台分享“干货”。因此,在深度融合传播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应多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去想问题,多生产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内容,并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产品广泛传播开去,在接地气的微内容、微信息中充分体现“微言大义”。

四是“快”字。快是互联网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这一显著优势,才可能提高信息的到达率,从而提高媒体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从融合传播的现实操作来看,我们往往过度依赖过去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把关信息的路径,往往造成到达用户手中的信息已经成“旧闻”,或是谣言已经漫天飞,我们还在“穿鞋子”——长此下去容易被用户抛弃。这就需要我们彻底变革过去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根据网络传播规律来进行组织架构、采编流程的科学设计,同时需要匹配以“移动传播优先”的考核倒逼机制。因此,只有我们认清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与规律,主动变革、主动适应、主动出手,以“抢”的工作状态,去“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并以快采、快编、快推作为融合传播常态,从而赢得先机赢得用户。

总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在日常融媒体内容生产操作过程中,需要我们一线的采编人员做足“准、新、微、快”这“四字”功夫,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融合新闻生产能力,并靠生产出的优质内容赢得最大可能的规模用户,以拓展主流媒体的传播阵地。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深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