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16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及针对性预防干预
2017-07-31梁雪珍刘晖郑开颜成为黄敏刘恒许少英王小平
梁雪珍,刘晖,郑开颜,成为,黄敏,刘恒,许少英,王小平
(1.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广东湛江524013;2.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
·合理用药·
医院16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及针对性预防干预
梁雪珍1,刘晖1,郑开颜1,成为1,黄敏1,刘恒1,许少英1,王小平2
(1.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广东湛江524013;2.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
目的分析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16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干预前组;选择2016年69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干预后组。对比不同性别、年龄段、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同制剂中不良反应占比,分析干预前与不良反应有关的突出因素;结合以上因素制订针对性预防方案,对比干预前后不同性别、年龄段、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同制剂不良反应占比。结果干预前后12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患者是主要人群(P<0.05),干预后占比明显降低(P<0.05)。干预前,不良反应主要药品种类为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干预后主要为抗菌药物且占比低于干预前(P均<0.05);干预前后口服给药和静脉注射均是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干预后静脉注射占比降低(P均<0.05);干预前后注射剂均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制剂(P<0.05),干预后其占比未显著降低(P>0.05)。干预前后皮肤及其附件均是主要累及部位(P<0.05),干预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虑,重点保护儿童及老年患者,强化抗菌药物管理和给药途径管理,加强皮肤及其附件、重要器官保护,使用针对性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影响因素;针对性预防;合理用药
目前,世界范围内药品不良反应的形势相当严峻,以呼吸困难、皮疹、高热等反应最常见,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严重不良影响,也影响了用药效果。研究发现,临床药物合理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疗效、细菌传播等关系密切,药物合理应用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药物监管,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不良反应预防,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提高疗效,同时赢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本研究中以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169例患者为对象,分析了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因素、用药途径、药物品种等的关联性,并提出预防对策,旨在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由临床医师诊断为药品不良反应患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积极配合各项调查;临床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3-4]:不愿配合医嘱、检查;精神疾病史;严重心、肝、肾、脑疾病并正在接受重要救治;不耐受治疗;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2015年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就医且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纳入干预前组,涉及门诊、急诊科、儿科、妇科、骨外科等多个科室,其中患者年龄4~87岁,平均(46.2±8.12)岁。将2016年医院就医且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患者69例纳入干预后组,涉及科室分布同干预前组,年龄5~85岁,平均(47.4±8.23)岁。两组患者年龄、科室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原因分析
药师指导患者完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现有疾病及病史、家族遗传史、入院时间和出院时间、诊断情况、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所用药物名称、用药起止时间、用法用量、药物种类,不良反应情况及累及系统/器官等。按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物制剂因素,记录不良反应占比,统计不良反应中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发生情况,找出突出因素。
1.2.2 针对性预防
根据分析结果,找出突出因素,制订针对性预防策略:1)针对患者因素。将儿童及老年患者纳入预防重点,对其药物过敏史、疾病合并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了解全面,综合评估其机体耐受力,调节剂量并选择恰当的给药途径;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自身如何预防不良反应,提高其预防意识和能力。2)针对主要不良反应部位。严格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避免用药后皮肤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需尽快给予对症处理;对合并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患者慎重选药,避免药品不良加重病情。3)针对医护人员及管理制度。对加强医护人员预防不良反应培训,每周开展1次,以提高及辨别潜在因素、不良反应危险程度、处理不良反应的技能,熟悉各种给药途径、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完善制度,加强考核,对因医护工作者原因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追责,提高其预防意识。4)加强药品监管流程。可用冷链运输方式,加强药物储存规范性;加强不良反应信息识别,及时反应某阶段院内不良反应事件并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段、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物制剂不良反应占比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因素
干预前后,男女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年龄项中,以<12岁的儿童和≥60岁的患者71例(71.00%),干预后<12岁与≥60岁患者37例(53.62%)占比明显降低(χ2=6.13,P=0.133 3)。见表1。
表1 干预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例(%)]
2.2 药物因素
药品种类:干预前主要为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干预后主要为抗菌药物(P均<0.05)。干预后抗菌药物及重要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比显著降低(P均<0.05)。
给药途径:干预前后口服给药和静脉注射均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干预后静脉注射占比降低(P均<0.05)。
药物制剂:干预前后注射剂均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制剂,干预后其占比未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累及部位
干预前后皮肤及其附件均是主要累及部位(P<0.05),干预后占比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3。
3 讨论
3.1 明确院内用药不良反应因素的意义
药物用药安全是目前我国各大医院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减少不良反应、促进康复,是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5]。通过分析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因素,能准确找出主要原因,针对原因进行预防,有利于预防方案的合理建立,提高院内药物管理质量。本研究中明确了用药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系统/器官,以及主要引发因素,使预防更具有针对性。
表2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药物制剂分布[例(%)]
表3 干预前后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分布[例(%)]
3.2 影响院内用药不良反应的因素
院内用药不良反应因素较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者因素:主要是年龄。2016年不同年龄段则药品不良反应占比不同,其中<12岁的儿童和≥60岁的老年患者占61.76%,提示儿童患者和老年患者是已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人群。考虑老年患者机体处于退化阶段,各器官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对药物体内代谢有一定影响,且老年患者胃分泌减少,胃肠血液循环能力下降,因此机体主动吸收药物速率低,易出现不良反应[6];儿童免疫能力较弱,治疗耐受性差,对药物敏感,属于易发人群。
药物因素:抗菌药物是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药品,占52.94%。目前,β-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等抗感染、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频率较高,且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抗菌药物用量增加,应用不规范等导致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加[7-8]。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是药品不良反应主要累及部位,对患者系统/器官产生严重损伤。本研究中发现静脉注射是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占比72.55%,而其中静脉注射占77.45%,与潘祺琦等[9]报道的81.20%接近。提示应尽量避免静脉注射。药物制剂中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高达81.37%,提示减少注射剂给药能一定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由表2可知,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儿童和老年、抗菌药使用者、静脉注射给药的患者、注射剂使用者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为主要累及部位。
3.3 针对性预防的效果
因素分析为针对性干预提供了方向,针对性干预以突出因素为干预重点。本研究中,针对性预防建立1年后不良反应减少至69例,提示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础上的针对性预防具有显著效果。显著降低了<12岁与≥60岁不良反应占比、抗菌药物占比、静脉注射占比(P<0.05)。提示针对性干预可减少儿童和老年患者人群静脉注射用药,促进更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医院乃至社会均有较大不良影响,与患者自身原因、医护士操作规范因素、医院管理因素等相关,应针对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客观状况,抓住主要因素,并针对性进行干预,加强儿童和老年患者干预,强化用药规范性,提高院内用药安全意识,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1]米良荣.我院7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0(9):1243-1244.
[2]刘晓,孔妍,崔一民,等.3例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21): 2006-2007.
[3]秦尚够,李学娟,郭丽,等.根因分析法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80-1481.
[4]徐洪玉,郑磊.167例住院患者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5,27(4):223-224.
[5]王军,郝杰.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7):1017-1018.
[6]孙美玲,李志荃,徐存军,等.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2015,10(11):1683-1687.
[7]刘思玮,马利平,孙文悦,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21(6):123-124.
[8]陈旭,李卫华,安爱军,等.医院药物不良反应127例分析[J].中国医药,2014,9(2):272-274.
[9]潘祺琦,罗璨.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5,11(4):253-257.
Analysis of 169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 and App lication of Target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Liang Xuezhen1,Liu Hui1,Zheng Kaiyan1,Cheng Wei1,Huang Min1,Liu Heng1,Xu Shaoying1,Wang Xiaoping2
(1.Zhanjiang the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anjiang,Guangdong,China 524013; 2.Zhanjiang People′s Central Hospital,Zhanjiang,Guangdong,China 524037)
Ob jective To analyze 169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in Zhanjiang the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o put forward targeted preventive measures.M ethods Totally 100 cases of AD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hospital in 2015 as the pre-intervention group,and 69 cases with ADRs were chosen as the post-intervention group.The proportions of ADRs in different sex,age,drug type,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drug preparation were compared,the advers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events before intervention was analyzed.Combined with the above factors,the targeted prevention program was made.The proportion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sex,age,drug type,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different drug preparation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Resu l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the children under 12 years and those over 60 years were the main groups(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proportion decreased obviously(P<0.05).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 main types of ADRs were caused by antibacterial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main ADRs were caused by antimicrobial,and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P<0.05).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intravenous injection were the main routes of ADRs,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proportion of intravenous injection decreased obviously(P<0.05).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injections were the main agents for ADRs(P<0.05),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m did not decrease significantly after intervention(P>0.05).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were the main sites of involvement (P<0.05),but 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after intervention(P>0.05).Conclusion The prevention of ADRs be consider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the children and elderly patients should be given special protection,management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drug delivery pathways 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and important organs should be given strengthen protection,and the targeted intervention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ADRs.
adverse drug reactions;influencing factors;targeted prevention;rational drug use
R969.3;R952
A
1006-4931(2017)11-0083-03
2017-02-15)
10.3969/j.issn.1006-4931.2017.11.028
梁雪珍,女,大学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为药物应用分析与不良反应,(电子信箱)13542001498@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