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洛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

2017-07-29常丽梅

魅力中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洛阳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洛阳遗留至今的传统音乐种类丰富,这些传统音乐既有国家级也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综合性研究。笔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中,政府、高校及媒体应加强互动与合作;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点面结合。同时,重点加强高校学术研究团体及学术研究力量,使得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更为严谨及科学。

关键词:洛阳;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开发利用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遗留至今的传统音乐种类丰富,有多项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河洛大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这些传统音乐文化还缺乏系统深入地综合研究,对其保护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因此,作为研究传统音乐文化的高校教师,笔者就将洛阳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来充实与推动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民间曲艺类,舞蹈类及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和音乐类密切相关,而且笔者所在音乐学院的教师有大量此类课题的研究,因此本文笔者将民间曲艺类,舞蹈类及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归结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探讨。

一、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洛阳音乐类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具体有民间曲艺类:河洛大鼓(偃师市);三弦铰子书(汝阳县);洛阳小调曲(西工区)。民间音乐类:洛阳十万宫廷乐舞(洛龙区);海神乐(洛龙区);硪工号子(吉利区);经歌(宜阳县)等。民间舞蹈类:大里王狮舞(洛龙区);九莲灯(新安县);东关双龙(湹河区);曹屯排鼓(洛龙区);高装(嵩县);旧县背装(嵩县);苏羊竹马(宜阳县);同乐社盘(宜阳县) 、通背武狮(洛龙区)、三官庙挠阁(洛龙区);独角兽(栾川县);崇阳垛子(洛宁县);洛阳龙马盘鼓(孟津县);东蔡庄高抬“故事”(偃师市);二鬼摔跤(洛龙区、瀍河区、偃师市)等。民间戏剧类:靠山黄(栾川)、南庄木偶戏(汝阳县)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社会力量都是非常重视的。政府保护利用工作做得好,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就会好得多。上文所述洛阳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洛阳海神乐已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遗产名录。洛阳海神和洛阳唐三彩、洛阳牡丹、龙门石窟一起,被称为“洛阳四宝”。而且早在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已经将河洛大鼓保护项目成功申报为201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将以上海为例,和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做一比较。

二、洛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

(一)洛阳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现状比较

河南是文化大省,洛阳又是中原地区重要古都之一,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原地区的传承工作。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因此上海音乐文化历史也是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史。上海文化体现了东西方交融,因此上海文化常被人称为海派文化。上海城市音乐文化也体现出了这些特点。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研究及保护经验很值得洛阳借鉴。

上海音乐文化研究集中在对上海城市(1840-1949)音乐文化的研究上。洛阳乃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上海的种类要多,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因此,洛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上。多元和创新是海派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相比而言,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专业和扎实,这得益于上海音乐学院这样一个高水准的音乐院校及政府和上海各界(社会力量)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在研究方法上,上海音乐文化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参与的广泛性(传媒界、政府、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力量);第二:研究的深入性(专著的出版、“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第三:研究的多元性(既有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也有对外来音乐的研究)。这些有益经验也是洛阳的不足,值得我们洛阳各界学习借鉴。

(二)洛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在对洛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上,对河洛大鼓(偃师市)的研究非常系统,这一成果得益于政府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努力。对洛阳十万宫廷乐舞(洛龙区);海神乐(洛龙区);硪工号子(吉利区);南庄木偶戏(汝阳县)等研究也较为深入。高校等研究机构以此为题申报课题,被政府资助研究,同时也有许多传统音乐文化的文章发表。三弦铰子书;洛阳小调曲;经歌; 大里王狮舞;九莲灯;东关双龙;曹屯排鼓;高装;旧县背装;苏羊竹马;同乐社盘;通背武狮;三官庙挠阁;独角兽;崇阳垛子;洛阳龙马盘鼓;东蔡庄高抬“故事”;二鬼摔跤;靠山黄等传统音乐也已被专家学者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但还不够深入系统。

高校、音乐研究机构及社会力量共同对当地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护及推动作用。研究洛阳传统音乐文化的学者及论著很多,如对龙门石窟中音乐文化的研究,对河洛大鼓的研究,对洛阳海神乐的研究,对十万乐的研究等。另外还有诸多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近年来为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各级课题。但是,研究人员和研究工作缺乏历时性,对各乐种的源流、历史渊源推测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持;有的乐种的调查及整理还不够全面,如经歌,排鼓等;再有就是缺乏横向的全面研究,应加强各研究成果的横向联系,把所有非遗项目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探讨各音乐种类的横向联系;应从全局出发,指出哪些研究还有待提高;总之研究成果要系统、全面。需要强调,要从洛阳这个圈子中跳出放眼全国:洛阳传统音乐文化在全国音乐文化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如何借鉴其它城市的先进经验打造洛阳独特的文化品牌,这样就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这些理论及实践成果可以为提升城市形象,创建最佳旅游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可喜的是,有很多项目已经在各传统节日中演出,并且也作为旅游项目及文化品牌被成功推出,如洛阳海神乐和河洛大鼓已经作为2012夜游龙门的新增项目。当然,各项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结语

希望本文能对洛阳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宏观与微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能对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传统音乐文件的研究,打造人文古都,使洛阳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也为进一步深化河南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依据,使河南音乐文化产业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2]马春莲.洛阳河洛大鼓音乐调查报告﹝J﹞.黄钟,2004,4.

[3]常丽梅.洛阳“十万乐”的初步考察与研究﹝J﹞.交响:2003,3.

[4]常丽梅.关于洛阳“十万乐”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 美与时代.2006,5.

作者简介:常丽梅(1977年4月—),女,河南洛阳,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洛阳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硬脖子的洛阳令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