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传承红色文化滋养精神家园

2017-07-29王军参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西柏坡红色文化传承

[摘要]党的十八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出了新的课题。西柏坡是闻名中外的革命圣地、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满足社会与公众对纪念馆的需求,把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迎接十九大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教育基地;西柏坡;传承;红色文化

[作者简介]王军参(1972-),男,汉族,籍贯:河北正定,西柏坡纪念馆,中共党员,政工师,西柏坡纪念馆旅游服务公司副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以“两个务必”、“赶考”为内容的西柏坡精神理论、现实意义及职工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40-02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蕴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深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能焕发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始终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西柏坡是闻名中外的五大革命圣地,一直重视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深入发挥文物藏品作用打造精品陈列、挖掘红色资源拓展社教服务内容、创新宣教思路和形式、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职能。西柏坡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有效利用馆藏,打造精品陈列,巩固宣教阵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文物是革命纪念馆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一件革命文物所发挥的作用,要比单純文字的描述更具有情感说服力。因此,利用馆藏文物打造精品陈列,发挥传播知识、宣传教育、丰富文化生活等功能是全国大多数纪念馆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利用新征集的文物,巩固提升固有的宣教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渐丰富,现有的陈列内容和展示手段已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为此西柏坡纪念馆发挥文物的作用充实提升陈列展览效果。如增加方志敏烈士的手稿——《清贫》、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反腐败文件,增添毛泽东使用过的收音机、衣架和江泽民题词用过的砚台等,不仅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而且让收藏的文物“活起来”,提高了陈列展示的效果。

(二)开辟建设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主题展览,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如利用“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土地法大纲》《婚姻法》”等文件,深挖党中央、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时期开展的各项法治工作举办了《“依法治国从这里起航”西柏坡法治建设启示》展览;利用馆藏的新闻图片举办了《中国梦、赶考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红色新闻文物》等展览。增强了馆藏文物的真实性、可看性、实效性,并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西柏坡时期党的文物史料进行科学、人性化的诠释。

(三)组织展览交流合作,延伸爱国主义宣教阵地。一是“请进来”联合举办展览。和香山公园管理处、河北省海内外名人联合举办《中共中央在香山双清别墅》《江山如此多娇——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名家作品展》等。二是“走出去”异地举办主题展览或巡回展览。和武汉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香山公园管理处等地组织了以西柏坡精神为内容的《弘扬西柏坡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展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2年到2016年间,西柏坡纪念馆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举办各类展览60余场,观众达200余万人次,受到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嘉奖。

二、深挖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红色文化的研究是革命纪念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研究队伍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行业内地位及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因此,西柏坡纪念馆非常重视学术研究,以自主和联合方式深挖红色资源,更是以研究成果直接服务陈列展览和教育产品,扩大了社会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自力更生”深挖红色资源。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寻访革命后代,先后完成了《西柏坡研究》《西柏坡记忆》《西柏坡口述历史》《忠诚与信仰》《西柏坡见证和解读》等几十种书籍。

(二)“借鸡生蛋”进一步深挖红色资源,在自主深挖的基础上学会“借鸡生蛋”,把红色资源挖深挖透。西柏坡纪念馆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柏坡精神协作研究基地作用的基础上与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市委组织部等单位长期合作。先后拍摄了《西柏坡光荣传统红色讲堂》党性教育电视片,编辑出版了《西柏坡电报解读》《西柏坡历史故事》《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学习读本》等书籍,创作了动画电影《西柏坡》、纪录片《中国1949》等红色精品剧目,努力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整合,优势的互补。

(三)结合时代新特点和新要求,将传统资源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党性教育资源。一是创新定制服务理念,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观看演出、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目前已培训全国各地党员干部200多批,共计15000余人。二是紧跟当前时政教育主题活动,推出党性教育展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作推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图片展》,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出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展览,把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开展党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党的作风建设的生动课堂。

三、注重创新持续,探索多种宣教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力和感染力

依托主题陈列,通过讲解开展宣教活动是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工作。创新宣传形式,就是“量体裁衣”,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观众需求,勇于突破常规,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宣教模式,增强爱國主义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继承传统宣教模式,创新讲、唱、跳相结合的宣教形式。西柏坡纪念馆在承袭传统阵地讲解的基础上,融进“讲一段革命故事、唱一首革命歌曲、跳一段地方舞蹈”互动节目,使西柏坡的红色文化的宣传实现了从静到动、从古板生硬到鲜活生动转变,这种寓教于乐、形式新颖的宣教方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二)建立馆校、单位共建共育的宣教模式。一是与清华大学、国防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等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开辟高校在校生进行革命教育的“第二课堂”;二是与中组部、中央党校、中国石油等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牌合作,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爱国主义的“精神加油站”。

(三)积极开展“六进”教育活动,实现宣教活动常态化。充分发挥纪念馆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从社会群体需求出发,深入开展“西柏坡精神”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单位、进军营等“六进”教育活动,通过发放相关资料、图册,摆放展板、报告会、现场讲解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2016年就举办30余场。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努力缩短与公众的距离,吸引更多观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互联网技术为现代高科技与红色历史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实现的技术支撑,方便了观众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纪念馆与观众的距离更加缩短,形象更加接近百姓生活。

一是继续利用好馆刊、广播、LED大屏幕和宣传标语等传统模式营造社会宣教氛围。在长期工作中,建设了一批爱国主义宣传工作阵地,他们以方便和实用为原则,结合了各地文化特色,符合了消费者习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要继续维护好广播、出版物等传统宣教模式,使其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二是建立纪念馆官方网站,使观众更便捷、更及时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西柏坡纪念馆成立了信息中心,并依托其创建官方网站,对馆内陈列展览及纪念馆建筑、功能设施、内外环境的资源进行数字采集、加工,并通过馆内触摸屏及官方网站进行展示。公众轻点鼠标便能足不出户了解馆藏信息,领略革命遗址的建筑风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纪念馆。

三是积极开展“互联网+宣传教育”行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空间。西柏坡纪念馆充分利用西柏坡公众微信、博客、QQ群、游客服务中心客户端等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使信息及时公布,重大活动提前预告,负面问题及时改正,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平台,提高了社会宣传教育的声势和效应。

猜你喜欢

西柏坡红色文化传承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