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几点认识

2017-07-29赵玉琴

魅力中国 2016年48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生态

赵玉琴

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整体看,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21.6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都严重不足,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相差很大。当今,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在一些地方,涉及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量居高不下,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我们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为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首要对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个深刻的认识。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近年来,“环境”、“生态”、“自然”等词语成为人们话语中的热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中央用这种温情的呼唤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关心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浓浓人文情怀。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大家有目共睹 ;环境制约,已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明确提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通过划定红线、建立制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越来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要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真正体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要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明确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上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战略思维、世界眼光。

二、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准确判断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产值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这是巨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等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制约着我们下一步的发展。

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中,将一幅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图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體”。

一幅幅蓝图,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探索史。

三、生态文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最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本身就在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来解决人类与自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手段,他们提出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的论断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为我们今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

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攻坚期,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要求我们基于现实的变化搞好“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正是针对当今世界环境形势和我国环境现状所提出的科学决策,是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的新探索。

四、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继承发扬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先贤们视天、地、人为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倡导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合理地利用自然。荀子就曾说:“圣人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做 “圣人之制”;孟子更是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把关爱百姓与爱护自然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今天产生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样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 “仁民爱物”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把自然放在优先的地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这是对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五、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意味着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更意味着生态文明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畴,渗透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理念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

生态文明理念,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我们在进行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时,同样要尊重人民群众、顺应人民意愿、保护人民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在文化建设时,也要尊重文化传统,顺应文化发展规律,保护文化遗产,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因此,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指导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也指导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这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出决定,要把我们的甘肃建设得“山川秀美”。“美丽甘肃”是“美丽中国”的缩影。我们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省党代会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新家园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生态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用心处事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