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职业教育政府统筹机制的思考
2017-07-29李群石希峰
李群+石希峰
为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支撑“湖北制造”和“湖北创造”,让职业教育在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还要进一步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着力构建新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政府统筹,形成部门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建立产业、人才、教育三规同步机制。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管产业、行业必管人才的观念,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和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建立产业规划、园区建设规划与产业人才规划、职业教育布局规划同步研制、同步联动、信息共享的新机制。由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相关社会组织、企业,加快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统计、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研究实施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各部门协同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着力解决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契合,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对接的问题。
实施“湖北工匠人才培养计划”。立足服务湖北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湖北工匠人才培养计划”,发布“湖北工匠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进一步健全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匠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明确工匠人才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重点培养“湖北智能制造”“湖北汽车”“湖北船员”“湖北化工”“湖北茶艺”“湖北IT”“湖北创客”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工匠品牌,支撑湖北制造和湖北创造。每类人才培养计划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和组织实施,加快组建以产业为纽带、省属相关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为基础、相关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一方面本科院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定向招收高职学院的优秀学生,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湖北工匠”;同时全面推行現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入学即就业,促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行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为实现制造强省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统筹整合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院校配合”原则,着眼构建大职教格局,统筹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职业培训资源,将部门主导的职业培训项目和资金向职业院校集中,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训主阵地作用,着力解决目前职业培训各自为战、重复设置、有量无质的问题。在现行政策不变、实施主体不变、资金渠道不变、培训要求不变等“四不变”前提下,要更好地落实“五统一”,即统一培训资源、统一分配任务、统一培训基地、统一经费管理、统一考核验收,由各级职业院校统筹实施,进一步提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健全加大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市、县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范畴,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并优先用于项目建设,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不低于12000元的标准,确保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低于甚至高于同级普通高中标准,确保学校人员工资足额拨付,并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教的投入,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职业教育考核机制。建立职业教育省级督查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职业教育法律责任的督查力度,重点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生均拨款、普职招生比例和职业教育投入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分管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李群,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石希峰,宜昌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