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道的文献综述

2017-07-28李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孝道

摘 要: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本研究简要论述了古籍孝思想,孝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及孝与法治的相互影响。讨论了孝道的结构,对同一文化圈和不同文化圈国家的孝道进行比较。

关键词:孝道 古孝 新孝道

引言

美国人阿瑟·亨德森·斯密斯说:“讨论中国人的特征,不能不涉及‘孝,而论述中国的孝顺是很不容易的事,这个词在中国与我们所习惯的任何事物都不相同,以致英语不能对它进行准确的翻译”[1]。孝在古今社会,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我们国家的结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忠”、“孝”是统一的,为君父利益服务的,“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1989年, 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 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由此可见,孝道将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古籍的孝思想

1.“孝”字的涵义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概念。《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宋金兰先生对孝的字义考察之后认为:“‘孝的原始字形传达的信息是男女交合、生育子女。‘孝所记录的是早期汉语中‘家庭的‘家这个词,因为构成家庭的基本要素,就是夫妻及其子女。夫妻是通过交媾关系结成的,子女则是夫妻交媾后的产品”。[2]从“孝”字的含义可知,孝必须体现在亲子互动关系中,金灿灿发现亲子依恋、互惠性孝道与亲社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质量和孝道信念两维度显著正相关[3]。不同文化下的亲子互动会影响孝道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个体主义文化下的老年父母, 孝道期待通常是“尽量维持自主”的;集体主义文化下老年父母的孝道期望常常是“多多益善”, 而子女的孝道信念也偏向“尽可能满足”[4]。

2.古籍里孝的发展历程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从周朝就开始延续,以下是古籍中的“孝”:《易经》中最早体现在西周初年,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二、传宗接代。而《尚书》则最早将孝的内容规定“孝”为“奉先”。《诗经》中用诗歌谈说子女对父母的眷念与孝心。而《礼记》以典章制度具体规定孝行,最早将“孝”与政治联系。其中《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第五十二·孝有三》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是在强调尊敬父母在“孝行”中的地位。此外,《纂图互注礼记·父母有过》最早提出 “孝”不是盲从父母。在《左传》中主要讨论“孝道”重要性。而《论语》论述孔子的仁孝思想,强调孝的内容体现在“养”、“敬”、“几谏”。《孟子》则具体论证如何尽孝[5]。《孝经》是汉代儒家文化经典,在《十三经》中有很多关于孝的“专著”,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其中,《孝经·开宗明义章》是汉代儒家文化经典《十三经》中关于孝的“专著”,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

3.孝与法治

孝法结合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古代,孝道经由家庭伦理关系发展为宗族等级伦理并逐渐与法制结合。古代孝与法制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四种表现模式:

三、社会发展的孝道研究

1.孝道结构研究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传统孝道源远流长,但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概念“孝”,也相应的改变。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孝道一直是历史学、文献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很少有人从行为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进行探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学者杨国枢、叶光辉等台湾学者对孝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撰写相关文献及著作[10]。

叶光辉、杨国枢的研究表明孝道有孝知、孝感、孝意、孝行四个层次,有局限性、感情性、自律性、互益性多样性五项特征,孝道双元模型则有相互性孝道(尊亲恳亲、奉养祭念)和权威性孝道(抑己顺亲、护亲荣亲)两个特征面向[11]。郑晓江认为孝的伦理内蕴有奉养长辈、顺从长辈、祭祀先辈三方面[12]。范丰慧则认为孝的认知结构有养亲尊亲、护亲荣亲、丧葬祭念、顺亲延亲四成分[13]。肖群忠则认为爱、敬、忠、顺则是构成孝道的密不可分的四个方面,正所谓:“夫孝,德之本也。”[14]

2.孝道的跨国研究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受东亚儒家文化圈影響的日韩等国家。

毕艳红认为“孝”在中日有着显著差异。中国的“孝”是内生的;日本的“孝”是舶来的。在中国,“孝”是自内而外的情感流露;在日本,“孝”是自外而内的制度约束[15]。日本的历史中是更加强调忠这个概念的,而且忠是强制性的。中国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而日本人则认为只要是生活在一起,无论雇工仆人都是有关系的,同时,日本人的祖先崇拜只限于近祖。日本所重视的孝道对象,只限于记忆中的祖先;他们注重的是现时现地,孝道义务限于现存者之间[16]。

古代朝鲜是强调血缘亲族关系的,以亲情凝聚的自然主义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自律的社会。维系这种社会的权威不是武力,也不是财富,而是“叫导”和侍奉长者为本分的伦理意识[17]。韩国,以祖先祭祀为核心的儒教丧祭仪礼文化至今仍然是对韩国人最重要的、最具韩国特色的文化现象[18]。

印度佛教孝道研究表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而且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他认为狭义的是孝顺父母、广义的则是孝顺众生[19]。

再观西方诸国,西方对孝少有描述,西方国家所关注的是社会养老。在西方虽未出现与儒家学说中“孝”对应的概念,但早在古希腊时,人们就很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古代西方法律对子女权利的肯定和保障,促使它始终与重视子女权利的平等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希腊罗马时代 ,亲子关系被纳入到双向义务和平等的法律轨道。罗马后期的法律还规定,父亲杀死儿子被定以杀亲罪,处以极刑[20]。西方神人二维世界,民众与上帝建立契约,孝文化的出现为了服务神灵,倡导平等之爱[22]。

四、讨论

纵观大量古籍,“孝”的道德观念存在一个由内及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推行过程,推行到最后,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可以说,孝道在封建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封建道德规范,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稳固社会、强化统治的基本道德武器[23]。统治者对孝的极度推崇以及孝行所带来的无限荣耀,而忽略了自身主观的努力,将不择手段作为追求功利的唯一原则[24]。

“五四”运动以来,传统的孝道观念遭到猛烈抨击,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国人之不民主不自由都是因为受传统忠孝观念的的荼毒[25]。新时代,孝道有了新发展。进入现代社会,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总的来说,在当代必须发挥孝道的正当价值,以孝道为教材对亲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对公民进行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然而目前来说,少数民族的研究相对较少。接下来,我们应关注少数民族的孝研究,将他们优秀的孝文化,尤其是一些习俗、观念推广弘扬;对于违背社会发展的孝行,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的情况下予以改造废除,双管齐下让少数民族的孝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孝是文化概念,文化是世界的。儒家文化辐射圈之外,虽然没有明确的“孝”概念,但养老、亲子关系、亲情与政治的关系都与孝密切相关,也可以纳为孝的研究。然而目前对孝的国际研究相对较少且集中于儒学的研究,心理研究极少。孝文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应该成为引导孝道的繁荣与发展的有力武器。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孝道,可以使孝文化得以融合,让孝道更加合理完善。

孝道是不断发展的,由于取样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青少年、大学生。我认为未来研究可以综合人的一生的亲子依恋、亲子关系、孝行实践、孝道期待,理清孝道的发展脉络,以期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

此外,孝道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较少,孝道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史学、文化学、生理机制、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急需研究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美]阿瑟·亨德森·斯密斯著,明恩博译.中国人的性格[M]. 延边:延邊大学出版社, 1991:124.

[2] 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T].青海社会科学,1994,(3).

[3] 金灿灿,邹泓,余益兵中学生孝道信念的特点及其与亲子依恋和人际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6期.

[4] 李琬予,寇彧.孝道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不同文化下亲子互动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 2011第19卷第7期 1069-1075.

[5]刘晓玲(2013).中国古代孝论文献综述.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第33卷第1期.18~23.

作者简介

李敏(1993-),女,山东即墨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孝道
情景剧《时间都去哪了》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孝与仁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用美德丈量人生 将温情遍洒人心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