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道德缺失及其对策探讨

2017-07-28王威然谭雪晴

商情 2017年26期
关键词:贫困生高职院校对策

王威然+谭雪晴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贫困生数量也呈现出同步增长,由此产生了诸多的贫困生问题,其中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经受到当局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当前,“奖、助、贷、勤、减、补”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缓解上学难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体系存在重经济资助,轻情感关怀的问题。因此,当前高校必须关注资助中的道德缺失等问题。本文分析了资助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道德缺失 对策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负外部性加剧了贫困,上学难成为社会问题。目前当局十分重视贫困生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贫困生予以帮助,最典型的的是建立了“奖、助、贷、勤、减、补”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缓解了高校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也帮助许多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但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作用、也损害了资助方和被资助方的形象和地位。

一、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道德问题

(一)人道主义关怀不足

贫困生资助制度一种解决措施与管理规范,其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同时对资助工作中主客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由于资助制度本身的问题和资助工作者的执行问题,比如细节处理的不到位等,从而忽视了贫困生的人道主义关怀。具体表现在贫困生界定和资助金确定的全过程。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高职学生来说,如何认定贫困比较困难。目前,高职院校认定贫困生和评审的通用做法为:学生本人申请并填写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以占学生学生总数的一定百分比作为资助对象、由班级成立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辅导员和学校学生资助部门对资助名单进行审核,最后确定名单并进行几天的公示。这一认定过程表面上公正客观,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生出具的家庭困难调查表真实性存疑。出于对家乡大学生的关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在没有核实学生的家庭情况下便盖了章。其次,在班级民主评议过程中,不注重对贫困生的隐私的保护,甚至要学生自己上讲台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然后要学生进行投票,这对贫困生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再次,按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受资助的对象的标准也不是很科学。在新生入学分班过程中,无法确定哪些学生真正是贫困生,因此有些班级贫困生多,有些班级贫困生少,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差别也较大,如艺术类和营销类专业学生明显会比经管类专业和师范类的家庭经济条件宽裕。所以,比例的一刀切容易造成拿助学金的学生名不符实的情况。第三,辅导员的审核夹带主观倾向性和个人感情。辅导员最了解学生情况,但在容易受主观因素和情感因素影响,偏向于学生干部或者是“听话”的贫困生。最后,贫困生或受资助的名单公示是对贫困生自尊心的第二次伤害。

(二)情感精神帮扶有所欠缺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帮扶除了经济上进行帮扶外,还应包括情感、精神和心理等方面。但是一直以来因为经济上的帮扶最显而易见和直接,能直接满足贫困生的现实需求,所以很容易忽视贫困生的情感、精神的帮扶。学生资助的各级机构都普遍认为贫困生资助指的就是经济资助,当资助金到学生手上的时候,资助工作就算完成了。当前,政府逐年提高了贫困生资助金、社会的捐资助学也越来越多和多样化,但社会和人们很少从精神方面和内心世界或者从情感上去关怀、去帮助他们。部分学生在经济和精神上出现“双重贫困”。有的贫困生不能正确客观看待贫困,甚者视之为一种耻辱,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出现敏感、孤僻,与同学关系紧张;有的贫困生把自身和家庭的贫困的原因归结于社会,以致于对国家和社会抱有仇视的负面情绪。

(三)受助者自身道德素质有待提升

第一,诚信意识淡薄是受助者道德缺失主要的原因。贫困生隐瞒家庭收入、出具虚假困难材料、夸大家庭困难程度、助学贷款违约等现象普遍。第二,很多受助者缺乏感恩意识,视政府、社会的资助为应该的,有的甚至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想尽办法去争取一切补助项目,很少考虑有更需要的同学和学校的难处。有些贫困生甚至“忘恩负义”,毕业后“忘本”,心里缺乏感恩的想法和行动,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第三,受助者自律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有部分贫困生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高消费、爱慕虚荣,形成了不良的消费伦理观念。不能很好自我监督和自制,严重缺乏自律意识。比如在校期间迟到、早退、旷课甚至考试作弊等种种恶劣行径,对学校的资助工作造成困难。

(四)道德监督机制有待健全

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道德监督机制需要完善。目前,资助工作的监督机制主要采取的是公示的方法,很少从贫困生开的证明、贫困生认定和资助金使用情况等方面入手。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助学金,虚报家庭情况、虚开贫困证明,在民主评议环节中的拉拢或者商议好轮流拿资助金、把助学金用于请客吃饭和高消费等,这些现象缺乏相应的的惩罚措施。这些缺乏监督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造成损害,也对广大贫困生的心灵造成伤害,对资助工作者和贫困生的形象造成了损害。另外,高校资助工作往往以资助金到达贫困生的手中就算完成了,缺乏对资助金的使用和资助体系的评价和后续关注。因此需要针对性的建立完善的道德监督机制。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过于狭溢

高职院校贫困生除经济贫困外,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贫困”可能更严重,更加孤独、更加自闭。因此,除了经济帮扶之外,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帮助,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但是,目前资助工作更多地体现在经濟方面的帮扶,心理、情感、能力帮扶较为欠缺。而恰恰是心理、情感、能力方面问题甚至比经济方面更大,因此会成为贫困生健康成才的主要障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价值单一性和内容的片面性必然导致贫困者道德缺失。

(二)转型期社会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不断解体,新的价值观念还未成形,这就使得人們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迷茫和混乱。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等思潮不断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原有价值观,原有价值观开始出现错位和失范,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社会欺诈想象也屡见报端。此外,社会和网络的不健康和一些低俗信息也对当前资助道德进行了侵烛。

(三)道德滑坡现象冲击人们的同情心理

同情心普遍存在于人心中,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一种道德情感,人们进行资助、帮扶等慈善行为的时候有同情心或者说是良心因素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在现实生活中,同情心变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变得越来越脆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不择手段,利用社会道德和人们的同情心搞诈捐、碰瓷等欺骗行为。人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情感基础和信任基础降低。比如前些年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便折射出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对人们的同情心理的冲击。

三、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道德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高校教育的伦理功能

可以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大学生的道德和伦理水平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的部分。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大学生具有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那么贫困生资助工作就会少很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培育,并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重视和加强对资助工作队伍的道德伦理建设。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线人员,资助工作队伍人员的道德伦理素质高低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道德水平和较高的理论修养能够为贫困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激发其自强自立精神。相反则会让贫困生依葫芦画瓢。同时还要提高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心理咨询技能。第三,注重大学校园资助文化的建设。校园资助文化对学生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当贫困生处于扶危济困、平等友爱与团结互助的资助文化中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二)促进资助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帮扶只能解决贫困生贫困生经济一时的困难,缓解一下经济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只有激发贫困生内心的自强自立精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力更新的、自强自立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管理中,学尽可能多的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而不是依靠单一“输血”式的资助,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劳动获得报酬。学校应尽可能利用所掌握的资源,比如图书馆、实验室管理员、校园保洁等,安排学生勤工助学,或者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机会。这些措施一来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二来也可以彰显个人价值。另外,树立贫困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典型,倡导榜样的力量,让广大的贫困生向他们看齐,培养自己独立自主,不怕辛苦,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精神。

(三)实现资助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检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要大力加强贫困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贫困生在当前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顺利就业。为此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贫困生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其次要为贫困毕业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依托国家政策,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本地优势,积极为贫困生就业创造“绿色通道”,提供资金、技术及信息方面的支持。第三,采取多种渠道降低贫困生的就业成本。对于毕业班的贫困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也会花费更多的车费、服装、电话等费用,因此要适当加大毕业班贫困生经济资助力度。第四,提高贫困毕业生求职择业能力。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就应该从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予以帮助。

四、结语

贫困生问题是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心和担心的问题。学术界研究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文献很多,但是重点在于研究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完善或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对于道德关怀,则表现的有所欠缺,因此无法根本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需要从道德的角度进行审视,而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从制度和程序上加以规范。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制度应突出它的伦理道德色彩,因为它是有着自身道德规范的一项制度。从伦理道德学角度来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对于合理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和和谐校园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昌勇.贫困大学生的内涵及资助模式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

[4]刘敏.贫困生心理疏导的实例探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

[5]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教育[J].财会研究,2006.

猜你喜欢

贫困生高职院校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