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生成节点力求“比”中求新

2017-07-28陈丽惠

新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新知创设笔者

陈丽惠

比较就是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先加以分析、综合,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同异,从而得出一定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有效地运用比较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教学?笔者认为注重课堂生成节点,为有效地生成搭建对比平台,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突破旧知,引入新知,挖掘新知,更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以“确定位置”为例,说一说从四个生成节点寻求突破口。

一、创设生成,“比”中引新

没有创设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盲目、低效的,谈不上有效生成。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解读和挖掘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选择好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把握引入新知环节,在学习过程中促使生长因素产生的可能。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节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7位同学排成一行,其中有1位是班长,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同样是班长的位置,学生各有各的表示方法与理由,但有些表示方法还得经过解释,别人才能明白的,“怎么办”,这就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是一个创设生成、比中引新的好时机。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学生所说的“组”是竖排时,马上引入:“在数学上我们规定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有了这个规定后,再搭建出另外6位学生位置的教学情境,并用同样的方法记录下他们的位置。同时提出:“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此时,学生就遇到了书写繁杂的困难。如何帮助学生解决书写的难题,新课教学的资源也由此产生,同时为后继“数对”的有效生成埋下了伏笔。

对比中的情境创设使课堂生成更为丰富多彩。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的节点创设对比问题,引入新知的教学也就自然、顺畅了。

二、巧设生成,“比”中挖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动态生成的视角看待数学课堂教学,在进入教学过程后,学生常有问题衍生,有不同见解产生或有疑惑发生等。而这些课堂现象,恰恰具备生长性和生成性,教师如果不会巧妙加以运用,不把它们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便会失去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中的“数对”这个新知识点时,笔者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对”,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洁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此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写出了许多自己认为最简洁的方法。这些不同见解让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通过比较,得知想法虽不一样,但这些表示的方法都有共同的地方——都有4和2这两个数。这时,教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知——数对,及时教给他们数对的正确表示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新知有一点认知时,及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见解,在讨论中感悟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及时通过多种方法对比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教学重点就能及时突破。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学会适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构建新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做出反应,采用适当对比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创造契机。

三、互动生成,“比”中更新

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而在于能否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互动学习,对比知识,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才精彩。笔者教学“确定位置”一课,当学生已经会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时,就让学生练习用数对表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当有学生说好朋友坐在“第2列、第4行”時,笔者就抓住这个时机,故意出错,提出(4,2)。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虽然数对(4,2)和(2,4),都是4和2这两个数组成的,但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数对中前面的数字表示“列数”,后面的数字表示“行数”;表示数对的数字谁在前谁在后很重要,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了。此时笔者再提高要求,出示(5,1)(5,2)(5,3)(5,4)(5,5),请相应数对的学生站起来。笔者抛出问题:“怎么就站成一队呢?”如何进一步化解这个困境?学生思考讨论后,笔者引导他们通过对这5个数对的对比发现列数都是“5”,说明他们都在第5列,当然就站成一队。这时学生学到的新知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一比洞察,二比就洞知了。通过两次的强化对比,为数对确定位置的严密性搭建了平台,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挑战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自己更新了对知识、能力、情感的认识,只有这样的生成,才是课程改革后应该有的课堂。

四、意外生成,“比”中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就是动态生成的信息往往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外生成。这时,教师要处变不惊、机智调控、巧妙引导,让意外生成演绎成推动教学有效发展的有利因素,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确定位置”,笔者出示数对(x,4),让学生发现这个数对可以让一列的同学站起来。这时,有学生就兴奋地说,他也可以用一个数对让全班同学都站起来,那就是数对(x,x)。对于这个意外生成,笔者顺势让符合要求的学生起立,结果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笔者适时引导:“当x等于1时,该谁站起来?当x等于2呢?”此时,有部分学生开始犹豫了,也有部分学生重新坐了下来。教师顺势质疑:“奇怪,有人开始坐下去了。不是说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吗?你们怎么就坐下呢?”学生表示:“字母是可以表示任何数,但当x等于1时,只有(1,1)可以站,同样,当x等于2、3、4时,只有(2,2)(3,3)(4,4)可以站起来,其他人都不能站。”通过举例对比,学生的新知又生成了,要让全班站起来可以用数对(x,y)来表示。本节课就是有了笔者这一个小小的引导对比,学生才有了新的发现,在“比”中学会了创新。当然,这种互动时常会让教师面临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意外生成,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钱梦龙老师说过:“备一节课,既是一小时的事,又是一辈子的事。”这正好说明了生成的必然性和洞察的偶然性的道理。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和修正,不断对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意进行提炼、捕捉。注重课堂的生成节点,在对比中创新,使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新知创设笔者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