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以情促知,落实有效教学
2017-07-28黄海樱
黄海樱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双向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认知交流和情感交流。情感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认知交流的效果。所谓的“以情促知”,是指以积极的情感作为启动和维持认知活动的重要动力,促进认知活动中各种活动的加强,鼓舞和推动着主体更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促知,进而落实有效教学。
一、品词悟情,润物无声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作者的情感深深地蕴含在文章的重点词句里。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可以成为领悟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情感的切入点。执教《出塞》一课时,笔者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未”字。教师先创设问题情景:“人未还啊人未还,将士们,你们想回家吗?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个‘望字道出多少将士思归的心,老师把‘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未字换成‘望,万里长征人(望)还。这个‘未字你还可以用哪些词来替换?”学生纷纷举手:思、梦、想……教师又进行了启发:“但是诗人却没有用你们说的这些字,就用了一个‘未字,為什么呢?不着急,好的字眼,是需要慢慢花时间去咀嚼的。”接着教师再问:“为何‘万里长征人未还?”引导学生思考“人未还”的原因。学生讨论后交流:因为匈奴还在不断地入侵,将士们想留下来保家卫国;因为常年的战争回不去;因为将士们可能已经战死沙场;等等。此时,教师相机出示诗句:1.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2.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3.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三个诗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这样“以诗解诗”,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将士们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这个“未”字不是表示时间长,而是说明永远。这个“未”字,饱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学生形象地领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所流露的情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为理解“盼和平”打下基础。就这样,教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品词悟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作者之情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味”。
二、想象融情,悠然意会
古诗语言精练,寄寓了丰富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展开想象,体会深远的意境与丰富的情感。教学《出塞》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远离家乡保卫边疆的将士们想念亲人的相思之苦,笔者多方诱导,激发想象,既让学生理解了古诗内容,体悟了从中蕴含的情感,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结合古诗内容,在屏幕上展现一幅边塞夜景图——皎洁的明月,遥远的边关。同时,播放凄凉的音乐《古琴曲》,营造氛围。学生看着图片,听着音乐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仿佛置身于古诗描绘的意境中。其次,指导想象写话。精心创设的情境,再现了古诗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使学生感染真切的形象,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基于此,笔者启发学生:此时,在这些将士们的家乡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随着将士们的思绪一起回到他们故乡看看。在那里,你会看到很多美好温馨的画面。请同学们用一段话写出来。学生想象写片段,教师边巡视边提示:“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家人在郊外赏花;也可能是在一个微风轻抚的夜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谈天说地。”气氛的渲染,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情,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在学生的笔下呈现。这就为理解边塞将士们的相思之苦埋下伏笔。再次,对比想象。通过想象,学生充分感受到没有战争的日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和平场景。可是,等他们回过神来,回到文本,这一切美好的画面都被战争打碎了。此时,笔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进行引读。
师:在这里,没有青山绿水,没有父母的絮絮关切,只有——生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与妻子的相亲相爱,只有——生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 在这里,没有欢歌笑语,没有与孩子的天伦之乐,只有——生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将士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作一个愿望,那就是——生接读:回家。
震撼人心的引读营造了课堂浓厚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边诵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诗中的语言形象变得活跃、鲜明起来,也就更深刻地领悟到边塞将士们的相思之苦。
三、描绘激情,诱发感化
情感具有感染性,具有扩散与泛化的规律,所以教师就要学会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感情真挚饱满,加上一些适当的手势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就会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使其在娓娓动听、情真意切的讲述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执教《出塞》时,为了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在思想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笔者精心设计了教学语言。首先,教师用语言描述了一幅幅亲人盼归的生动形象:1.长亭外,寒风呼呼,白发苍苍的父母相互搀扶着,叹一声 —— 万里长征(儿)未还。2.楼台上,秋风瑟瑟,孤苦柔弱的妻子遥望着远方,怨一声——万里长征(夫)未还。3.大树下,芳草萋萋,无依无靠的孩子泪流满面,喊一声——万里长征(父)未还。形象的语言让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唤起了他们对作品中形象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到亲人对边塞将士苦苦的守望:千古以来,多少白发双亲、柔弱妻子、无依的孩子,他们对亲人苦苦的守望,都只化作一个愿望,那就是盼望着将士们——回家。其次,感受战争的残酷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教师用低沉、悲愤的语调描述一幅幅战争图片:1. 看!在一片惊天动地的叫喊声中,无数将士攻向城墙。2. 一个一个将士被无情地击倒。战士们不得不含着泪从战友的尸体上跨过,奔向那生死茫茫的战场。3. 一场激战过后,战场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4. 远方的亲人哪,别再苦苦相盼,我们从此生死相隔,此生不复相见。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战场的残酷就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他们深深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重视学生情感的诱发,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把激情带进课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