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黎明湖公园重修记
2017-07-27陈伟平
陈伟平
摘 要:随着福州建设步伐的加大,提高城市整体的规制和景观设计水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尤其是21世纪福州进入大都市建设阶段,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质,重视城市的文化景观品位正成为一种趋势。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景观的优势也逐渐胜出。文章借福州黎明湖的重修项目,提出了一种新的造园思路,以期与同行与业界探讨。
关键词:园林;山水;梳理;与古为新
解放初期,乌山景区附近的加洋、斗池、涵头、西洋、兴园、小柳、大凤等11个自然村,于1956年组成高级农村合作社,取名“黎明”,意为一日之始,万象更新、朝气蓬勃,后来一直沿用“黎明村”,周边的鱼塘顺其意,取名“黎明湖”。
一、前因后果
2011年前后,我们设计团队进入福州鼓楼区做城市改造项目,最初围绕主城区三坊七巷周边展开,伴随着项目的好评,政府信心大增,也开始开发些虽是城市边角料但很有特色的项目。黎明湖由于其背靠乌山,面临福州市政府,在乌山路沿线由七口鱼塘组成,其中两口水面在市政府门口,其余五口鱼塘由于历史原因被其他建筑阻挡在后面,形成一个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三不管地带。它位于城市核心地块,又处于市政府、乌山风景区范围,现状与其窗口形象大大不符。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设计团队多次到现场斟酌考察,思考以一个什么样的公园来展现它的精神风貌。
二、山水格局
福州的城市格局是“三山两塔”、闽江环绕的山水城市。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先后扩建“罗城”和南北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故福州亦称“三山”。从乌山半坡的望耕亭看,乌山南面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内都是城外,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水荡,解放后福州作为前线城市,城市发展受阻,乌山脚下的农田随着乌山路的开通而造成乌山南坡的水流下汇聚成塘,久而久之形成一串珍珠般的水面。从黎明湖南面往北看乌山,山水相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的写照。
经过三易其稿,我们思路逐渐明确,当时出了两个方案。方案一是建筑布局沿南岸展开。考虑主入口在烏山路下,扑面而来的是水面和建筑,在乌山路上看建筑出挑过多而被市政府否决。方案二是在原有堤岸上设置复廊,营造园中园,但因为格局过于私家园林化也被否决。我们再次勘察现场,爬上乌山,爬上周边高楼观察体会,终于一通而百通,将基调定位于古典山水园,作为乌山景区的一部分,主景以南面为主视点,展开水面,沿西北角布置建筑,背景为乌山,前中远景层次了然。这就形成了方案的构想:山水城市——山水园林的格局。
三、水面梳理
黎明湖现有水面占80%以上,除了南面有一块30米宽的空地和西北角棚户区下的废弃地,其余皆为1-4米宽的堤岸。水面的梳理至关重要。黎明湖公园按规划设置了三个出入口,不仅要把水面与出入口的关系理顺,能兼顾看山观园,根据这个思路,方案首先确定中心水面与园林建筑和山体的关系;再者考虑三个入口的关系,把中间两口鱼塘的堤岸破除,土方堆砌到西南角形成小岛,水体和山的关系立马取得呼应,周边建筑倒映在水中;然后把西面的池塘结合地形抬高,上部用海礁石堆砌成汀步,形成水位高差,寓意源头,在水源北岸靠乌山侧用清淤的塘土堆积成山,形成石包山,远远看去犹如乌山余脉延伸到水岸。与东面池塘相连的堤岸,部分开挖形成三孔拱桥,和加洋桥相呼应。水体面积微缩,利用礁石叠岸,曲折有度,与北面的池塘以一单孔桥相连,水面缩小为弯曲的港湾形。这样通过水面的梳理形成了一大二小一源头的格局,具有山水园林活水源的特性。
四、堆山叠石
堆山叠石与池岸的处理是造园一个重要的手段。观山理水的目的是如何把山和水自然衔接。西北角地势最高,背景为一破旧的围墙,正好利用此处,把原来的水池淤泥堆砌成山,外包海礁石,沿水池南侧,山体缓缓自然与水池连为一体。靠东侧大水面处,设计最初是堆4~5米的高假山,远远看犹如悬崖在水岸边,气势恢宏,但终因山体太软,近乎垂直的假山太高有一定风险。我们与当地最好的假山师傅天天在工地上琢磨摆石头,直到双方都满意兼顾到安全、美观。把假山造景得高远、深远,第二个重要的点是湖中小岛,岛上的堆石不能太高,又要与绿化有一定的比例,站在对岸看远处的假山与楼阁,需要若隐若现的效果,在干涸的池里造景与放满水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也造成了现场的工作量巨大,设计师来来回回、远远近近地跑,目测石头的大小高低,有几块石头需要在水中有若即若离的视觉效果,等工程完工放满水后,站在几个不同角度看,基本达到设计的想法。池岸、台地、绿地的石块堆砌以图纸大致放线,在大致走向明确后,现场指挥工人一块一块的垒石,疏密得当。
五、与古为新
园林建筑的难点在于布局和山水之间的尺度关系。园小了,建筑好布置;园一大、又开敞,建筑的体量和高度就要重新推敲。黎明湖的建筑在布局上首先应理顺和乌山、水面的关系,我们三易其稿,最终敲定建筑沿西北角顺地形高低错落展开,背景是乌山,前景为中心水面,南面收尾的是四面开敞的荷花榭。在荷花榭旁是近四米高的假山和古荔枝树,也正好遮掩了背后杂乱的棚户房。假山下有一廊直接望湖阁,形成建筑的制高点。方案初期是设计一幢二层高的望湖楼,在体量上与水面不配,跑遍福州,一直想找一个当地楼阁的形式,终没有发现,与当地古建设计院沟通后,以两层阁作为黎明湖的主体建筑。阁通过围墙根的爬山廊到听雨轩,再顺台阶沿爬山廊到北面的最高点印心亭,回望黎明湖,整园景色纳入圆洞形的印心亭。整组建筑形成有进深、有高下、有分离的错落有致的关系,远观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从印心亭下台阶沿湖岸的木栈道进入清音茶室,茶室原设计单独成院,前院后台,有如漂浮在水面中,东侧顺一折廊到另一湖心岛的重檐亭,这也是整片建筑的收尾,站在重檐亭回望是中心水面和望湖阁、听雨轩,在不同高度的台地展开,显得建筑更加错落有致。往东看,透过港湾的两棵古荔枝树隐约见得对岸的沧浪亭。往南过折桥,上到最高的单拱桥可见到湖的南岸有一处盆景山,山中置一望山亭,寓意与乌山望耕亭相呼应。公园的三个入口建筑处理手法各不相同,北侧主入口考虑消防需要,园门为开敞式、具有闽都风格元素的大门,南门为私家园林大门形式,进入后是一长长的通道,两侧修竹相拥到月亮门,转过月亮门豁然开朗,看到一片草坪和湖面的荷花,尽显曲径通幽、先抑后扬的造园手法。西门为方便小区居民开设,设计以福州地区山门形象为模本,进园后是两片现代手法砌筑的青砖墙,为古典园林融入一丝现代气息。
与古为新,就是将古典的建筑形式与现代的建筑材料相结合。古典园林多为私家园林,面积紧凑,考虑到公园是开放式的,从防火和管理角度考虑,在设计上我们以现代钢结构代替木结构,在材料上是创新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把私家园林做成山水园也是一种尝试。
六、植物造景
在现场勘查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是大面积的水体,二是原有高大的乔木。正因为缺少人为干预,植物生长得茂盛有加,虽非名贵秀木,却给黎明村留下生命和生活的记忆。在设计中,原有大树的地方尽可能保留,大榕树、芒果树构成了整个园林的骨架,再适当地点缀蓝花楹、美人树、古荔树和地被,当园林建成后,水池一注满水,整个园与背后的乌山、楼阁、绿树相互印衬在湖面的波光洌滟中。
七、结语
造园的过程是艰辛的,大到叠山理水、园林布局,小到每一块海礁石的摆放、植物的造型,无不考验设计师的能力。回顾设计中的种种过往,百感交集,园林是有生命的,它的一草一木都需要尽心呵护。
参考文献:
[1]冯纪忠.方塔园规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金秋野,王欣.乌有园:第一辑绘画与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3]陈薇.流变与新建——南京愚园重建记[J].建筑学报,2016.
作者单位:
杭州江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