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古镇景观的山水情缘
2017-07-27朱梦玲
朱梦玲
摘 要:江南是现我国遗存的文化古镇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独特的江南景观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情缘,通过对常州市齐梁故里孟河镇的研究,探索江南文化古镇独树一帜的缘由,拨开江南文化的历史,寻找江南山水情的诗意景观。
关键词:文化古镇;江南村落景观;江南山水;孟河镇
杜甫在《季秋江村》一诗中写道:“乔木村墟古,疏篱野蔓悬。清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登俎黄甘重,支床锦石圆。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古人对古村落自然美景的向往已经如此了,忙碌在城市生活的现代人就更不用说了。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各类古镇中可谓一绝,枕河而居的村落结构,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景,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乡土文化与山水的情缘奠定了江南诗意化的存在。
一、文化古镇概念的界定
早期的聚落和草市是古镇的最初形态,明清繁盛时期将市镇划分为大型市镇、中型市镇和小型市镇三个等级,其中部分中型市镇和小型市镇保留至今形成了如今的古镇。文化古镇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的古镇。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法以具体的形式展现,却能借以不同文化形式体现出来。文化是通过时间的磨练、历史的积淀形成的珍宝,文化古镇的价值可见一斑。
二、江南村落景观的独特魅力
村落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互相融合的结晶,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在如梦似幻的江南,丰厚的经济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和吴文化的孕育地等优势,无一不使江南景观映入设计师的眼帘。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江南概念的界定已是约定俗成,追溯到先秦时期,江南则指吴越一带,随着千年历史的变迁,江南一词所知范围有所缩小,主要为苏南以及杭嘉湖區域。江南地区拥有独立的经济和统一的民族文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植被茂盛、物产丰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赞。
(二)天人合一的营造法则
农耕文明造就了江南人对土地浓厚的情感,古人对于造景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江南体现得淋漓尽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是江南景观营造的基本法则,依山而筑、傍水而建的村落随处可见,无一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江南景观宛如一个自然体,融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发展江南文明、社会经济。
(三)景观种类丰富多样
自古江南的村落以农耕闻名,多为丘陵地区,呈现高低错落的自然景观。受丘陵地形以及地理气候的影响,依山傍水的独特结构使得自然植被在这里繁茂生长,且种类繁多,孕育出“采菱渡头风急,仗策林西日斜;杏树潭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的江南景观。再则,江南乡土文化浓郁,古巷、古建和古街等人文景观上的搭配又形成了多样的景观。
(四)景观的乡土文化性
江南文化起源于吴越,与后延伸出的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形成多元的文化系统,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考虑,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水系是形成江南文化的关键,太湖哺育出的文化圣地,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形成了江南文化的诗韵精神。“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这是古人笔下的烟雨醉江南,诗意的文化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成长,人文江南镌刻在史书中。
(五)交往空间尺度宜人
相较于中国的北方地区的地广人稀,江南的空间结构更显紧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适宜。江南的村落居住较为集中且居住环境优良,通常傍水而建,资源充足,阡陌交通,以宗祠为村落的中心,娱乐场所的景观空间丰富,形成环状向心多节点散步的村落景观,居民交往便利,增添了人情味。
三、文化积淀的孟城
“紫兰初夜满,黄莺弄始稀。石蹲还似兽,萝长更胜衣。水曲文鱼聚,林暝雅鸟飞。渚浦变新节,岩桐长旧围。”这是1400多年前,梁昭明太子萧统挥笔写下的自己故乡——南兰陵的乡野美景,也就是现今素有“齐梁故里”之称的孟河镇(孟城)。
(一)浓厚的文化内涵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历史传承下孟河文化不断积累,形成了融合齐梁文化、军事文化、商埠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医派文化的博大地域文化。
齐梁文化在公元500年左右兴起,作为齐梁故里的孟河镇,在文化以及经济上都受益于齐梁,也带动了军事文化、商埠文化、宗教文化的崛起和复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商埠文化已经在此播下了种子,水网密布地理条件促使了商埠文化的崛起。军事文化在宋朝时崛起,直至明清时期军事地位稳固。宗教文化主要体现在贞观年间道教文化的兴起,东岳行宫庙得以保留,现今位于万绥境内。孟河医派初诞生于清末民初,并在北街产生以“益生堂”为首的药材集散地,孟河医派名扬海外,直至今日的孟河人民医院仍有许多外地病人慕名而来。
(二)多样的文化空间
孟河镇的文化空间有寺庙、集市、河道、城墙、街巷等。河道是孟河镇贯穿历史的主要文化空间要素,作为运河主要支流之一的孟河,伴随着运河的变迁,孟河也随之发展。孟河镇的前身是一个捕鱼业为主的小渔村。运河的哺育,使得这个小渔村依河而生,因河而通,后发展成因河而旺,聚落布局沿河扩展,改革开放因依徬运河而获得优势。寺庙是宗教文化留下的遗址,齐梁时期建造大量皇室家庙,如今仅有四处保留下来,以道教文化的东岳行宫庙最为典型,观音禅寺、九龙禅寺和猛将庙则是佛教留下的遗址。水路的开放,国外宗教的传入,基督教也成为孟河镇村民信仰的三大宗教之一。孟河镇的老街巷主要分布在河庄街南街,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在这里形成一条条古巷,韵味无穷。
四、孟城的山之情
孟城原是古代军事城堡,地势险要,连绵的山脉贯穿东西,孟城之东有黄山、孟城山、九龙山、吴尾山和孤尘山,孟城之西有游嘉山和巴斗山,两条山脉宛如两条仙龙,孟城好似一颗龙珠夹在其中,故也称为“珠城”。
自南北朝以来,山对孟城人民有着重大的意义,山脉的连绵保护着这个古老的城镇,居民们在这里安逸、快乐地生活。山是大自然赐予他们的财富,也是祖先在千年战乱中遗留下的珍宝,无人不珍惜爱护。郁郁葱葱的山脉围绕着这座小城,好似一颗透亮的绿宝石,除了景观价值外,孟城的山脉更有着历史文化价值。2014年5月,在孟城小黄山发现了六朝墓群,浓厚的时代气息在这座小城蔓延。
五、孟河的水之缘
春秋战国时期,运河的哺育使得孟河文化初现,当时的聚落形态呈现点状发散式的发展,孟河镇紧邻长江,水路交通便利,运河西侧有唯一的出江口,以此优势成为军事重要基地。南北朝时期,孟河水运开始兴起,到了唐朝重整水路。通江口岸的地位推动孟河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多,聚落形态呈块状式的模式发展。公元 479年和502年齐朝和梁朝建立,作为齐王和梁王的故乡,许多皇室家庙以及建筑在这里兴起,“齐梁文化”由此得名。宋代时期,孟河进入大发展,运河水网趋于完善。作为常州府抵御金兵南侵的北部屏障,军事地位进一步提升,然而军事的成熟却不免致使商埠文化衰退,聚落形态因此转向内生式填充发展。明清时期,孟河发展到了鼎盛期,新孟河开通,人流加大,文化交流加快,经济恢复并且持续发展,多元文化在此汇聚,孟河一派逐渐走向成熟,聚落形态也开始由孟城一带往外围扩展。改革开放后,政府继续对孟河的水网系统进一步优化,重视、保护孟河的多元历史文化,孟河文化精髓依旧深深地影响着孟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六、结语
江南的历史文化以及诸多地理因素造就了如今的江南古镇景观,也是几千年来历代匠人无数次巧手雕琢的成果。江南文化古镇是充满物质精神的珍宝,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自然生态的写照,是当地人在社会留下的符号。历史的变迁、战争的迫害,丝毫没有影响江南百姓對山水的情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逐渐被城市吞噬的乡村,让江南文化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张捷.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2]阮仪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09).
[3]何旺庚.江苏苏南地区屋顶绿化植物选择探讨[J].现代园艺,2015,(07).
[4]滕珊珊,吴晓,王承慧.文化空间视野下的运河古镇历史演化解析——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10).
[5]刘沛林.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