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主义视野下新城镇景观设计研究
2017-07-27黄春华文卉向苏娜
黄春华+文卉+向苏娜
摘 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农村景观面临着地域文化缺失、农村传统丧失、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结合株洲市茶陵县湖口镇八旦村景观设计实例,探讨了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如何综合运用新乡土主义理念,解决当下我国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景观;新乡土主义
新乡土主义是指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不拘泥于某一种设计形式,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域性强的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新乡土主义概念多用于建筑领域而鲜少用在景观设计方面,尤其是当下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中,运用新乡土主义概念结合实际是解决新农村城市化和新农村乡土特色保持矛盾的可行途径。
一、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难题
随着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升高,一些农村加快了建设的脚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化建设对农村村民的观念和意识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一些难题。一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问题。如今,一些直接套用城市的景观设计模式使乡村失去原有的风貌,应因地制宜在地域文化中寻找代表性符号,将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农村传统保护的问题。农村是孕育农业文化的重要场所,保护农村传统、尊重农村生活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也是对场地记忆的延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从古到今农村生活本身就被赋予着本土的生命感,在农村传统保护问题上,应尊重农村当地的草木之美,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村景观需要传承也要创新,城市的发展使中国式农村也逐渐形成“空心村”,单一的耕作农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民的需求。在“城市化景观”的辐射下,如何使本土景观与现代景观完美交融产生经济效益,留住农村人口,是始终贯穿在我国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一个课题。
二、新乡土主义的景观概念及启示
新乡土主义是基于传统的地方主义或乡土主义而言的,是结合当代理念与新技术,强调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设计倾向,这种理念适应当代价值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又承载了传统乡土情怀,将一些具有价值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新形式呈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对新农村景观设计的误解、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等因素,导致新农村景观失去本土特色,使乡村景观出现危机,新乡土主义的概念促使新农村景观设计进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在出现本末倒置乡村景观时,运用新乡土主义提倡的概念提升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品质。
三、塑造融合新乡土主义,以茶陵县八旦村为例
茶陵县八旦村位于茶陵县西南端,南面紧靠炎陵县,西面与郴州安仁县接壤。距县城35公里,距原浣溪镇政府3.4公里,距衡炎(平汝)高速浣溪出口4.2公里,衡茶吉铁路贯穿村境内。八旦村地处罗霄山脉,全村人口248人,距县城32公里,是国家级扶贫村,村子依山而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因此在2015年申请为八旦地质公园。本方案主要针对入村路口、入口段水系景观、村中心开放空间道路绿化及景观设计,创造集保护与发展为一体的新农村乡土风情的生活环境。
(一)茶陵县八旦村乡土特色分析
1.自然概况
八旦村地处罗霄山脉片区,属丹霞地貌,四面环山,易旱易涝。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八旦石壁窝,水在沙里过。晴日喊天干,落雨淹死禾”形象地说出了该村的自然状况。但八旦村四面环山,属丹霞地貌,有一些自然景观可圈可点,如罗带形、马嘴形、玉兔望月峰、玄阴洞、男根山、杯子寨、观音寨、一线天等,山谷中空气清新,溪水清澈,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村口段的水系特点为狭长的型,越向下游越狭窄,水系一侧为道路,一侧为农田,水系两侧杂草多,植株少,土质疏松易被水冲刷。
2.人文概况
茶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湘赣革命根据地重点县、模范县,是毛澤东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湖口镇更是块红色的革命老区。茶陵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四种文化:稻作文化、耕读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八旦村还在茶陵、炎陵红色文化旅游和炎帝陵祭祖文化旅游带上,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适合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二)八旦村乡村景观乡土特色营造
1.尊重自然地形
八旦村具有明显的丹霞地貌,村子四周山石围绕,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有裸露山体,体现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八旦村村口的设计正是该点的充分体现。八旦村村口右侧有一块黑灰色裸露岩石,其下方自然形成一小水洼,设计尽可能地保留改岩石的原有样貌,利用小水洼原本的低洼地势营造一个村口水景区,水景区一侧放置白色的景观石,与原有黑灰色岩石形成对比,同时增添漏窗的设计,衬托原有岩石的特殊性。
2.适应当地气候
(1)植物配置方面
根据当地气候特色选择本土植物进行造景,在当代新农村中出现照搬城市模式绿化设计的今天,选择本土植物作为绿化造景是新乡土主义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运用之一,本土植物的使用既具有乡土内涵与乡村景观的和谐统一,又兼顾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本问题。在八旦村的植物配置方面同样也最大限度地使用本土植物来造景,八旦村有许多具有乡土特色的乡土植物,如芭蕉、紫芋、芦苇、细叶麦冬、竹子、南天竹、皇竹草等,并且都根据其特征种植在不同的景观节点处。如根据其植物特征,将芭蕉丛植于溪流两侧,常绿阔叶的叶片伴随潺潺流水,为村子增添一抹“雨打芭蕉”的诗意;芦苇用于晴雨溪0.3米水位以下,以其特有的形态展现乡土之美;紫芋用于溪流生态驳岸,成为加固驳岸、美化驳岸的植物。
(2)溪流驳岸方面
八旦村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因此当地流过村子的溪流则会因为季节变化而水量不同,雨季水流湍急,有涨水的危险,旱季却又流水潺潺。因此,根据当地这一水文气候特征,在不破坏原有乡土地貌的情况下,八旦村晴雨溪溪流景观选择用生态驳岸的方式处理,采用新方法保留村子原始样貌,符合新乡土主义的理念。
八旦村的晴雨溪,溪流较狭长,宽窄分布不均匀,在沉水区种植金鱼藻、黑藻等常见藻类,净化水体;在缓坡区安置石头和砂砾,起稳固溪流的作用;挺水区种植挺水或浮水植物,如当地的芦苇、紫芋等,芦苇适应性强,并可与周围植物形成较强的共生关系,抗灾害能力较强,复杂的野生环境下使得芦苇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是溪流边最合适的植物选择;岸生区选择细叶麦冬,点缀以野花形成一条优美的溪流岸线;道路一侧则是以行道树及矮小灌木为主。
(3)順应当地发展
①可食地景
乡土蔬果打造可食地景,蔬菜瓜果替代传统的园林花卉植物,成为造景的主角。根据蔬果颜色、结果时间、生长周期等规律进行科学搭配组合。例如,三角形种植区中,选用三种蔬菜进行造景,大片的生菜在最外层形成绽放效果,加之生菜的生长速度极快且周期短,效果明显;花菜在第二层,作为白色点缀;中心区域由红辣椒作为红色点缀。可食地景主要运用在八旦村村中心景观中,这些具有乡土情怀的植物不仅能美化村子环境、帮助绿化、降低造景成本,蔬菜瓜果还可实现居民的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随着未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可食地景可作为乡村种植池的科普池以及游客身体力行参与种植休闲体验活动的景观点之一。
②生活休闲广场
八旦村村中心是八旦村文化风貌的重要体现点,八旦中心景观区域占地约500平方米,主要划分为福字广场、儿童沙坑、棋牌区、古井休闲区以及果蔬观赏种植区域等。通过动静区域的划分、感官植物的搭配、流畅的交通路线,设计出符合乡村居民习惯的公共空间。通过在中心广场中设计造型花圃,采用当地现有蔬菜瓜果作为景观配置,营造了一个既可科普教育又能进行园艺活动的场所,不仅增加了当地空巢老人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还能使人与景观的交流互动变得更有意义。
(三)创新发扬特色景观——人工景观
1.废弃物创新
八旦村中由于一些民房被翻新或者新建,房屋原有的碎石和砖瓦成为了随意弃置在路边的建筑垃圾。砖瓦废弃物原本就是最佳的铺装材料,在八旦村中心广场中,利用当地废弃的瓦片与常见花岗岩铺地石铺装,中心为砖雕“福”字铺装,寓意营造具有独特艺术美感又经济实用的乡村文化广场。村中废井经过简单整修,便可成为乡土生活气息浓郁的景观小品;废弃的酒坛瓦罐都可作为自家房屋前的装饰花坛,种植简单的花卉草木成为庭院房屋的风景线。
2.乡土文化创新
造就当地特色的乡土风情是当下一般普通甚至贫困的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对八旦村而言,随着即将开始发展的旅游业,如何保持乡土文化,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即将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八旦村本土文化资源较匮乏的情况下,进行乡土文化的创新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村子中有许多古树资源,这些大树也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利用这些古树,打造祈福文化,做祈福树;利用原有的耕作田地结合可食地景,打造农耕细作文化,为村子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基于新乡土主义视野下的八旦村景观改造设计,从自然、人文方面入手对八旦村乡土特色进行分析,在植物配置、地面铺装、小品设置等方面结合实地情况提出了既能美化乡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又可促进未来乡村经济发展的设计策略,从生态和文化角度考虑,实现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景观设计逐渐城市化的今天,融入新乡土主义慨念的设计策略为以后的新农村景观设计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设计方式,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使中国新农村景观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风貌。
参考文献:
[1]顾小玲.新农村景观设计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2.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56-59.
[3]刘帆.新乡土主义视野下乡村景观特色营造探析[J].安徽建筑,2012,(06):19-20+142.
[4]冯维波,汪豪,巫昊燕.“新乡土主义”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2011,(11):71-75.
作者简介:
黄春华,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理论、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湖南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文卉,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向苏娜,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