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两过三重”

2017-07-27潘娜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潘娜

【摘 要】 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是摆在中小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古诗词教学,更能把字句凝炼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深远意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以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历经岁月洗礼却永远留存古典、隽永之美。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普及,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有“声”有“色”:音乐、图画、视频、录音等手段的运用让学生置身其境,闻其声、观其形、悟其情,激活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然而,信息技术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当前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应用中存在“两过”现象

不少课堂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以演示代替探究,忽略了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表达、想象等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力训练,古诗词课堂正在失去“语文味”。

1.信息技术应用数量过滥,忽略学生对诗词的自我体验。

教师在课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自己对诗词的感悟预设教学进程:此处应有音乐烘托作者心境,彼处该播视频理解景物动态之美……一幅幅精美的ppt在课堂上行云流水地演示着,却忽视了学生对古诗的自我体验。古诗词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内涵具有丰富性、宽泛性和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预设的课件中传达了自己对古诗词的认识理解,容易忽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过程,也容易出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千人一面”。

2.信息技术应用形式过泛,限制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能力发展。

纵观传颂千古的诗词,能历经岁月感动人心的正是寥寥数字之外的那一份“诗情”,这正是要通过“咬文嚼字”,借助联想与想象,结合感知、思维、情感才共同构建出的古诗词的美妙意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常以动画展现意境之美,以录音深情引读、范读……大量声像手段的运用,淡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品味。由于有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出的古诗词形象,很容易给学生的认知划定一个“框”,容易让学生囿于框中,而对文字的理解、感悟、想象戛然止步。

二、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三重”

如何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规范地应用到古诗词教学,成为古诗词教学的帮手呢?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精当”:应用在精不在多

过多过繁的信息技术手段,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目不暇接地欣赏中容易远离文本,失去与诗词对话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丧失探求文字魅力的兴趣。所以,规范古诗词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要求是“精当”。在文本、图像、音频等素材选取上不能贪多求全。要从文字呈现到版面设计都应化繁为简,简洁明了,精准地凸显教学重难点,使课件发挥“引路人”的作用,让学生能回归文本,品读诗词,于凝练的字句中细细感悟诗词精妙。根据诗词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教学生字词时,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激发认读、记忆字词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进行诵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教学诗歌,就是要让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重“补位”:应用重在突破难点上。

小学生的知识、阅历相对粗浅,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弥补学生认知上的空白。诗词中部分字词,如“箬笠”“屐齿”“柴扉”等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事物,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画帮助学生迅速“明诗意”;在课前借助网络资源收集作者生平或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课堂上用投影进行展示,为“悟诗情”做好铺垫;对于诗词中涉及较难理解的地理位置或方位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演示。如《望天门山》一诗描绘了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而立,孤帆日边驶来之壮阔,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对天门山的雄奇阔远缺乏直观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大致说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然后用大屏幕出示图画,展现天门山的壮美,了解山、帆、日的位置关系,充实诗歌的意象美。现代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对诗歌有更高层的理解。

3.重“留白”:应用贵在启发思维上。

绘画中讲求“留白”,以求构图含蓄精妙,创造“无画之处皆妙境”的意味,这些空白正是对观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中国的古诗词语言凝练精美,虚实相生,意蕴深远,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绝佳载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一定要留给学生对文字的揣摩和想象的空间,让短短二十来个字的诗词在学生富有个性的解读中逐渐丰满、鲜活。在教学《渔歌子》时,我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次上课试讲,课件中出示了一幅画,画中桃花艳艳,白鹭翻飞,西塞山绿意葱茏,借此引导学生走入画境,感受细雨垂钓的美景,结果学生们所答与图画内容一致,乏善可陈。问题是不是就在于这幅色彩明丽的图画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呢?于是第二次试讲时,我用课件出示的是一幅简笔画,寥寥几笔线条勾勒出远山、白鹭、桃花、流水、小舟、渔翁,再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想象画面的色彩,说说雨中江南水岸的美景,学生的思维一下开阔了:

生甲:我看到了一幅彩色的畫,绿树红花加上白鹭展翅高飞;

生乙:我觉得远远看去是一片朦胧的,如烟的细雨笼罩大地,好似仙境一般;

生丙:水里还应该有银色的鳜鱼。因为水这么清澈,一定能看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生丁:斜风中,桃花花瓣飘洒河中,河面上还应该有点点粉红才对。

……

课件中一幅图画的“留白”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之外的空白,充分发挥想象,对理解诗人“不须归”之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语言教育现代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仅是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教育者理念的现代化。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它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手段使用,而忽略了经典古诗词中的目的——文字的感悟和意境的想象,将使信息技术失去积极意义。让我们将“现代”与“古典”有机融合,让古诗词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焕发新的活力,展现更多的精彩。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