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7-07-27李秀珍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信朗读兴趣

李秀珍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的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兴趣;自信;朗读;素养

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又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可感悟文章的真谛,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營造氛围,激发兴趣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段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对于课外阅读的量,则规定了5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这个目标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识字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完成这个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我认为,低年级课外阅读在于老师的指导,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就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呢?

(一)树立自信

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因为只有敢读,学生才能爱读,从而会读。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点,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对朗读产生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二)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听觉的美感。响亮悦耳的范读会极具感染力,其声调平仄交错,加上嗓音变化,把无声文字读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或深沉委婉,或欢畅愉悦,或豪迈悲壮,使学生在听觉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

(三)花样竞读

学生好胜心强,又好表现,都想争当能手,因而在变换花样的竞读活动中,他们兴趣盎然,气氛浓厚。小组之间赛读,学生们谁也不甘输给对方,读得特认真,特有感情。男女同学比赛竞争就更激烈了,双方互不相让,都尽量发挥最好的朗读技巧超越对方。学生的朗读兴趣高涨,朗读水平更在这样的过程中日渐精进。

二、运用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的具体方法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强调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几个方面。优美的朗读表现为语调的轻重快慢、感情的丰富多彩;要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朗读水平,朗读技巧的指导很重要。

(一)消除顿读现象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经常会发生两字一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语感差,还没有完全形成句子的概念,他们常常只是从单个汉字的角度去读,最多也是连成词来朗读,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顿读的现象。要对这一现象加以矫正,首先要从整句话的朗读指导入手,要求学生努力把词连贯起来读。开始时,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反复进行领读,要力求一句话一句话地领,让学生习惯于在有标点处停顿。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时顿读的现象自然会逐步消失。

(二)指导正确断句

课文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长句子,如果一口气读完会既吃力,也缺少节奏感,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学会恰当断句。正确断句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示范、领读和经常性的练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这种能力的形成也与学生的语感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方面恰恰是比较缺乏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过高的要求,但也要逐步培养。对低年级学生我们要鼓励其早阅读,多阅读,大量接触语言文字。况且,提前阅读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三)改变单一语调

读通顺、读流畅仅仅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还要通过读培养学生优良的语感,这其中感情朗读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缺少情感体验,不能与文字产生共鸣,因而在朗读时往往显得语调单一。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声音来表情达意的规律,把握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的调节,才能更好地表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指导朗读应与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要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真正有感而发。

(四)纠正尾音下降趋势

除以上几点外,朗读时每句话末尾字语调下降也是部分学生朗读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对此进行纠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抓。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互助、教师的反复示范等为他们多次提供矫正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还应指导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读末尾字是要特别提醒读字的原声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时时注意提醒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现象就一定能逐步改善。

(五)恰到好处的语言激励

每个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都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等等,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甚至受益终生。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过程中,有的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读的很投入很到位,尽管语句不是很长,但没想到能得老师的赞扬,同学的肯定,因此学生读的热情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赞许,同学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点燃学生朗读的热情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只要我们老师有心,有意,就会发现更多的方法。大家一起努力吧!

猜你喜欢

自信朗读兴趣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