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7-07-27张标勇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文语言语文

张标勇

自从教了语文学科,我每天都在思考: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拿过一篇课文,他们是怎样学习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是怎样看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怎樣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最近学校的考核课每天都在进行着,我听了一节又一节。尤其是四年级语文19课《生命生命》,不仅由衷地感叹:哎呀,人家的学生怎么这么会回答问题呀,不用老师提示,自己就能把语言组织得自然顺畅,回答问题头头是道。人家的学生阅读能力怎么这么高呀!可是,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学思路,自己的学生却不知所云,或者所答非所问,或者答不到“点”上,在考试的时候,对于一些课外阅读题,学生也是如此,费了不少力气,却丢了不少分,真让人既失望又着急。后来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培训”,听了老师的讲座,真让我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终于明白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学什么,语文的学和教”的各种问题。

比如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我想我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要答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经历获得答案的过程,更没有教会学生获取答案的方法。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乃至考试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必然的。由此我获得了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要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要培养阅读能力,必须在“过程和方法”上狠下功夫。

一、引导学生“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多读少讲,以读代讲。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从重知识传授到重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与由此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课文中那些描写精美的片断,它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将这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范读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上下功夫,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比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读懂句子、读懂各类不同文章的方法,要通过课文表达方式的学习、内涵的挖掘、背景的拓展、情节的延伸等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的4、5、6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想象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引读:⑴师: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生读有关的句子(下用“生读”表示)。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⑵师:忽然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⑶师:接着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天空里还会变些什么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①天空里出现或来了什么?②是什么样子的?③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读”与“写”的相互关系看,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有阅读促进表达的作用,反过来也有表达对阅读的深化作用。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往往紧扣语言因素,采取学生入境插入表达,即常说的小练笔、小作文。在练笔的过程中,深化课文理解,这是写为读的读写结合。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就可以抓住“父亲和我的心里”,插入联想补充,从以下角度训练表达:让学生想像“库伯把车开走之后一家人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仿照“一诺三找”的模式,自己编一篇童话故事。

总之,心中始终想着学生,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课文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