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017-07-26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徐肖彬

海峡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性取向同性恋者同性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 徐肖彬

浅谈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 徐肖彬

近年来,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处于校园边缘地位的他们,受自身和外界多重压力的困扰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不仅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引发自残、伤人等极端校园恶性事件。加强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该文论述了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分析了我国同性恋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并就高校加强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对策建议。

同性恋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和谐环境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性恋已逐渐被大众理解接受,不再认为这是精神病和犯罪,亦无关道德,但同性恋者仍旧是社会弱势群体,还急需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在同性恋群体中,存在着数目相当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诸多困扰,另一方面时常会受到在同性恋人情感关系中带来的伤害,思想不够成熟的他们容易产生自残、伤人等行为,对此,高校应加强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科学地进行宣传与引导,为同性恋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1 同性恋的定义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1]。

2 我国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

2.1 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的发展历程

同性恋现象在我国古代史籍内存在着大量记载。早在商朝,就有“比顽童”一词出现,随后有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龙阳君为魏王“拂席而枕”、汉哀帝惜董贤“断袖而起”等典故,宋、明、清等史书也对当时同性之风大兴有许多相关记载,如《宋书·五行志》中提到,“……男风大兴,炽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仿效……”等,由此均可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同性恋行为是宽容的,且由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家庭重生育不重感情,同性恋并不影响家族繁衍和家庭结构,所以没有受到太多道德苛责。

到了近代,我国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发生转变,出现不理解甚至是敌对的情况。其中“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具代表性,在这期间,凡是被揭露出来的同性恋者,都受到了严酷的待遇,轻者批判审查,重者殴打致死。随后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观念持续加深,我国司法机关在1987年甚至曾就同性恋的法律地位做出申明:“由于同性恋违反社会公德,扰乱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确属犯罪行为。”[2]同性恋者在那时受到了极大的争议和不公平的对待。

时至今日,同性恋已不被我国的学术机构或组织认定为是疾病和心理异常,社会舆论也越来越理性、宽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真正理解同性恋的心理,仍有一些群体和个人对同性恋抱有偏见和歧视,同性恋的生存环境还有待改善。

2.2 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

据近期一份在大学生中进行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所有被调查者都知道同性恋,但能正确理解同性恋含义的人占41.5%,不太明白同性恋含义的人占 27.0%,认为“容易对同性产生好感、喜欢与同性亲近的就是同性恋”的人占31.5%。另外,有 89.3%的同学希望进一步了解同性恋相关知识。从总体上看,知识水平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普遍是理性积极的,且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态度要更为宽容,理科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也明显好于文科、工科的大学生[3]。

3 我国同性恋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如今的大学校园,思想较为活跃开放,有不少同性恋学生已勇敢“出柜”(指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公开性取向,以及跨性别者当众公开自己的性别认同),但更大一部分的同性恋学生则选择隐藏在现实生活中,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释放天性。同性恋论坛、QQ、微信,以及 Blued、赞客(Zank)等针对同性恋群体开发的社交应用软件成为同性恋大学生群体互动的最主要平台,他们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以此向现实社会做试探。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仍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承受着这个非主流身份带来的困扰。

3.1 同性恋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自我身份的认同,归根结底是在回答“我是谁”?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推测,中国的同性恋者占成年人口的3%~4%,而同性恋者明确自己身份的一个最重要时期是在大学[4]。据调查统计,同性恋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普遍存在以下几种观点:有的认为同性恋是罪恶,内心上有犯罪感和负疚感,希望能改正自己的不良倾向;有的认为同性恋是病,他们渴望通过心理咨询或医学治疗来恢复健康;有的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自然正常的性取向,他们接受并认同自己的身份,有些甚至敢于公开。

由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较高,对于同性恋的认识也较为全面,因此他们中大多数持有的是第三种观点,即大学生同性恋者拥有高度的自我认同。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从内心恐惧暴露自己的身份,采取自闭消极的方式对抗,同时又对同性恋群体能彻底被主流文化接受抱有希望,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家人、朋友乃至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种矛盾冲突使得他们表现出隐秘、消极、不信任和割裂式自我认同等特征。

3.2 同性恋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外界压力

同性恋大学生们的生活表面看似平静,但他们大多数人在承受自身的心理负担外,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各种压力,他们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恐惧来自身边群体的歧视,更因尚不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而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彷徨迷惘,自卑、自嘲、自病和自弱等情感日积月累,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有调查报告显示,同性恋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工作、参与活动以及毕业就业等方面均表现不佳,存在诸多困难,这说明许多同性恋大学生因承受周遭环境的压力,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能把精力更好地投入于学习和生活中,导致成绩落后、生活脱节和就业困难等。

4 高校加强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当今社会仍较不认可同性恋的大环境下,同性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均不被重视,使得原本处于边缘化的他们更容易走向极端,给校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高校应注重对同性恋大学生的关怀和教育,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空间。

4.1 高度重视大学生同性恋问题

大学阶段是同性恋者发生身份认同的集中期,相比于社会上的同性恋,当前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更值得被关注。而高校作为同性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教育管理中应高度重视该群体,不止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做到时常给予人文关怀,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服务,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从而保障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4.2 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研究发现,同性恋者的心理失衡多是由环境原因造成,尤其是来自周围人群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开放宽容的校园氛围对同性恋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传递科学的同性恋知识,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理性地探索和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学会尊重不同于己的人群,也防止个别学生因赶时髦而尝试同性恋。同时,同性恋知识的普及也应面向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减少来自师长和同辈的偏见、歧视甚至伤害。另外,由于同性恋群体是性病、艾滋病的高发人群,高校应重视生理卫生和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树立同性恋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因无知带来的伤害。此外,高校还可借助于互联网媒体发布一些正面积极的内容,对不健康的内容进行肃清,营造一个宽松文明的舆论环境,帮助同性恋大学生树立自信,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4.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服务

高校思政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线工作者,首先应对同性恋学生有客观正确的评价,在接触中保持尊重、真诚、公正的态度;通过日常观察、心理普查、聊天访谈等方式尽可能了解所带学生中同性恋者的情况,对该部分学生积极关注,时常关心,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发现他们陷入困境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辅导,提供帮助。

另外,高校大多设有心理咨询室,但许多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使得心理咨询室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对于同性恋学生更是如此。因此,高校应强化心理健康中心职能的宣传,加大普及力度,让同性恋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或压力过大时能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帮助,以缓解负面情绪,重建自信,融入大学校园生活,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4.4 建立系统、高效的危机干预体制

目前,同性恋大学生一直承受着自身心理和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和痛苦等不良情绪,另外,还存在因缺乏稳定的恋爱关系而造成突发性情感受挫等可能,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纠正和干预,极易引发高危隐患,甚至出现自残和伤人的恶性事件。因此,高校在利用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实施干预的同时,也应健全及时、高效的危机干预网络,综合预防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5]。

4.5 促成已公开身份学生家庭的配合教育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目前,少部分同性恋大学生尝试向父母公开了自己的性取向,以缓解部分心理压力,但事实上大多得不到家庭的尊重与支持,生存状况反而更加恶劣。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家庭,高校应在可行范围内积极与之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同性恋,引导家长接受孩子的性取向,重塑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促使其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开始接受同性恋的存在,也不断有公众人物表明了他们的同性恋身份,并获得了社会的尊重。鉴于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身边的同性恋学生群体,呵护他们的秘密花园,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更专注于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塑造一个更精彩的人生。

[1] 罗永兴.论同性婚姻与同性恋[J]. 金色年华:下, 2013(4).

[2] 崔玉. 同性恋大学生的现状及思想教育方法研究以乐山某高校为例[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11.

[3] 冰冰.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和态度调研报告[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16.

[4] 董思远.中国同性结合合法化问题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5] 吴晶.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 科技创业家, 2013(14):190.

猜你喜欢

性取向同性恋者同性
混合性取向婚姻中的配偶权问题研究
同性极式感应子电机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时代性取向下的价值观培养:法治意识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报告
经济法专业论性取向自由与人格权保护的关系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