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种植中药材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2017-07-26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陈炬烽范世明

海峡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药材福建福建省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炬烽范世明

福建省种植中药材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1.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2.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炬烽1范世明2

通过对福建省种植中药材现状的调查,归纳分析福建省种植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为福建省种植中药材产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福建省 种植中药材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思路

福建省是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多丘陵山地,海域广阔,气候独特、地理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孕育了丰富的中药资源,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据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省共有药用资源445科、2468种,其中植物药245科、2024种,动物药200科、415种,矿物药l9种。福建省中药资源总量约占全国中药资源的20%,是中国中药材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

1 福建省种植中药材的发展现状

经过相关人员实地调研和业界人士收集到的资料统计,至2015年,目前福建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80多万亩,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有10余种,带动广大农户受益,中药材种植产值达20多亿元。其中南方红豆杉和薏米种植基地面积10万多亩,种植规模居全球首位;凹叶厚朴、雷公藤、太子参、薏米等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建成各具特色的中药材示范基地约有19个,包括泽泻、太子参、南方红豆杉、鱼腥草、雷公藤、短葶山麦冬、绿衣枳实、莲子、九节茶、青黛、巴戟天、灵芝、佛手、薏米、金银花、葛根、黄精等。规范化种植面积8000多亩,辐射面积1万多亩,带动面积6万多亩,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殖基地面积600多亩,建立种质资源圃70多亩,福建还建立4个黑熊种源繁殖基地,总存栏数2000多只。种植中药材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不断提高,为促进其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继续推动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年,随着医药保健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中药材的用途已不限于人们防病治病的需求,大量的保健品、化妆品也含有中药材。

2 福建省种植中药材存在的问题

2.1 对种植中药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滞后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缺乏对种植中药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养分分配、根系生理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还未进行深入研究。除太子参、泽泻等大宗中药材有过一些一般性的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性栽培的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用。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种植中药材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工艺不科学,导致种植中药材加工停留在粗加工上,阻碍了种植中药材进步和效益。传统的生产经验使得中药材品种退化、抗病虫害能力和品质降低;存在卖原料药多,粗加工产品多,而高科技、精加工的产品少,资源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难以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制约了种植中药材需求向多方面发展,影响种植中药材的产业效益。

2.2 种植中药材信息服务滞后

中药材的市场需求取决于生产、加工、销售,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难把握。市场信息不灵一方面会导致种植的中药材无法及时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种植业从业人员会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销售对路的中药材品种,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无法得到保障。

2.3 中药材种植专业人才缺乏,种植技术落后

目前,在福建种植中药材第一线的专业人才仍较匮乏,他们的种植技术大都来源于实践的积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比较落后,种植技术培训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先进种植理论缓慢,种植技术很难得到明显提高。

2.4 对种植中药材质量检测重视不够

虽然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效益在不断提高,但中药材的晒干、虫蛀等技术问题尚未完全得到有效解决,在晒干和保存中药材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了国家不允许使用的硫磺熏蒸,就会造成部分二氧化硫残留,导致产品质量低劣。中药材从种植到采收每一个环节的规范程度,都会影响其药效和市场需求,只有每种药材都按照相关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生产和加工,并按标准检测,才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目前,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工作仍未引起福建企业的足够重视。

2.5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成本压力大,缺乏竞争力

在福建省种植中药材生产企业中,除了厦门中药厂、漳州片仔癀药业及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普遍规模较小,与外省的种植中药材企业相比,在管理、产品线、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力都基本不强。

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当地土地肥沃,企业种植效益更高、产量低、收购价高的其他经济作物,有的企业只是应付药材检测时用,种植中药材资源有限,导致福建多数种植中药材企业的成本不断提高,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2.6 害虫管理指导思想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1)存在重产量、重价值、轻策略思想。在品种选择时,重产量和经济价值,不注重适地适树,导致引进的中草药品种生长势相对弱,对当地病虫害的抵抗力低,易爆发成灾。(2)存在轻病虫害全程管理的思想。病虫害在选种—育苗—种植—水肥管理—收获更新全过程都需要严格管理,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对本土病虫害有初步的预见性,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7 病虫害防治技术未完善

主要体现在:(1)监测体系不完善。企业缺乏对病虫害发生的可预见性,不能及时把握病虫害控制的最佳时机。(2)缺乏快速、准确诊断体系。病虫害种类多,危害状或病症相似性较强,个别企业不能科学、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病虫害。(3)防治方法单一。中药材病虫害种类多,有时多种病虫害同时危害,单一方法难于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4)防治中只注重时效性,不注重持久性,就“病”治“病”,防治成本高。(5)滥用农药问题严重。部分企业没有科学选择化学农药、药量和施约频率,导致化学农药残留超标,影响药材质量。有的企业采用广谱性化学农药,使药材基地生态系统失调,引发次期性病虫害。

3 福建省种植中药材发展思路

要确保实现福建种植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认识到农业与药材是两码事,农业追求的是产量,而药材追求的是品质和内涵。种植是为下游服务的,要有下游产业的利用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目前我省种植中药材的现状,要进一步发展种植中药材产业,就要坚持以GAP规范种植为重点,以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为导向,以科研开发为支持,加快中药材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1 成立专业组织或协会,完善中药材服务网络

专业协会是整个中药材种植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推动分散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一个重要载体。建议成立福建省种植中药材协会,负责对中药材生产的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同时,定期组织协会会员研究、分析、预测中药材市场行情,加强对中药材开发的宏观指导,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等服务。

3.2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要切实加强种植中药材专业队伍建设,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种药科技人才;依托科研和教学单位,组织培养一支生产、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是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决定着种植产业的目标能否实现,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人员密切协作,围绕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品种驯化、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无污染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研究总结出一套规范化的栽培技术,提升种植中药材的科技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3.3 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福建种植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创立种植中药材信息网络,收集全省种植中药材和中药材品种等数据。广泛收集省内外中药市场信息,按照药材市场的发展规律,对重点品种的市场需求、销量走势、行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及时向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以市场需求指导药材生产,引导药农根据规划发展药材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高药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为福建乃至全国中药材的生产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

3.4 加大药农培训力度,加强种植中药材质量检测

通过对药农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初加工技术和安全用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农药和重金属等残留量,使种植中药材达到安全有效。

另一方面,应研究建立药材品种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如指纹图谱的建立等,加强中药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检测,建立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并完善有地方特色的药材质量标准。应完善科学监测体系,对病虫害的发生要有预见性,把握病虫害控制的最佳时机,及时采取拔除(拔毛)、隔离等措施,及时阻止、扼杀病虫害的爆发。

3.5 加强中药材的引种与驯化研究,增加适宜发展品种

由于自然资源有限,采挖无度极易导致药源枯竭,难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加强对药材的引种与驯化研究,加强对中药材的人工繁育、优良种质选育、野生转家种研究。20世纪70—80年代,福建进行了大量的中药材引种与驯化研究,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以重启这项工作,为中药材发展提供适宜的品种,增加药材来源。太子参在柘荣县的引种、福安市川芎的优良品质、白术和元胡等品种在闽北的大量种植、巴戟天与肉桂等在闽南的成功种植就是很好的例证。

3.6 重视中药材的适宜性种植,避免盲目种植

中药材的质量容易会受到气候、土壤、水质、种质、栽培等因素的影响,药农不能一看到什么药材价格好就种什么,却不考虑是否适宜种植,如在南方地区种植人参、黄芪等药材就是不尊重科学而盲目种植的表现。适宜性评价还包括销路、价格、利润等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药材的适宜性。

3.7 加强对药材种植基地的管理

建议种植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加强对原药材种植基地的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种植的规模化和科学化,提高中药材的种植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解决企业自身对中药材的需求,保证了企业原药材来源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免受药材价格波动挤压利润空间之苦,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例如,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与三明市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草珊瑚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进一步增强了公司中药材供应的保障能力。

3.8 整合资源,成立收购药材交易市场

目前国内已有企业采取收购中药材交易市场的方式以保证原料药采购优势,从而增强种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鼓励大中型中药企业兼并小型企业,以充分整合各企业的资源,保证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福建中药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种植中药材研究,实现互惠共赢。

3.9 出台中药材种植开发优惠政策

一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在各个环节指导种植中药材的发展,协调解决种植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药材生产共性技术障碍。

二要做好中药材种植开发需要多方支持与配合,要制定统一政策,如种植地的使用、税费减免、导向性政策、资金扶持等。以多元化投入特点,解决药材种植与生产资金困境,提高资金投入的集中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等有关部门的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种植中药材开发,真正促进福建种植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1] 陈炬烽, 林津晶, 喻燕萍, 等. 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海峡科学, 2011(5): 13-14.

[2] 黄蔗亮, 高华娟. 福建省中药发展概况与闽台合作交流[J]. 海峡药学, 2009, 21(12): 234-237.

[3] 黄瑞平. 因势利导,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J]. 福建热作科技, 2005, 30(2): 44-46.

[4]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福建药物志(第一卷)[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创新软科学项目(2015-CX-R10)、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公益院所自主选题(2016R1033-7)。

猜你喜欢

中药材福建福建省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那个梦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