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2017-07-25李茹芬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幼儿园

李茹芬

(富源县营上镇第二幼儿园,云南曲靖,655503)

摘 要:现代幼儿园教育改革不断发展,使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被显示了出来。幼儿园教师应该分析学前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幼儿进行素质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幼儿能够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新课改后幼儿教学理念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幼儿园 学前教育 专业课程 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受到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很大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幼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弊端展现了出来,这些问题给幼儿情感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课程教学观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日常教学时需要以学生为核心,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生活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案,利用生活化和情境化教学手段使幼儿得到正确指引,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而服务于基础教育的课程还没开展力度较大的改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滞后于幼儿园教改的矛盾凸现出来。由于课程体系的落后,课程设置忽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教学就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低估了学习者的认识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

2.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不合理会对幼儿的心智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首先传统的课程结构较为复杂,幼儿需要学习的内容繁多,综合性科目设置的较少,使幼儿只能收到文化课的教学,无法进行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是课程领域狭窄,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教师是承担三至七岁儿童的教育任务,课程设置也就围绕这个目标。事实上,除了城市进行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外,还有0至3岁儿童的托幼教育,残障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农村学前一年教育,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教育机构的规模也将扩大。最后是艺术类课程少,目前幼师生艺术技能差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除了招生制度不合理外,还有艺术教育课程少和幼师生教师技能训练不力等因素。招生录取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忽略音乐、美术等素养的考察,导致幼师生艺术技能先天不足。艺术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艺术训练后天营养不良。

3.缺乏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突出的是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但是,目前我国通行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大体上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加之,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形成了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权威性、科学性的迷信和依赖,很少甚至没有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过质疑,也就从来没有幻想过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更无法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不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来新编或修改课程。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即执行、复制课程文本的过程,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缺乏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设想

(一)幼儿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与时俱进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以长远的发展目标为基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思想,专业设计理念和思维不同固定化,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尽可能的构建完善的基础教学体系,为幼儿个性的长远发展做出规划。幼儿园专业课程需要具备灵活多样性特点,突出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建设多样化的课程机制,使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走上全面改革的道路。

2.教师专业化原则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的了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内容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为幼儿园培养合格师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纲要》无论是在教育理念、功能、目标、内涵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之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组织方式等方面都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根据幼儿園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培养目标,构建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活动工作能力和创造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幼儿教师。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取向是定性在教育,定向于幼儿园,定格在专科。

2.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

幼师生未来的教育对象是0至6、7岁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未成熟期,《纲要》强调要保教结合,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教师既要开展教育活动,又要从事生活保育护理。《纲要》还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游戏为主,以操作活动为主,而不是以课堂教学、书本知识传授为主。所以,要求幼师生既要懂得相关的幼儿教育理论,又要掌握扎实的活动组织技巧和生活护理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理论性,又要重实践性,既重知识性,又重操作性

3.增加实践课程,注重实践效果

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公共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比例。提高幼师生能力的重要渠道是通过幼师生到幼儿园的见实习来训练。第一要适当增加教育实践的课时量,幼师生的见实习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贯穿整个学程。第二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集中见实习、分散见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第三要适当增加和相对稳定教育实习基地,要集中组织见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提高见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改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结合时代发展新思想,落实幼儿的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上身心健康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何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析[J].文学教育,2016(29)18-19.

[2]季瑞喜.浅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J].新校园旬刊,2015(11)56-57.

[3]胡平.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28-129.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爱“上”幼儿园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