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07-25李恩斌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迁移理论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李恩斌

(四川省巴中市第二中學,四川巴中,636002)

摘 要: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在各教学阶段的不断渗透,对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中,迁移理论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就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迁移理论 高中数学教学 应用

高中数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在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数学思维方式,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所以有必要对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迁移理论概述

迁移理论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以应用;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进行应用。也就是说,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迁移理论,是将不同的数学知识进行相互渗透和整合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对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影响,又能对其他学科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二、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习迁移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教学措施,提高迁移理论应用水平的前提,只有使学生产生较高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激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友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正确看待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通过迁移理论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高中数学的实用性得到提高。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不等式知识的时候,常常涉及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知m>n>0,k>0,请证明(n+k)/(m+k)>n/m。在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差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证明,这样能较快正确证明结论。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将这道题目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讲解:已知在mg糖水中有ng糖,且m>n>0,若在这杯糖水中再加入kg糖,这杯糖水就会变甜。参照这样一个简单易懂的生活常识,学生就能较快记住上述不等式的结论。

(二)提高学生数学概括能力,实现迁移理论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迁移理论的应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具体而言,概括能力是迁移的本质,学生对学习的适应性会随着自身概括能力的增强而提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概括性思维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概括能力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衡量标准。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内容以及数学方法,使学生的概括水平得到提高,创造良好的迁移条件。

比如,教师在讲解棱柱概念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例举几个较为形象的物体,像长方形盒子、三棱镜等,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实物的线面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从而形成棱柱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概念,老师可再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辨析。(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这两个问题都能通过例举相反的例子来给予否定,在对反例的总结中,学生就能较快的对棱柱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棱柱的两个面相互平行,且各面为四边形,相邻四边形的公共边相互平行。学生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自身本就具有较广范围和较高概括水平,而且这些知识是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深层次结构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有机结合知识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方式,从而实现知识的高效迁移。

(三)实施双基,落实学习迁移

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基础知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落实双基既是解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创设思维联想的前提。学生能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的强化双基而快速联想到相关知识和解题技能,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得到加深。

比如,在解答4lgx-3·2lgx-4=0这一题目的时候,要是学生具备扎实的双基基础,就能迅速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以及指数与对数之间的联系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迅速解答该题目。另外,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能使学生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比如,在三角积化和差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公式的记忆较为困难,只能对其进行短暂的记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两角和或差的正、余弦公式的记忆,让学生根据该公式实现知识迁移。所以,教师可以在讲解三角积化和差公式的学习之前,先引导学生进行两角和或差的正、余弦公式的回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高效率的公式记忆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在掌握深厚的双基知识之后,能获得更好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总结语

总的说来,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难,并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受到概括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的影响。在学生不了解问题之间的共同特征的时候,其迁移能力较低,但是当学生掌握几个问题共性之后,就能实现较好的知识迁移。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各个教学阶段中都可以运用到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迁移理论,能有效的优化数学教学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知识迁移量得到提升,并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培养起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庆锋.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培养和提高数学学习迁移能力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刘新荣.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9):146.

[3]徐广吉.浅析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8):124-124.

[4]纪伟.试论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6,(17):30-30.

[5]刘文云.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5,(14):45-45.

猜你喜欢

迁移理论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浅析迁移理论在高校乒乓步法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中应用算法教学的研究
论河南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高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试论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