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后进生学习素养的策略
2017-07-25谢静姜
谢静姜
摘 要 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素养,这是老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令老师们费尽心思的问题。可以说,挽救一个后进生,就是在挽救一个绝望的家庭;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素养,就是在提高一所学校的整体成绩。怎样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素养呢?本文从以“爱”的力量,感化后进生;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后进生学习能力;发挥集体力量,促进后进生成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后进生 学习素养 教育策略
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存在着缺点,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表现较差,因而受到的批评也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老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总是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2)逆反心理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后进生的言行往往较为偏激。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的表现,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的行为,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往往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往往言行不一。在我国的农村中学中,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后进生的层面往往比较广,甚至成为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素养,成为了当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 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如何让后进生扬长避短,提高他们的学习素养呢?为此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素养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1以“爱”的力量,感化后进生的策略
众所周知: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没有爱,就会不快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育专家李镇西曾经说过: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后进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先自己放弃了自己,然后老师也往往放弃了他们,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有自卑的一面。因此,要转化后进生,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素养,就应该用“爱”来感染他们,打动他们。
因此,当学生迟到的时候,我不愠不火,把他“请”到了办公室,首先询问学生迟到的原因后,然后对他说:这是你本星期第一次迟到,老师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你可以免受处罚。但是,你的迟到使班集体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你是不是应该将功赎罪,想办法至少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呢。还有,当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时候,我也同样悄悄的把他“请”到办公室,询问原因的同时进行教育引导,然后给学生一次补过的机会,并限时第二天早读课前交。实践证明: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老师这种宽容、大度的处理风格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使原本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更上一层楼,学生也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更加自觉地改正缺点和错误。
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日常所犯的错误,如果学生犯了大错(如打架等),教师还能心平气和地偏爱学生吗?这时候,我不打也不骂,而是要求学生把整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五一十地写出来,并且要注意详细地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然后,我再根据学生所写的情况,耐心地帮助学生查找: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有没有因一时冲动而出现错上加错的情况,如果采取冷静的处理方法,结果又将如何,教师这样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心悦诚服地改正。实践证明:这种“和风细雨”式的引导远比“狂风暴雨”式的怒骂要好得多,因为前者不但达到了批评教育了学生的目的,而且又不伤了师生之间的和气,给了学生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是一种引导式的发现教育,这样的教育才会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的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朱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此外,以偏爱的力量感化后进生还有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卡耐基说过:“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如果老师能够千方百计地挖掘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表扬,就会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2012年,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级,班里的一个男生纪律散漫,对学习漫不经心,但他画画才能很出色,我就让他担任黑板报小组长,全面负责黑板报的出版工作。由于他才能出众、表现积极、认真负责,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许。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在学校组织的黑板报比赛和校运会班旗设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中段考中,他六科总成绩进步十六名。有一天,他对我说:“老师,我这次语文考得很不理想,对不起了,看来我非恶补语文不可。”这就是学生思想的自我觉醒,这就是教师对后进生的偏爱的力量。
2加強方法指导,提高后进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在一手抓“育人”的同时,另一手狠抓“教书”,面对着后进生,“教书”这项工作的艰难程度用“按着牛头喝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找到方法、对症下药、持之以恒,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素养就不是一句空话。下面请让我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帮助提高后进生学习素养的方法。
首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尽可以大胆地缩小范围、降低难度、突出重点。如《陈涉世家》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很多,如果不采用缩小范围、降低难度的方法,后进生一定会被吓跑。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词语的解释上,只要求后进生掌握:(1)古今异义词:会、等、怜、往往、亡 (2)通假字:谪、唱、被 (3)词类活用词:之、书、王、语、罾 (4)多义词:次、数、书。在句子的翻译上,我划出重点句子,教给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要求简单明了,有效的消除了后进生的畏难心理,他们也更乐于学习文言文,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在课外必背古诗词这一板块的教学上,我对中上层学生的要求是:背诵、默写和赏析,对后进生,我只要求他们背诵和默写,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事实表明:后进生不但非常乐意接受这个不同点的存在,而且还觉得很有优越感呢。在现代文教学这一板块,我也提出简单明了的要求:(1)狠抓基础:落实巩固每一课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2)要求学生做到每课一得。《背影》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杨修之死》要求学生掌握概括事件的方法;《我的叔叔于勒》则要求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故乡》则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方法……实践证明:对于后进生,不用担心他们他们对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而是要让他们每课一得、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因此,缩小范围、降低难度、突出重点,运用于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孔子首创的“因材施教”的经典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光辉思想 使孔手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对我国占代教育的发展卢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当今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教师要狠抓课堂,培养学生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并且要注重落实,做到一课一检查。再次,教师要狠抓课后学习检查,要求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作业的布置可以采取分层次的方法,布置给后进生的作业,力求简单,题量适中,易于完成。这样就会让后进生产生其实完成作业并不难的心理,后进生有信心,有能力独立完成,从而也就更加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了。最后,要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只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才有保障,教育才能形成一种合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素养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
3发挥集体力量,促进后进生成长的策略
个人是微弱的,集体是强大的,集体就是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机会,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素养的过程中,如果能发挥班级的集体力量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使这些离群的孤雁重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重新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跟着集体一起奋发向上,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出现成功的曙光。一方面,我组织同学们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以四至五人为单位,定期开展学习交流、讨论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围绕学习方法大家谈、我的快乐和烦恼、读书心得交流等方面展开。另外,我还专门为后进生设置了“一对一帮扶”小组,结对帮扶,不让掉队,效果显著。实践证明:建立學习互助小组,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也更加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会学、乐学、学会的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养,对后进生学习素养的提高尤为有效。
另一方面,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从而让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提高后进生学习素养才不会成了一句空话。只有让后进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不会变成了迷失自己的羔羊。
面对后进生,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对他们失去信心,听之任之,甩手不管?还是拳拳之心,倾注爱心,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我将千方百计地,不厌其烦地在提高后进生学习素养上下功夫。用超乎常人的爱的力量去感化他们,用适当的方法去指引他们,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愿行走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我们用最丰盈的内心,来浇灌祖国的花骨朵,心平气和,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著.爱心与教育[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2]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