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换叙述视角 体验叙述功能

2017-07-25王海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伊琳娜第一人称遭遇

王海燕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传统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可以无所不知和毫无阻碍地讲述故事。他可以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可以从各个方面观察人物的生活,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第二人称是一种极少见的叙述视角,“你”不再是古典小说中的“各位看官”,不再是作者期待的对话者,而是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叙事方式并未广泛用于叙事类作品中。在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遭遇战争”模块中,有两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本文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探讨在小说教学中,通过转换叙述视角来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艺术。

《一个人的遭遇》讲述了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他41岁应征入伍,离别家园,妻子女儿被炸死,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儿子阿纳托利牺牲在胜利的那天早晨,失去了所有亲人的他收养战争孤儿万尼亚,和万尼亚相依为命,远走他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概括情节,梳理索科洛夫的遭遇并不艰难,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呢?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叙述视角,从伊琳娜、阿纳托利、万尼亚中,任选一个人物,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带着这个问题重读小说,关注主人公以外其他人物的命运。

我们以伊琳娜为例,学生这样表述:“我在拥挤的车站送别丈夫,告别时,我扑在他身上痛哭。火车启动时,他用力推开我,我看着火车消失在视线的尽头。1942年6月,德国人开始轰炸,夜深了,外面特别喧嚣,到处是震耳欲聋的炮声和人们的哭声,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房屋在摇晃,玻璃都震碎了。我抱紧女儿,我们陷入巨大的无助和恐惧中。我听见一颗炮弹下坠的声音……”原文中对伊琳娜的描述并不多,只有“他和同是孤儿的伊林娜结婚,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告别时妻子扑在他身上痛哭,火车启动了,他只得用力推开伊琳娜,谁知竟成了永别”和“一九四二年六月里,德国人轰炸飞机厂,一颗重型炸弹落在我的房子上。伊琳娜和两个女儿正巧在家里……”两处。学生转换第一人称的表述后,内容要比原文丰富。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人称表述和第三人称表述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体验不同人称的叙述功能。

比较后,学生发现,在使用第一人称时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和体验,会加进环境描写,有声音、光线、色彩,会加进细腻的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因此得出结论,相比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第一人称叙事可以更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细致丰富地描写周围环境。

有的同学选择了从万尼亚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我的爸爸牺牲在前线,妈妈带我坐上火车。车上人很多,很拥挤,火车走走停停,车窗外一直有巨大的声响,妈妈紧紧抱着我,捂住我的耳朵……等我再次醒来,发现妈妈在我身边一动不动,火车停了,我跟着人群往前走,困了,就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直到我的索科洛夫爸爸出现。”和伊琳娜不同,万尼亚作为孩子,他的视角具有更大的限制性,他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有完整清晰的认知,因此,第一人称是一种受到人物身份限制的限知视角。

通过视角转化,完成口头作文,在此基础上对比讨论,学生可以推知第一人称视角具有主观性和限制性的特点。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第一人称叙述呢?这首先和小说的创作背景有关。1946年的春天,作者肖洛霍夫在顿河边看到了一个带着孩子的中年男子,在等渡船的时候,他向作者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这些遭遇使作者深受震撼,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作者最终完成了这篇被誉为“长篇史诗式的短篇小说”。在《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里,作者使用了双层叙事的结构,即文中有两个叙述者——“我”,这是这篇小说在叙述结构上的特殊之处。小说开头“我”(第一敘述者)要去布康诺夫镇,因小河凿开冰面而被阻于叶蓝卡河渡口,这时,遇到了流浪中的索科洛夫和小凡尼亚。等渡船的时间里,索科洛夫给“我”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这时,第一叙述者变成了倾听者,文中的“我”换成了第二叙述者——索科洛夫。

作者在开篇还原了当时的创作背景,无疑是在最大限度地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主人公是平凡而真实的,他的遭遇也是这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苏联人民以平均每家牺牲一人的代价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索科洛夫的泪水凝结了民族的苦难。以往反映卫国战争的作品多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表现战争的激烈悲壮和英雄的勇敢无畏,肖洛霍夫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战争中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经历。这种讲述极具感染力,小说的发表使《真理报》被抢售一空,莫斯科广播电台播放时,人们驻足聆听,不顾寒风扑面,很多人流下心酸的泪水。

其次,第一人称叙述丰富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世界。“我”的讲述既表现了现实中的遭遇,又表现了战争给他心灵留下的伤痕。逃离战俘营,回到自己的队伍,却得知妻子女儿的死讯,“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感到穿心的悲痛,在那边我连一小时也呆不下去”。万念俱灰时有了儿子阿纳托利的消息,“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他开始憧憬战后的生活,然而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早晨,阿纳托利牺牲了,“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遇到万尼亚,决定收养他,“我的心变得轻松和光明”。这些丰富的情感无法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的心理描写。索科洛夫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他不会说繁复含蓄的词语,这些质朴平实的内心独白,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又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它让人们家园残破,亲人离散,遭遇饥饿、寒冷、病痛和猝不及防的死亡。卫国战争是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苏联共有2700万人死亡,其中1800万为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死亡。对于战争,人们总习惯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然而叙述苦难,必须降落到个体和细节上,才会给人最真实深切的感受。

“遭遇战争”这一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反思战争,珍爱和平,但小说的教学仍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维度去解读文本。转换叙述视角,体验第一人称叙述功能的尝试,有助于梳理情节,理解人物,把握主题。

猜你喜欢

伊琳娜第一人称遭遇
欧洲有个武则天
“迟到城”里的遭遇
“祝遭遇各种不幸”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老夫妻的谎言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俄富豪竞选人姐姐大选中蹿红
冰峰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