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预习”渗透元认知策略
2017-07-25兰国祥
兰国祥
部编教材沿袭了选文式和单元组合的教材编写方式,但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板块上有许多创新,比如对阅读进行了“三位一体”的设计。笔者拿到部编教材,首先眼前一亮的当属把以前教材中的“课文导读”改为“预习”。于是,笔者迫不及待地比较了人教版(2013版)课文“导读”与部编教材 “预习”,试图从中找到不一样的设计思路。
《春》这篇课文的“导读”:这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进入这美妙的情境中。
《春》的“预习”:春天展现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崭新的希望。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回忆一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这是一篇散文,又像一首诗。朗读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比较《春》的“导读”与“预习”,发现“导读”只是用几句话对课文進行评价,最后一句话点明学习的任务。而“预习”设计分为两段,第一段关注学习的准备,情绪的准备和知识的准备,第二段为预习的学习任务。虽然两者都有学习任务,但“预习”中的学习任务要明确得多,“朗读”“想象”“再现”“感受”这些动词,都显示了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选择。而“导读”中“多读几遍”看似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其实是没有太多的专业性可言,没有考虑“怎么读”和文本特性,似乎放在任何文章中都是合适的。
比较中,笔者明白了,“预习”的设计是在渗透元认知策略。在具体的阅读中,元认知策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涉及已有的阅读知识与能力、使用何种阅读策略、何时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在阅读中关于任务的难易、完成任务的预期、阅读活动进展、遇到阅读阻碍、阅读的效果和收获等方面的体验;元认知监控,是在阅读中读者把阅读过程作为意识对象,在阅读开始前选择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把握阅读进展情况,意识到所选策略无效时适当进行调整和补救,并且能正确评价阅读效果等内容。
根据元认知的相关理论,笔者对《春》的“预习”内容进行了元认知策略分析(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春》“预习”中的元认知策略渗透。这些元认知策略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认识和训练,否则就会在不经意间让其流失。那么教师如何利用好“预习”进行有效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呢?
一、分析示范,感知策略
教师对“预习”要进行一定分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分析后的内容进行预习。
比如笔者在布置《济南的冬天》预习时,就给学生提供了下面的分析表(表2)。
学生按照表2内容进行了预习,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时,就是对“元认知监控”的相关问题进行5分制自我评价。为什么只对“元认知监控”的相关问题进行评价呢?因为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抓住核心内容进行评价,就要以元认知监控的落实来带动元认知策略的全面训练。
二、自主分析,巩固策略
第一单元的所有“预习”都由教师给予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进行预习,有了这样的示范之后,第二单元教师想让学生仿着教师的分析进行自主分析。通过自主分析,学生便可在分析中启动元认知策略。
教师提供表3,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学生在完成表3之后,再让学生总结“阅读《秋天的怀念》这样的文章,应如何进行阅读监控”,梳理之后得出以下几条:1.阅读过程中,要联系作者的情况;2.体会情感时,要关注富含情感的语句;3.阅读过程中,要调动自己经历,反思自我。
三、仿写“预习”,运用策略
经过教师示范,学生自主分析之后,学生对阅读抒情美文的元认知策略有了一定的把握,为了加强运用元认知策略,教师组织学生设计“预习”。
第一单元中《雨的四季》是一篇自读课文,编者没有设计“预习”,笔者就要求学生仿照《春》《济南的冬天》的“预习”,参照《雨的四季》的“阅读提示”,考虑有旁批这一特点进行“预习”设计。
经过自主设计,小组讨论完善并推荐,班级评比,最终确定了以下文字作为《雨的四季》的“预习”。
你喜欢雨吗?雨给过你怎样的体验?朗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感受作者对雨的情感,看看与你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你要善于运用在《春》《济南的冬天》学到的方法,并留意旁批给你的阅读导引。
在设计“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已学的阅读方法与策略进行了回顾,对阅读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充分思考。最终,这样的活动得以实现,在“预习”中渗透阅读的元认知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如何去阅读优美的写景散文,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