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7-07-25袁建雄

世纪桥 2017年6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李大钊以人为本

袁建雄

【摘 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给后继者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遗产,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時代主流思想交汇的产物,其主要内容体现在谋求“民彝”政治、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力求实现民众自由与发展等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时期,探讨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以人为本;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04-03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李大钊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财富。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与实践具有奠基性的历史贡献。探讨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对当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有益启示。

一、关于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的成因

探讨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的成因,是理解其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前提。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既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又有其思想渊源,还与其个人成长阅历有关。

(一)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变幻莫测的国际社会和别具一格的国内环境,对李大钊一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国际方面: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终极阶段,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争夺殖民地而相互展开了剧烈的斗争,进而引发了世界第一次大战。这些未能有效解决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反而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与地区遭遇深重的灾难,民众于水深火热中委曲求存。其后不久,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亚洲乃至世界广为传播,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在国内方面: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深化了中华民族的危机,随之社会动荡不安,国民生活痛苦不堪。在面临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有识之士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世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这样一个纷乱复杂、问题突出与民生苦楚的历史时期,无不刺激了李大钊思想的觉悟,是其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1.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尚书·五子之歌》中所提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古代较早的民本思想阐释。这种“民为邦本”的思想,虽主张“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民为本”,本质上是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主张和政治手段。尽管它有较为严重的局限性,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萌芽。民本思想是儒家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用作调和君民关系、治国安民的重要指导思想。孔子提倡“仁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1](P.98),荀子提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2](P.201),这些传统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持久。受祖父启蒙的李大钊,年幼时就在乡村私校读四书经史,于正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并在其成长过程中常常以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理念思考人生问题。李大钊曾明确提到的“民生不安,乱之源也”[3](P.38),显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影响。可见,儒家仁爱学说和传统的民本思想等对李大钊早期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是其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基础。

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马克思一向强调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为之而奋斗一生,这是他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4](P.732)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社会时指出“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P.649)此外,在马克思其余诸多言论中,也能发现他非常注重以人为本,还有,在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亦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注重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较为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深刻地觉悟到解救国民贫苦,唯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6](P.32)。其后,他便转向基于无产阶级的立场决心“研考民生凋敝之原”。可以说李大钊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

3.借鉴和发展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

20世纪初,孙中山先后提出了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生以一种“主义”逐渐广为世人所知。孙中山曾指出:“民生主义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人人有了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 然后中国四万万人才可以享幸福。”[7] (P.462-463)李大钊和孙中山都是20世纪初的重要历史人物,李大钊年龄虽比孙中山小,但两者经历着相同的时代。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李大钊,对孙中山历经的革命事迹和提出的思想主张等是有能力了解到并且能有所感悟。此外,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两者有过多次接触,共商国共合作事宜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恰是两者思想火花深入的交汇。在关于推翻军阀统治和实现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李大钊曾明确指出:“要以实现民生主义为前提”[8](P.378)。另外,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中较为突出的是他自始至终都关注和力求改善民生的赤子情怀,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很大的趋近性。显然,李大钊的许多见解和主张一定程度上是借鉴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当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在借鉴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进而逐步完善了其以人为本思想。

(三)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李大钊1889年出生至1927年被捕就义而不幸逝世,其一生适逢了一个复杂多变动荡的时代,给其产生强烈的冲击进而促使其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李大钊成长过程,遭遇诸多不幸,自幼先后丧父丧母,孤苦伶仃的他由年迈的祖父抚养长大。另外,在他的中学时期, 其祖父去世, 靠“典当挪借”等方法维持其学习和生活。李大钊早年不幸的生活, 以致让他过早地经历了人情世故的辛酸,再加上他生长于贫苦的农村并自幼始就听闻与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中国的衰败和民众的苦楚,在其心灵深处烙下重重的印记,唤使他深切同情和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疾苦。李大钊坎坷的成长阅历,亦是其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关于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并是在其成长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体现在谋求“民彝”政治、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和力求实现民众自由与发展等方面。

(一)谋求“民彝”政治的政治期望

李大钊推崇“民彝”思想是其早期一种理想的政治追求,集中表现在在维护民众的地位与权利、遵循民意的基础上建立适宜与理想的政治,这些无不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民彝”这一政治概念,是李大钊早期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探索民主政治,于1916年发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李大钊对“民彝”解释到:“《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天生众民,有形下之器,必有形上之道。道即理也,斯民之生,即本此理以为性,趋于至善而止焉。爱取斯义,锡名民彝,以颜本志。”[3](P.145)他还提到:“民彝者,民宪之基础”[3](P.148),“民彝者,可以创造历史,而历史者,不可以束制民彝”[3](P.154)。可见,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强调在民主时代应该建立“唯民”精神与政治体制相协调的关系,建立最适宜与最理想的政治,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尊重民众的意志和权利。这些都是李大钊早期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表现。尽管李大钊后来未再使用过“民彝”这个概念,但是在其后来的思想中仍能体现着其“民彝”思想的精华,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思想的主旋律。

(二)以改善民生为己任的赤子情怀

民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是幸福之基,关乎国家前途与命运。李大钊对此有高度的认识,并在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历程中,始终以民生幸福为念,努力“研考民生凋敝之原”,力求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现状残酷,民不聊生。李大钊对此深深感叹到:“国民生计,日濒艰窘”[3](P.109)。正是在民众难堪其苦的社会环境下,促使李大钊“束发受书”探寻致使民生凋敝的根源。此后,在他的许文多章中,愈加流露着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此外,他更是切实地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同情和关怀,他不仅关注城市中的人力车夫、煤矿工人、童工、失业工人、妇女等贫弱群体,还对农村的现状与农民的生活予于高度的重视。李大钊还曾基于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对民生问题力求改善的渴望,针对社会的不同阶层,就改善民生问题多次向当政者建言献策,却屡遭忽略。李大钊高度关注民生,为探索改善民生之路而努力奋斗的赤子情怀,是其以人为本思想的崇高体现。

(三)力求实现民众自由与发展的人文理念

李大钊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后,把实现民众的自由与发展上升为其最高的人生价值理念。在那个时代,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民众的自由与发展是与封建势力专制和军阀黑暗统治相对立的,它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3](P.163)显然,只有销毁封建专制制度与军阀黑暗统治的束缚,才能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样中国才有未来。为此,李大钊积极投身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以实现民众的真正自由和发展为己任。作为中国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还敏捷地洞察到教育是民众提高其自身人文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进而使其最终实现解放和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他大力提倡普及教育,人人皆应接受教育,尤其是终日劳作的下层民众,于是他曾倡导“多立劳工教育机关(如夜校、半日学校等 )”,“多立贫民学校”[6](P.52)。以上李大钊的所感所想、所作所为,无不是他力求实现民众自由与发展的人文理念的驱使,深刻地折射出了其以人为本思想的闪光点。

三、关于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启示

李大钊谋求“民彝”政治、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和力求实现民众自由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典范,为后继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当今崇尚以人为本的社会,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习近平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治国理政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在新的历史关键期,执政要敢于为人民担当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在改革不断推进的新的历史关键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与历史担当中转变执政方式,强化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意味着要勇于为人民担当,敢于对历史负责。2014年2月,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就表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9](P.101)这体现了他敢于为人民担当,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高度的重视与负责的政治勇气。习近平还曾强调:“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9](P.416)可见,习近平时刻铭记党的宗旨和使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使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基于精准扶贫的理念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中国共產党始终高度关注与重视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民生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尴尬局面,如何让民生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无不是当下中国共产党人须攻坚的难题。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曾强调:“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10]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全面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意味着要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更广的人民,让更多的人民过上美好满意的生活。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基于精准扶贫的理念上使更多发展成果惠及更广人民,进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作为各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在当今新的历史关键期,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李大钊为实现民众的自由与发展而不息奋斗所积累的经验上,须更加注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利用改革和发展的机遇与成果,充分让广大人民实现其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要把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使民众在提高其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保障和动力支持,从而促进伟大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四、结束语

李大钊提出的许多观点和见解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与实践的经典体现。由于受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当时的可操作性严重受到了制约。然而,在当今崇尚以人为本的时代,研究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期望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引。此外,研究李大钊的以人为本思想,也是对这位伟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的深切缅怀。

参考文献:

[1]孟轲.孟子·尽心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张觉.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

[6]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孙中山全集(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李大钊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10]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 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N].人民日报, 2013-05-16.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李大钊以人为本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