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2017-07-25

观察与思考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主线政治经济学

赵 丽 华 赵 旭 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赵 丽 华 赵 旭 亮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遵循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经济范畴是马克思构建经济学理论殿堂的基本材料。马克思理论逻辑结构构建有几大要素:要找到一个适宜的逻辑起点范畴;要找到一个理论主题或主线;要有体现理论主线的中心范畴。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抽象出反映中国现实经济关系的各方面经济范畴来,应当抽象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起点范畴、主题主线和中心范畴,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体系 逻辑结构

作者赵丽华,女,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太原 030024);赵旭亮,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授(太原 030031)。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发展走上了转型期,改革和发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和难题。要破解这些困局和难题,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创新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涉及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诸如关于内容、原理、方法、制度、策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不无益处,但人们大都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有其特有的构建方法。笔者认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遵循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新视野,打开新局面,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发展和创新的新思路。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创立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通过考察《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

一、马克思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材料——经济范畴

《资本论》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体现为经济范畴的逐步演进的理论体系,经济范畴是马克思构建经济学理论殿堂的基本材料。

范畴(希腊文为Kategoria),原意为指示、证明,一般来说是指最高概念,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马克思所讲的经济范畴,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也不同于西方经济学所用的范畴、概念的特殊的规定性。马克思强调,范畴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理论抽象,是现实中人的存在形式和存在规定的理论反映。他指出:“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706、708页。所以,马克思的经济学范畴,是现实的、社会的人的存在形式和存在规定的理论抽象,进一步说,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的理论反映。那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结构一定是运用现实的、社会的人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的理论抽象即范畴作为材料构建起来的。

马克思的经济学范畴,具有如下特殊的多重规定性:

(一)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的统一。经济范畴都有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经济范畴的自然载体或物质内容,后者是指经济范畴的由社会关系规定的本质。如: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前者是其自然载体,后者是其社会本质的体现。

(二)逻辑规定和历史规定的统一。经济范畴都具有历史性,随着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生,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经济范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规定性,即经济范畴在逻辑体系中的地位的规定,各个经济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性和区别性。如:货币,既有历史性,又有逻辑的规定性,货币是从商品价值到资本产生之间必要的中介环节和范畴。

(三)一般性规定和特殊形式的统一。经济范畴一方面既有一般经济关系的规定,另一方面又有特殊的形式表现。如,剩余价值,一方面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还具体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特殊形式。

马克思的经济范畴是构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特殊材料。只有从具体的经济现象中,经过艰苦的研究,抽象出具有多重特殊规定性的经济范畴,才有可能构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殿堂。

二、马克思理论逻辑结构构建的几大要素

在马克思看来,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关键是要构建它的内在逻辑结构。把客观事物的内在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尤其要把一切有关的基本环节预先设想到。他认为经济学的理论逻辑结构应当是:“(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706、708页。事实上后来的《资本论》的确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按照马克思关于构建理论逻辑结构的论述,结合构建《资本论》一书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认识到,马克思构建理论逻辑结构有几大要素:

第一,建立理论的逻辑结构要找到一个适宜的逻辑起点范畴。所谓逻辑起点,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指“科学应该从何开始?”它是范畴体系的起始范畴,是反映事物最普遍的、一般的规定的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是事物历史的和现实的起点,包含着事物生成发育的胚芽。

第二,理论的逻辑结构构建要找到一个理论主题或主线。理论的主题是这个理论体系所要回答的总的根本问题,主线是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主题或主线是全部理论所围绕、回答和解决的中心问题。

理论的主题是这个理论体系所要回答的总的根本问题。所谓理论主题就是对某一理论总体内容的抽象,是对其内在矛盾性质的总结概括。正确认识理论体系的前提是科学归纳和把握理论主题。把握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矛盾,就把握了理论主题和主线。理论的主线是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是围绕主题的深化和延展。只有弄清了理论主题和主线,才能抓住理论的纲,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

第三,理论的逻辑结构构建要有体现理论主线的中心范畴。中心范畴是全部理论所围绕的轴心和核心,是贯彻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灵魂,是支撑整个理论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在理论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中心范畴,理论体系的展开就有了围绕的依托,理论体系和各个具体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结构、顺序,就能有序地确定下来。相反,如果中心范畴不明确,理论结构和体系必然是混乱无序的。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就是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中心范畴,构筑起了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不朽巨著。

第四,按科学抽象法的叙述方法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以逻辑起点为源头,贯通理论主题和主线,围绕中心范畴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逐步递进的理论范畴和基本原理,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就可以构建起各个理论范畴和原理之间的理论逻辑结构。

以《资本论》为例,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在其中构建了一个以商品范畴为起点,以资本和劳动关系为理论主线,以资本、剩余价值为中心范畴的科学的理论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为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树立了典范。

三、政治经济学体系逻辑结构各个要素确立的依据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类历史发展始终是概念、范畴产生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必须以实践活动的逻辑为基础。范畴的联系和转化反映的是实践活动的联系和转化。理论逻辑结构实际是人的存在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的理论反映。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思路,可以看出确立理论逻辑结构几大要素的基础是:

第一,从人的存在的现实背景和条件出发,抽象出反映人的存在本质的相应的理论起点范畴。起点范畴是人的一般的存在形式和社会规定的理论抽象。它反映了某一社会形态中人的共同的、一般的、普遍的社会关系或社会本质。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存在的一般社会形式规定的理论抽象,所以,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论》的起点范畴。

第二,从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特殊实践活动和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出发,抽象出理论体系所要研究的主题或主线。主题或主线是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再现,是特殊的社会实践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特殊的实践规律是其产生、发展、灭亡直至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发展规律。《资本论》正是以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为主题,以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实践为主线展开研究的。

第三,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为轴心,揭示出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要求的中心范畴。中心范畴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特殊的存在形式、社会本质及其特殊的要求和利益在理论上的反映,资本体现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资产阶级的特殊的社会规定和社会本质,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的目的要求和利益的理论体现,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作为中心范畴。以人的特殊实践活动和特殊关系为主线,构建出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结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一致的逻辑结构,不仅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且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思维方式开拓新领域,进行新研究,可以发展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

在各具体领域的特殊的理论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从理论逻辑结构到理论体系还要对从起点范畴到中心范畴,从中心范畴到各个具体范畴的理论环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要进一步提出和阐述各个方面的具体范畴和具体理论原理,由此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征

由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有重要的区别。

(一)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不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材料是经济范畴,经济范畴是具有多重性规定的理论抽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经济范畴逻辑演进的体系。它有逻辑起点,有逻辑中心,又有逻辑的主题、主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逻辑整体性的理论大厦。西方经济学构建的材料是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模型,抽象的模型以种种假设为前提,概念和概念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模型和模型之间也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逻辑联系的概念和模型堆砌在一起,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这个大厦缺乏整体性,其突出体现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一致上。

(二)理论体系的包容性不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依据人们的经济实践活动而展开,它可以包容人们的一切经济实践行为,马克思在他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大纲中,曾拟分为六大册,其中除了《资本论》中写的劳动、资本、土地等内容外,还要考察国际贸易、信用、国际资本流动等重要内容。这说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可以包容经济学的各门各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吸取了包括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内的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科学成分,现在也可以汲取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来发展自身。西方经济学貌似为全人类服务,实际上极为排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其主流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只包括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不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实质上是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理论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变革的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国情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具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都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只有放松原来的理论假设,越是成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越难以随着实践的要求作出重大的改变。这正是西方经济学各派林立、纷争不止的根本原因。

五、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方法。在遵循马克思构建理论逻辑结构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即在现实的、社会的人的存在关系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抽象出反映中国现实经济关系的各方面经济范畴来,应当抽象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起点范畴、主题主线和中心范畴,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一)起点范畴

按照马克思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方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步是确定它的逻辑起点,即范畴体系的起始范畴,它是反映事物最普遍、一般的规定的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是事物历史的和现实的起点;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社会形式和社会本质的“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具体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够体现当代中国人存在的社会形式规定和社会本质的起点范畴。我们认为,这一起点范畴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范畴。劳动范畴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一般性质,也体现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质,还体现着各种所有制中劳动的特殊性质。

(二)理论主题或主线

理论的主题是这个理论体系所要回答的总的根本问题,主线是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党在十八大以后做出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这成为当前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遵循的主线。

(三)中心范畴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中心范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人本的社会主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即我们要建设的党,是服务于人本的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实现的发展,是人民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各个基本问题的中心和关键,体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四)科学抽象法的叙述方法

按照由抽象——具体,由简单——复杂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各个范畴和各个原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可以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科学的理论逻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容,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在实践基础上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责任编辑:凌 雁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主线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数字主线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实现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述评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