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孟子“养气说”对苏辙文风之影响及其发展

2017-07-24王建华

读天下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文艺思想理论实践

摘 要: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关键词:养气说;理想人格;文艺思想;文艺创作;理论实践

一、 “养气说”源起及其发展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自先贤孟子提出“养气说”,以外界正视己身,养浩然正气以为文,开先秦文学之先河。后世之人莫不以此为鉴,借养气之说养浩然正气,阔博大胸襟,品百家名籍,成自身之文风。先有韩愈、刘勰发展养气学说,又有曹丕等名家加以借鉴发扬,终于在时间的沉淀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显然与孟子的“养气说”密切相关;刘勰也曾言“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直接的写出了风骨之于文章犹树干之于大树的重要性的观点,透露出了风骨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的。再从文学批评与欣赏的角度来看,韩愈则言:“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在这里,韩愈又在前人的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前提下,直接的进一步发展了养气说的进程,从精神力量层次入手,以不同的方面点切入并深入研究这一著名学说并且注意到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暂且不谈上述有关养气说的其他方面,单从文学创作及鉴赏的角度来讲,著名先贤李德裕又曾云:“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辞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璞之宝也”,“为文全在气盛,欲气盛全在段落清”,这既涉及到文学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又有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二、 浅论苏辙受“养气说”影响及对其的发展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著有《 栾城集》、《四部丛刊》、《栾城应诏集》及《上枢密韩太尉书》《老子解》等。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所以从文学的创作方式上来讲,遍观百家著作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其日后的文学之路做下了必不可少的铺垫。但究其根本,就写作风格及其本身自带的风骨而言,苏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其倾慕之人孟子尤其是其“养气说”的影响。而苏辙的“养气”说,其远源是孟轲,其近源则为韩愈。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乃是一种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浩然之气,则为一种理想人格。这种气,是得之于内的,需要长期地以正义的道德观念去培养,它既不能有丝毫伤害,又不能人为地去助长,而根本的方法,在于“志”的培养。也正是这种理念的形成和完善,直接地影响了苏辙以至于后世文客骚人,在苏辙及后代名家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中,“养浩然正气”逐渐地成为文人骚客文风的具体表现和文学的审美标准流派之一,在倾慕先贤孟轲的学说经典及其他名家有关养气说的不断完善并受其影响之后,他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而也正是这种观点,加上受到一小部分其兄苏轼的影响,苏辙自身的完美理想人格开始逐渐形成,促使他的文章形成了一种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的显著风格。

三、 “养气说”的现实意义及影响

就“养气说”本身而言,在经历了先贤长时间不懈的研究和探求中,已然逐渐的发展并且完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化的理论甚至学科。那么,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养气一说是否依然落伍甚至于应该被摒弃了呢?物欲横流的现今,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专注的不再是具体化的文学信仰和文学。就当前文学界而言,虽不能以偏概全,但当前文学信仰的困境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信心的丧失和热爱的匮乏。文学信仰的重建也首先应该加强信心的建设。只有在拥有信心的基础上,才可以重归对文学的热爱和贡献,才可望重燃激情,恢复文学的影响力。故而,就这一点而言,“养气说”并非过时学说,恰恰相反,甚至是可以起到一定的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就现今而言,文学界泰斗德高望重,毋庸置疑,但小众文学及相应文人所面对的诱惑和经历,实为远不及先贤古人,迎合市场大众为首要目标,浩然正气焉能存乎?

故而毫无疑问,养气,养浩然正气,学习先贤如孟子、苏辙等,于现世实则重要之至,浩然正气之于文人墨客,亦如前人所言,犹“体之树骸”,另外,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养气说而言,并非针对如文学界这一单独群里,而是直接普遍的面向现今的全社会皆有成效的,现世风气多浮躁不堪,但亦有其可取之处且不少,将之结合养气一说,于现世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发展进步呢?养气非单指浩然正气,但作为其必不可少的部分,浩然正气于当代,其意义不言而喻。

关于如何借助“养气”一说,先贤早已提及并不断地发展自成型,除了文人墨客社会阶层外,就现今教育而言,从小做起,直接有效的培养受教育者,促使其自小接收“养气”一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项可实际操作和进行的任务,受教育者多以学校为例,学习者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有着先天的优势和取之不尽的资源,遍览先贤名著,在为师者的帮助和引导下,学习孟子“善养自身浩然之气”也就自然而言的水到渠成了。

诸如此例不胜枚举,但无数的例子和佐证无一不是在证明着一个关键并且毋庸置疑的事实:“养气说”經过了历史长河的不断洗礼和演化,于当今社会,依然并且也持续的发挥着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导着渲染着当世人。

参考文献:

[1]浅论苏辙的养气说[J].集林师专学报,2004(12).

[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3]刘勰.《文心雕龙》.

[4]韩愈.《答李翊书》.

[5]李德玉.《穷愁志·文章论》.

[6]孟子.《孟子》.

[7]贺仲明.重建我们的文学信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王建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文艺思想理论实践
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初步探索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探讨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当前文艺作品的创作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