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经典之今读
2017-07-24曾彬黄晓锋
曾彬 黄晓锋
摘 要:千百年来,中国古文经典极大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但其中为世人的曲解误解,使其徒增了不少杂质。当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努力却一直不见其效。对于本民族的博大而精于西方的古文经典,我们应努力深研。
关键词:古文经典;传统文化;圣贤文化;古文教育
常闻言,古之君子,温润如玉,而今不常见矣。对于此,当代学者文人实应重拾古圣贤之光,耀今世之辉,理应多读古文之经典,习古之人文,知史鉴今。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能将读书作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已经很少了,更不必说能够读圣贤之书的人了,自然是少之又少。且不说不读书之人,因为他们还算不上所谓的“读者”。对于当今社会读者这个群体,其中有大部分人是在阅读“极具时代特性”的文字,譬如各种的时下资讯、八卦新闻、材料文件等等一些没有学习营养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如生活中的种种毫无营养的快餐,让人之心变得越来越漂浮和功利,使生活的节奏愈发加快,当然不是这种快节奏不好,而是这种快节奏该是与生活精神文化质量相匹配才能有好的促进。这就像赛车一样,若是无系统性整体性的考虑和设计,盲目地提高赛车的速度,严重的结果可能就会是车毁人亡。
一、 文化之于社会,古文之于文化
文化对于社会中的每一员都是极为重要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一个没有文化素养的人,是野蛮的,是社会所不倡导的;一个国家,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不会为他国所敬仰的。不能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必须由古文经典来培养来熏陶,因为社会中不乏一些由其他类型文化培养出来的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都有巨大贡献的人,但是作为一个没有断代优秀文化,中国古文经典为历朝历代滋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流芳万世并且为其他国家所羡慕的圣贤名人,也让古代中国无论是在科技还是人文都领先于他国。
说到传统文化,不能不说的是孔孟,孔子将天下大道,仁义礼智信,从大而说教与世人人生之道,而孟子则将礼儒之精髓具体而微的阐述于文,事无巨细地为世人明理解惑,上至天子对臣,下至父对子的关系;谈及孔孟,他们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思想中满含先哲精华,是后世应正确学习和正确理解的先师鼻祖;至此,我们说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既然有精华,那相对的也应有其糟粕吧!確实,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有糟粕,那这些糟粕又是哪些呢?我们知道精华糟粕都是通过文字传承下来的,我们学习古文经典时,精华和糟粕皆在出现,难道我们要一起吸收吗?当然不是。
孔孟经典原著中是没有糟粕的,王宝寨在他的《圣贤文化与家庭教育》中就曾为此做出过回答,他认为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在传承下来的时候,世人对其理解产生了的曲解和误解,这些曲解和误解才是糟粕。于笔者而言,人家先圣所言就在那里,从不曾教传世之人那样曲解,其原著本是积极的循循善诱的。而且,曲解和误解并非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了,只要离开了圣贤的时候,曲解和误解就开始了,直到今天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曲解也在积淀,误解也在积淀,于是便有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谓的糟粕。因此,对于古文,我们所提倡的是一定要读原文,最好不要看所谓的名师大家的翻译,因为每个人的翻译都包含了自己的理解,我们同为世人,为何你要跟着别人的脑袋所想,难道你的头脑不能想吗?当然,费解之处,听取已入境界的高人指点一二也是非常需要的。提到糟粕,提到曲解和误解,许多读者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其实生活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如:君仁臣忠,夫义妇顺,这里并非是说领导做坏事,部下也要跟着做,而是说部下忠于的是领导的‘仁;夫义妇顺也并非是让妻子不分好歹顺从丈夫,妻子顺的不是夫,而是夫君的‘义,此外还有一言也是被世人所曲解了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中的“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一直都读的是四声,但其实它应该读作二声,作为动词使用,大意为修养,所以整句话便是:人不修养自己,便为天地所诛灭。
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其意,非指天子通过《论语》以统治天下,而是指《论语》中仁礼之道是可以使天下秩序井然的。四书五经中也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王宝寨说《论语》能治天下,自然也能治家、治校,可是我们现代人的底子太浅阅读四书五经、十三经都比较吃力,于是便指出,我们对于这些经典可以从其从善从礼从仁的出发点去开始理解,便能初见其中之道。
二、 古文在教育中当受重视
纵观古今,文章诗词,我们能记住的有多少是现代白话文,又有多少是我们的古代经典诗词歌赋?可以见得的是,还能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基本都是古文、诗词,而白话文作品的词句,所占比例可以说是极为少的。当然,众人所记忆的内容更多是古文诗词经典,这有很大一部分作用是上学时课本对于古文课文的要求——背诵课文!既如此,我们可以从课本的编写者、从教育要求看出古文经典在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
谈及教材的倡导,近年来语文教材中古文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这是领导者对于古文经典所做之努力,但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的重拾,光有此倡导是不够的,应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来,并且,古文经典的学习并非是为了国家,为了文化,对于经典的学习乃是于我们个人的修养,对于后代的教育也是长久之福。
三、 优秀文化不同于西方
白话文与古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争辩是由史以来未曾停歇过的。在这个问题上,许多的读者学者或者是社会路人总是偏向于西方文化,他们认为西方有那么先进的科技自然有先进的文化,甚至,有的人将科技与文化划等号,认为科技先进等于文化先进,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科技便是科技,文化就是文化,最多就是科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科技进步绝不等于文化进步。对于这场中西方文化的较量,但凡认真研读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学者,心里都应有一个正常的答案——西方文化是无法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相提并论的。近代中国有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都有深刻见解的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孙中山,他在《三民主义》中就提到,中西方文化相比较起来,西方人人只有两样东西比我们发达,一是西方的科技,二是西方的机器设备,初次之外,文化、政治、教育、艺术,所有的一切,西方是没法和我们相比较的。西方没法和我们相比的原因不是说因为他们没有经典文化,而是他们的文化积淀在数量或者深度上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相当的差距。因为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就像美酒,所经历的时间越久,越是香醇,越是优秀,能经历时间考验的东西都是不容轻视的,古文经典便是其中之一,他们都是中国五千多年来历史沉淀下来的不可磨灭的精粹。
学习和推广古文经典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一步,唯有社会之所有有志之士共同努力,方能发耀中国文化之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大惠.声线教育演讲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4.
[2]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手册[M].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2002,01.
[3]王财贵.读经教育理念简介[J].蒙氏早教网,2016,06.
[4]王宝寨.圣贤文化与家庭教育[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曾彬,黄晓锋,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