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方法

2017-07-24蔡宇翔

关键词:探究性规律情境

蔡宇翔

【摘要】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物理课上,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或生活经验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联系生活,大胆猜想探索,通过自主学习去发掘物理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发现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打造高效课堂意义重大,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谈点个人经验。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7-115-01

0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开启探究之门

对于我们的初中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已经了解一些,但不甚全面和深刻。那么老师老师在引入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从学生已知的历史故事、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开始,创设低起点的导入情境。

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中,可首先通过资料给学生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透过故事中的方法来设问:问木船载入大象时与载入相同重量的石块时,船体增加的浮力是否相同?船体排开水的体积是否相同?那么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是否有关?这样整个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就能有序的展开了。

当然开启探究我们还可以借助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实验,尤其是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例如在《光的色散》这一节中,迎着太阳光喷水雾,最后看到了人造彩虹,引入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探究。在《大气压强》一课中,广口瓶装满水后,用纸片封住瓶口,将其倒置过来,发现水不流出,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触到大气压力的存在,从而展开对大气压强大小的探究。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偶发事情来引入探究。从窗帘里透出一缕阳光,可以借此引入光的直线传播,教室里飞人一只昆虫,我们可以判断它具有什么能?当它降落地面时存在什么样的能量转化?

在设计情景的本身,并不在于让学生思考和总结有多深刻,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逐步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二、联系实际、大胆猜想、开启智慧之门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一路猜想,从电磁波到激光乃至最近引力波,这些伟大的发现都源自于最初的猜想。猜想往往就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在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猜想结果往往会出乎人的意料,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还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凡是他们想到的,都认为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了避免学生漫无边际瞎猜想,老师要给学生设置好情境,明确猜想的方向,让猜想变得有理有据。如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老师可以设问: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又托举不起一枚薄薄的铁片呢?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后就不会猜想浮力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时也是讲求方法的,不同的探究内容适合不同的猜想方法。通常使用的猜想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类比猜想法,在学习电压、电流时,可类比为水压、水流。②联想猜想法,在学习功率的时候联想到速度。③归纳猜想法,猜想二力平衡条件时,通过假设一点一点归纳全面。④逆向猜想法,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公式反推出,找到了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推开真理之门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支持尤为重要。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为了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老师要做些准备:①事先摆好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②明确通过有序地调整物距来来改变像的性质。③明确分工(三人一组),一人负责找到清晰的像,另一人负责记录。这样才能让探究有序地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顺利,在探究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同时也会犯错误,需要老师的及时指导和纠正。比如光屏上承接不到蜡烛的像,那么像跑哪去了呢?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以及在记录物距和像距时,读数要与凸透镜对应的示数相减。任何疏忽都会导致最后的结果出现偏差,老师要提前预设好各种问题的应对方案,同时分组时也要优良搭配,让小组有主心骨,有凝聚力,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

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探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总结出物理规律,推开真理的大门。在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之后,老师需要对各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验收和评比,并总结归纳出完整的结论,这就需要调集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那么老师在组织交流与讨论时,就要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1.成实像与成虚像的分界点在哪?2. 成放大像与成缩小的像分界点在哪?3.像的大小远近与物体的远近有什么关系?另一方面为了将复杂的规律简化,并加强记忆,老师有必要总结口诀:一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分虚实;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这像学生在记忆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就有条有理不乱,效率大大提高了。

总之,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時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情景的创设到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实现我们所谓的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探究性规律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找规律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