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2017-07-24杨伟娥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词语

杨伟娥

【摘要】 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教材资源,找到“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教师必须牢牢地务语文之本,实实在在地回归语文,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与“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相结合。

【关键词】 积累 训练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7-043-02

0

当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尤其一些公开课成为表演课,花哨多,甚至成了PPT课件展示场、配乐表演会,热闹喧哗。教师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则成了配角甚至看客。形形色色的新理念和只重形式的公开课,让语文被拔高夸大。有关部门评课时过度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误导老师动则多媒体、声光电,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表演,种种乱象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糟,语文课变得不像语文课,就像一锅大杂烩。语文教材本身被附加了太多东西,又使语文教学变得浮躁,华而不实。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语文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应用教学的语文课程,就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这样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新方向。语文课从原来的以学习课文思想、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转变为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

语文课上如何做到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呢?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教材资源,找到“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建议:一是将钱梦龙先生提出的“三主”原则切实落到课堂上,即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语文训练为主线。二是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过的语文紧密结合。这三个结合,体现的就是语用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一定要让他真正运用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是要练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语文教材精当的用词、丰富的句式、多样的修辞、形象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有训练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听说读写”训练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总结规律,积累运用字与词

1.认字识字,与学过的知识紧密结合

教学实践中,依据课堂生成,运用识字知识指导认字训练,提高语文素养。一位教师在教《语言的魅力》一课时,一学生提出说“黎”字的下半部容易错写为“水”字。老师出示了两组字:水→黎 泰 暴;水→泉 尿 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两组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含有“水”字,第一组字与水无关,用“水”的变形;第二组字与水有关,用“水”的原形。

这样的识字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字词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字形和汉字知识的教学。达成了课标“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要求。长此以往,如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所说,语文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指导,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过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则课堂教学效率必能提高。

2.积累词语,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火烧云》一课中用了三种方法组成七个词形容火烧云色彩的繁多:“红彤彤”“金灿灿”这组ABB式的叠词突出了“烧”时色彩的光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是两种色彩的融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以拟物的方法,由前面的名词性语素和后面的形容词性语素构成了合成词,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中的色彩在天空中都有。一教师凭借语语言文字知识抓住了这个训练点,设计了如下训练:

先让学生把这些描写火烧云色彩的词语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意思;再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词语形式上的共同點;接下来分别找出与这些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色彩的词语,先口头回答,然后写出自己知道的这类词语汇报交流。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这样的词语,如,ABB式描写颜色的叠词有:白茫茫、绿油油、黄澄澄;表示两种色彩融合的词有:半紫半红、半绿半黄、半青半黄;表示某物加颜色的词语有:杏黄、蜡黄、米黄、土黄等。

这个根据汉语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的案例告诉我们,通过训练,学生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从中领会了汉语构词方式的灵活多样和汉语言词汇的丰富。

3.抓关键词语,语言训练与回顾内容有机结合

“看到霍金的照片你会想到哪些词语?”《轮椅上的霍金》第二课时教学即以听写一组词语导入:

物理天才、宇宙之王、科学巨人、顶礼膜拜、

长期禁锢、完全瘫痪、彻底变形、不无悲悯、

生活强者、身残志坚、不屈不挠、深深敬仰。

一连串的表现霍金外表的、品质的、称号的等等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一一被唤醒。霍金鲜明的外貌特点是让人看一眼就无法忘记的。这些散落的记忆在老师的梳理下,构成了有意义的词串,词串架构了课文的脉络。

二、句段训练,听说读写相结合

1.句子的听写

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导入时,让学生听写“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画龙点睛的中心句。听写完毕,追问学生: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伯父到底在哪些事情上为别人着想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这样的听写不仅让学生积累了文本中的重点语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句式的仿说仿写

教学《卢沟桥》第2自然段中的片段:“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通过师生接读、齐读等形式熟读,弄清围绕哪一个词写,理解省略号表示什么,再想象说“有的……”。还通过出示图片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出示“总——分——总”结构图,设置情境仿说。情景一:今天我生日,做了很多好吃的菜。情景二:出示学生操场活动图。

这样读说写结合,重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看到了文字背后生动的场景,说写源于读,促进了理解表达,让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齐头并进,就不再是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

3.寻找最佳读写结合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的这段话“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告诉我们,应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常见的表达方式”,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呢?

《穷人》一课中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都可作为读写结合点。为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争取教学效果更高效,作过如下尝试。

尝试一: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了课文多处心理描写后,出示了两段心理描写:(1)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2)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这两段都是通过心理描写交代故事中人物情况的一种写法,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应用于平时的写作中,即进行片段练习:

竞选班长投票开始了,我心里想:“我还是要把票投给张明,他 。

教后反思:就这一课而言,这种另起炉灶的练笔形式感觉是为练笔而练笔。

尝试二:为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出示第7自然段中的片段: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甜。

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片段想象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

部分学生是能写出诸如“西蒙想:我不行了,我可怜的两个孩子,还那么小,该如何是好?”等句段。但要求小学生去想象描写临死的人的心理,似乎勉为其难,感觉并非最佳的读写结合点。

尝试三:把练笔目标确定为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求学生细读品味第24自然段,想象渔夫的心理,要求写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要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三、学以致用,阅读习作紧相连

S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感受这样的句子表达会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因此,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百花园四的“笔下生辉”《家乡的变化》时,这样指导写:借助《桂林山水》文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引导学生想象家乡的油城路:“油城路真直啊……油城路真宽啊……油城路真平啊……”一气呵成一组有气势的排比句。引导学生观察路树的多、整齐,楼房的多、漂亮,采用句式“路两旁的树真多啊,一棵接着一棵,像……;路两旁的树真整齐啊,像……”联想树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一排排列队的士兵。采用句式“路两旁的楼房真多啊,像……;路两旁的楼房真漂亮啊,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联想楼房多得像雨后的春笋冒出来,造型各异的楼房有的像一支火箭,有的像圆顶宫殿,有的像巨型的蓝玻璃超人……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说明这样的引导是行之有效的。

“語文课不是热闹的课,也不是游戏课、音乐课,而是教学生学会语言运用、用语言交流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摒弃长期以来的重条分缕析,重深层理解,重思想内涵的挖掘,远离表演式的语文课,实用活用巧用教材教语文。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牢牢地务语文之本,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与“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相结合,实实在在地回归语文课堂教学“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目的” 的最基本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新版 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2012年).

[3] 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4] 沈大安《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5]《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第03、05期.

[6]《从“教课文”到“教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吴忠豪).

[7]王旭明《以课标为标,努力将课标精神真正切实融入教材中》.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词语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找词语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