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形心理学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无痕德育

2017-07-24胡启兵

关键词:高中语文

胡启兵

【摘要】 本文探索完形心理学域下,高中语文无痕德育的实施之路:认知上,运用完形心理学理论,确立格式塔式“学生观”“德育观”,落实无痕德育的主体性、生活性和暗示性原则。实践中,将“格式塔”“心物场”“相似律”“异质同构”等完形心理学概念和原理运用于语文学科德育资源的开发和语文课堂无痕德育的渗透,拓宽融入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学科教学无痕德育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 完形心理学 高中语文 无痕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7-023-02

0

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具有特殊的德育渗透功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材中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由此可见,渗透德育是语文教改的自觉追求,语文学科的无痕德育有着“舍我其谁”的先天优势。那么,如何践行高中语文德育功能的无痕渗透呢? 我们在思考和实践中发现,完形心理学理论从认知和实施两个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完形心理学又名“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支,于1912年诞生于德国,以韦特海默(M.Wertheimer)、苛勒(W.Kohler)和考夫卡(K. Koffka)为代表人物。韦特海默采用德语“Gestalt”一词作为完形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意思是“能动的整体”,汉语译为“格式塔”或“完形”。完形心理,又称格式塔心理或心理的“完形趋向”,指人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功能,即“只要已具备了主要的条件,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趋完善。”

一、认知之鉴:完形心理学视域下的无痕德育观念

区别于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学科教学中的无痕德育是一种自然、审美、生成、高效的德育,作为显性德育课程和活动的补充与呼应,它隐藏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课程三维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是无痕德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转变观念,才能更好落实无痕德育的主体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暗示性原则,在这方面完形心理学理论正可以提供较为有效的借鉴。

(一)完形心理学视域下的“学生观”“教育观”

教育者将学生视为一个已经具备一定条件但尚不完善的,可以能动地调整、渐进式地改变的“完形”,即韦特海默所说的“Gestalt”,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接受学生的现状和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能动的、渐进式地趋于完善。将教育教学视为逐步实现“完形”的过程,教师充分调动可用资源,灵活采取方式方法,建构最佳“心物场”,激发学生的完形冲动,建立良性的“同构”关系,促成学生能动、渐进式地调整与提高,在多元互动中落实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师生双向的提升与完善。

(二)完形心理学视域下高中语文学科无痕德育

从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基于语文学科特点,整合完形心理学和学科无痕德育相关理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学科资源,以完形心理学视域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思考和落实无痕德育的主体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暗示性原则,从课堂氛围、知识渗透、学习方式、教师修养和教育艺术等多方面、整体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完善学科教学的过程和要素,把学科教学变成师生知识、能力、品行共同成长的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整体人”,践行学科教学三维目标和整体育人功能。

完形心理视域下的“学生观”“教育观”“语文学科无痕德育”等观念,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可以更加冷静、客观地认知、应对高中生在知识、能力、习惯、德行等方面的现状或差异,热切而理性地期待学生渐进式的逐步成长,灵活而有效地采取相关策略与方法,在多元、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科教学与无痕德育“双赢”以及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践行之道:完形心理学视域下无痕德育的实施

在实践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归,以语文学科德育资源的开发和语文课堂无痕德育的渗透的为重点,以课堂为主阵地,在教材整合、课堂教学、学科活动、课后交流、特色学生帮辅等五个层面,引入“完形(格式塔)”“心物场”“相似律”“异质同构”等概念和原理,灵活有效地采取策略和方法。

(一)格式塔(Gestalt):渐进、能动的策略

“格式塔”一词作为完形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其原本的意思是“能动的整体”。而完形心理学建立的基石,就是在魏特曼等奠基人所進行的一系列“似动实验”所发现的人脑神经系统的独特的组织功能,即:“只要已具备了主要的条件,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趋完善。”因其“能动的”,故应充分尊重其主体性,激发其能能动性;因其“似动”,故需分阶段地不断呈现已具备的主要条件使其不断地“力趋完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渐进、能动的策略。

具体而言,从某课节、某篇文章到某一单元、某一学期,高中语文无痕德育目标的设定决不能只靠老师的主观臆断,甚至不能仅仅依据课文的主旨,而应基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状及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动地选择、实施,在渐进式完形的过程中,阶梯状或螺旋状地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篇文章、每节课都要生硬地套入具体的德育目标,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决定了文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濡染育德的过程。而有意为之的学科德育也惟有在学生能动、渐进的投入中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实效。以粤教版选修课本《<论语>选读》为例,16篇课文,百余条箴言,无疑都是极好的德育素材。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用4课时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熟读文章,并给箴言标注出1-98的序号;然后用1课时各班分组讨论、涂答题卡票选“我最喜欢的《论语》箴言(3条)”;接着机改答题卡,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30条箴言,整合成“交友”“学习”“立身”“情操”四个专题;再指导学生按专题分组,利用周末整理素材,准备好联系现实与自身的8分钟专题演讲;然后用1课时开展《<论语>与我们》语文活动课;最后开展“《论语》的回响”主题征文活动,评奖、展示。过程中学生情有所乐,心有所得,无痕德育,水到渠成。

(二)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工具的运用与氛围的营造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他把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把被知觉的現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而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人的认知、行为及发展受心物场的制约或促动。

在无痕德育的实施过程中,确立完形心理学视域下的“学生观”“教育观”,注意表情、语气及肢体动作,这都有助建构良性的“心理场”;而多媒体等直观工具及网络平台的使用、恰当时机的选择、整洁安静的环境的营造等则可建构良性的“物理场”。良性的心物场将激发内在的完形趋向,从而导向问题的解决或者说目标的达成。

不仅是在语文课堂或语文活动中,课后的师生交流也常常需要有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使心物场的张力导向学科无痕德育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作为语文老师以面批作业或面谈作文切入,比专门的谈话式教育,更易于达到育人目的,那么,即使在以上情境下,也需要精心选择时间,有意营造氛围,才能事半功倍。

(三)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榜样与团体的力量

完形心理学认为,相近(Proximity,距离相近)、相似(Similarity,在某一方面相似)、封闭(Closure,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简单(Simplicity,对称、规则、简单)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完形法则”,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无痕德育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调动个体的能动性,而且要充分发挥榜样与团体的力量。德育目标的设置不仅要合乎课文本身的主旨与内涵,更要吻合高中生的心理及需要,尽量与本校、本班学生的日常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相关联,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从学生中发现,由学生来探讨,在学生中解决”。正面引导也宜选择本班学生或与目标个体相近、相似的榜样,巧妙使用完形法则,自然而然地让完形趋向引导学生走向德育目标的实现。

毋庸置疑,完形心理学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无痕德育,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于润物无声中提升高中生的品德素养。然而,对于一名一线教师而言,怎样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怎样做到对学生的青春年华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思考、探索、钻研的永恒命题……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双减”背景下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业布置高效化的探索
暗藏玄机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讲评方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