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特点及教育策略探究

2017-07-24张春晓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型创新能力

张春晓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基础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31)

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特点及教育策略探究

张春晓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基础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31)

创新素质作为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意义深远。研究通过问卷法调查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特点,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知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得到显著提升,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无显著提升。具有不同专业类型、家庭所在地、父亲文化程度的高职学生在创新素质各维度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针对以上结果,本文对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方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即建立“教、学、做”三合一应用型课程体系,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联手家庭,着手创新人格3年制培养工程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增加职业实践机会;建设成员多样性的创新团队,融合个体优势等。

创新素质;高职学生;教育策略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国家建设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离不开创新性。多个领域的学者研究指出,创新型人才既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面临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迈向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创新人才的拥有量已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象征。因此,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形成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势,必须抓紧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主要来源于培训基地和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根据我国某市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调研结果显示,该市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构共332个,其中职业院校就占277所,培训基地55个[1]。该市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数量已高达培养机构总体比重的83.4%。相比于培训基地,职业院校的教学周期更加完整,不仅拥有“双师型”的优秀教师队伍,还具有更加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且高职学生多数处于20岁左右,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巅峰时期,其接受创新理念的能力会比一般培训基地的受训者更强,也会比他人更易培养发展和创新思维。可见,职业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中,同时具有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也因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优秀人力资源的质量。

然而,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系统性工程,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条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实践性、包容性的教育生态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遵循“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的办学宗旨下,构建合理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教学体系。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市某高职院校调研分析为样本,在探究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为创新人才的教育方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选取

按照方便取样原则,在辽宁省大连市某高职院校选取120名高职学生为被试,男生60名,女生60名。

2.研究工具

该量表由殷智远于2007年编制,为成人自评问卷,从六方面测查个体的创新人才素质发展情况。要求个体针对自身特点对36项描述进行评分(1“非常不符合” ~5“非常符合”)。问卷将创新人才素质划分为6个维度,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创新素质越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

3.研究程序

向120名被试发放《创新人才素质》量表,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剔除无效数据后,有效问卷共计119份。

4.数据统计

应用SPSS 19.0 对数据进行收集管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三、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特点

1.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概况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得分及创新素质总分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得到提升。为了进一步探究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有无明显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创新素质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得分及创新素质总分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得到显著的提升。

表1 高职学生创新人才素质概况(N=119)

(注:**p<0.01,*p<0.05)

2.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因素

以专业类型为自变量,创新素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型的高职学生在创新精神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得分及创新素质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工科生在以上项目的得分最高,理科生次之,文科生最低。

表2 不同专业高职学生创新人才素质方差分析结果(N=119)

(注:**p<0.01)

以家庭所在地类型为自变量,创新素质各维度得分及创新素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高职学生在创新素质总分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创新思维的得分上,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高职学生得分最高,城镇学生次之,城市学生最低。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得分上,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学生得分最高,城镇学生次之,农村学生最低。

表3 不同家庭所在地高职学生创新素质方差分析结果(N=119)

(注:**p<0.01)

以父亲文化程度为自变量,创新素质各维度得分及创新素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由于父亲文化程度的不同,高职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创新思维的得分上,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高职学生得分最高,高中次之,初中再次之,本科最低;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得分上,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的高职学生得分最高,高中次之,小学再次之,初中最低;在创新素质总分上,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的高职学生得分最高,小学次之,高中再次之,初中最低。

表4 父亲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职学生创新素质方差分析结果(N=119)

(注:**p<0.01)

四、对策建议

1. 建立“教、学、做”三合一应用型课程体系,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研究成果表明,经过三年的高职教育后,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均有了显著提高,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却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可见高职对于创新的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作为创新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思维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人才创新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际上是针对创造和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非智力因素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可行。金焱明指出,大学生创新教育不应是一种单纯地训练发明创造技巧的教育,而应是一种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改造教育及成长的过程[3]。因此,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教育策略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

要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培养,高校首先应摒弃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教育方法,打造“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向自助创新型学习。在“教”的环节中,需要教师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各企业人才需求及学生自身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保证教学内容新颖实用、与时俱进,能够学为所用。在“学”的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知识,主动掌握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在“知晓”某个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基地、企业实践等方式将知识自主应用于现实,确保“做”的环节顺利完成。“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模式行之有效的前提是教学人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机遇和灵感,提升抗挫折的风险意识,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保持自主独立、善于思考的人格特点,使高职创新教育逐步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型学习”的转化。

2. 联手家庭,着手创新人格3年制培养工程的建设

根据素质发展的冰山理论的核心观点[4],影响个体创新能力素质的因素包括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包括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创新思维等,虽然可见但作用十分有限;隐性因素包括创新人格、创新品格等因素,它们更加深远地影响着个体的创新素质发展。因此,要使高职学生创新素质提升,更需要重视隐性因素的基础性和支配性作用,在直接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还要从端正创新态度、培养创新品格、积淀文化知识,以及训练创新技能等因素间接性切入。

创新人格的培养历时长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文化氛围的支持,更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将创新人格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始终。在部分内容嵌入教学活动的同时,通过设计名人讲堂、脑力沙龙、家长讲座、系列团体训练课程等方式,以团队支持的方式完善高职学生的创新人格。并可将所有的活动系统化,结合各年级高职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特点,设定培养创新人格的阶段性目标,使高职学生在走出校园时能够形成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的理想化人格。创新人格的培养历时长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氛围的支持,更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

3. 深化校企合作,增加职业实践机会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创新点的最好方式。研究成果表明,工科生的各项创新素质得分均排在理科生、文科生之前。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工科专业的教学注重技术和工艺的培养,学生有很多动手实践、亲历实习的机会。且有研究表明,提高工科生的实践能力是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5]。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不同类型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相互借鉴,将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高职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的机制,在加强企业合作的同时搭建平台,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从而让学生产生职业体验和创新体验,进而让高职学生能够自发地感受到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与自身的差异,体会到企业接纳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最后,让高职学生将外界压力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创新动力,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4. 建设成员多样性的创新团队,融合个体优势

研究成果表明,高职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得分上,来自农村的学生最高,城市学生最低;而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得分上,来自城市的学生最高,农村学生最低。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人类发展受环境影响深远。而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学生在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环境三个层次上,都远远超过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也就是说,无论从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方面,城市学生所接触的创新活动都远远多于农村学生,这也就不难解释城市学生为什么大多数具有更强的标新立异、坚持自我的创新精神以及更多的创新能力。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想要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农作效率而产生许多新点子,如发明巧妙的自动捕鱼工具、省时省力的土豆装收箱、机器人三维激光切割机等。

由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产生可以促使个体有意愿从事与创新有关的活动,而创新思维的产生则是保障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大可利用这种差异性。在教学活动、创新活动中启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通过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不同区分团队成员,组建成员构成多样性的创新团队。这样便无形中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资源平台,不仅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还能够发挥团队的最佳效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创新项目的成功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促使改革发展顺利进行,政府、社会、高校的努力缺一不可。首先,在政府层面,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教育体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资金支持。其次,在社会层面,需要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务实、宽容失败的经济文化环境和氛围,保护创新者的创造动力。最后,在高校层面,需要在明确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完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在政府、社会、高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提供充分条件,保障人才培养顺利进行,确保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背景下创下新格局,加速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进程。

[1]陈放,朱莉, 潘磊. 重庆市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 中国市场,2015(9):3-4.

[2]殷智远.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7:3-10.

[3]朱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校教育管理, 2008(3): 6-10.

[4]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12:5-11.

[5]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48-49.

(责任编辑 虹 谷)

10.3969/j.issn.1008-6382.2017.03.009

2017-05-25

2015—2016年大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与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教育策略研究”(2015dlskzd142)。

张春晓(199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G718.5

A

1008-6382(2017)03-0051-06

猜你喜欢

高技能创新型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