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给教师教育行为的反馈
2017-07-24于颖泓刘党桦
◎于颖泓 刘党桦
心理健康辅导给教师教育行为的反馈
◎于颖泓 刘党桦
从2012年起,我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于是学生们欣喜地拥有了自己的“心语屋”,拥有了一隅在学习之余放飞心灵的地方,拥有了诉说烦恼、畅谈心曲、悄述心语的自由天地……那一片最灿烂的阳光是我们和学生们心灵的默契和共同的追求!
作为成为学校咨询室的成员,我们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辅导过程中反馈的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如何面对和克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心理咨询访谈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 学习方面
学习一直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主旋律,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快乐或是痛楚!来“心语屋”咨询的学生多半是为学习问题而来的,比如“我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可进入初中后,我怎么就跟不上了呢?”“我成绩老是提不上去,是不是我脑子笨?”“我对语文有兴趣,对数学就是没有兴趣,数学老师天天布置那么多作业,我就不喜欢他,是不是我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我就是想玩,不想学习,更不想写作业,学习好有啥用,我爸只是小学毕业,可他照样能赚钱,老师我的想法没错吧?”学习问题占整个咨询内容的40%左右。
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的知识也随着改变,于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作业要求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当小学应用的学习方法与思维形式,不再适应学习初中知识需要的时候,就要建立新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思维。只有适应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才能够更好地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曾经很优秀的学生,因学习新的知识效果不好,在测验或考试成绩不佳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抑郁、胆怯、焦虑、苦恼的心理反应。该如何去帮助这些学生,消除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及思想上的障碍呢?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希望辅导老师们能拿出“尚方宝剑”,让他们立马战胜一切困难,使学习成为快乐轻松的事情。殊不知,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对作业多的埋怨中可以看出:成绩不理想多半是因为没有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品质较低造成的。
(二) 同伴交往方面
在咨询中,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比例达20%以上。诸如“我的同桌总是欺负我,怎么办?”“他为什么又不理我了?”“我的好朋友有了新朋友,对我不如以前了,我该怎么办呢?”“我怎样才能让大家喜欢我、有更多的朋友呢?”“同学们都说我和班上那个男生好,其实我们是邻居才走得近”……这些似乎成了现在的学生们渴望理解、呼唤友谊的共同心声。
(三) 自我意识方面
在咨询中,“我是不是漂亮,是不是聪明”“我是不是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别人是否喜欢我”“同学们都说我胖,我感到很自卑”“我真怕自己如果考不上重点校怎么办?”……这些都成了同学们关注的问题,成了造成他们生活快乐与否的一个原因,占咨询内容的14%左右。
(四) 师生和亲子关系方面
在学生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老师和父母无疑占据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成为他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因此,他们在感受温暖和关怀的同时,更多的矛盾、困惑也接踵而来。“老师不喜欢我,对我有成见”“老师偏心,老师太凶了,根本不听取我们的意见”“爸爸妈妈就知道考试分数,就知道逼我学习,从不真正关心我”等等成了来咨询的同学共同的困惑和无奈,占咨询内容的10%以上。
二、从咨询反馈中看教师心理教育行为
学生来咨询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毕竟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是多元而丰富的。通过整理分析,我们知道,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学习和学校活动的内容,另外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教育理念也左右着学生的快乐与否,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 关于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
当我们真切地感受着新课程对人的关注带来的改变和惊喜时,我们依然发现,很多时候教师愿意选择惩罚学生身体的简单的工作方式,表达对学生错误言行的警告,希望触动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去,站到墙角去。”“走,围着操场跑五圈。”“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些从我们教师嘴里轻松说出的话语,这样任意主宰孩子们的身体的事情,成了来咨询孩子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犯了一些错误之后,让他们的身体经历痛苦,在经历痛苦中接受所谓的教训,已成为我们成人的普遍看法。这样的痛苦在成人眼里也许是不起眼的,“不就是在墙角站了一会儿吗?何况,这是他们咎由自取!不给他一点儿颜色看看,怎么能行?”我们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或许是无奈的,或许学生在压抑着痛苦的怒火,或许学生的双眼充满着委屈。这些,我们的老师可能并没有在意。
(二) 关于教师是否民主、公正
依然清晰地记得一张流着泪水的脸庞和一双痛苦委屈的双眼,向我们述说着老师的武断和不公,给她和她的同学们带来的伤害。是的,当“平等、民主、尊重”这些词汇被我们天天挂在嘴边时,我们是不是能真正落实到教育行为当中呢?或许是出于对班级或者学校工作的某种考虑,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偏颇,但是自己对所谓的好学生的夸奖和过多关怀、给别的学生所带来的不公与心灵伤害是多么大!尽管我们也深深明白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的精髓所在,尽管我们也深刻地知道教育应是面向全体、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三) 关于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
因为我们知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对教育成功的重要作用,知道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对自己有效工作的影响,所以,我们总是免不了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当然交流的焦点一般只有一个——你的学生,他的孩子。只是,我们好像总是习惯于在学生犯了错误、在自己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搬来家长这一“救兵”。表面上看,我们暂时消了气,解决了问题,殊不知我们的行为却在无形中激化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破坏了他们的亲子关系。从前来咨询同学的反馈中,他们无一不反感教师找犯错的同学家长来告状的行为,他们希望老师们能加强平时的家访和与家长的沟通,特别是当他们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时候。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现代教育倡导的是“圆桌教育”、平等教育、个性教育、民主教育,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创造性为基本训练内容、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应该说,在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在新课标的理念的指引下,尤其是当我们的课堂渐渐地成为一种多元综合后,我们的教师已经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尊重学生,开始关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心理体验。
可是到底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人文关怀,如何让关注真正成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教育意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学生身上看到成效,让我们美丽的校园阳光越来越灿烂呢?我们的学校除了要求心理教师上好心育课、做好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可操作的调节方法以外,我们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还要追溯根源,改变观念,从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开始,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着手做起。
(一) 了解学生,尊重差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上世纪中叶就提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今天,当我们谈新课程,谈教育的人文关怀,谈孩子的差异性和多元智慧理论……当那一个个时尚的词语时时挂在我们嘴边、频频出现在各种刊物杂志时,面对这样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我们是否能够坦然地说自己真正从教育的本源——了解每一个孩子开始呢?面对学生那每一个丰富灵动的个体,我们是否真的尊重了他们的差异了呢?这应该是我和每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老师,都要常常思考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发现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发展有所不同,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潜质有所不同,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有所差异……或许我们才会拥有爱心和耐心,拥有鼓励和宽容,拥有平等和民主。只有这样,那些个性特别的学生、那些成绩不良的学生、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才会在我们的人文关怀下,得到帮助和成长。
(二) 勤于学习,提高业务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再也不是一杯水、一桶水的问题,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一池活水。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坚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习必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不断丰满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一个业务不精、不探求学生心理、知识面不够宽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学习上的动力、情感上的呼唤、人格上的感召……而学生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们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知识宝库”。如果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问三不知”,在课堂上又显得缺乏朝气、武断专行,那学生的失望和对学习的厌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 善于反思,提升品位
当我们日益感受着新课程的具体和生动时,思考让我们拥有智慧和理性。要把视野投向教育本身,去看到那些有内涵、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反思备课与教学,反思教育学生的得与失,反思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关注点……这样,我们可以看清自己的心灵世界。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在丰富着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对教育、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寻找并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试想,一个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有品位的教师,又怎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伤害?
总之,在我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今天,也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当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通过反馈出来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教师,能有意识地化解,尽量避免因自身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