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源 关注生命成长
2017-07-24刘长林
◎刘长林
品牌|学校
回归教育本源 关注生命成长
◎刘长林
庄河市第十二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农村初中,教学班12个,现有学生443名,教职工68人,其中高级教师61人,大学本科学历54人。
多年来,学校秉承“生命成长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懂感恩、爱读书、会学习、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为目标,坚持“专业引领、项目推进、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大连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样板学校、大连市校本研修示范校、大连市德育先进学校、大连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大连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大连市家长学校示范校、大连市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课程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一、只缘身在“最高层”——确立顶层设计
2004年,我接任校长一职,责任在肩,不敢懈怠,由此,我夜不能寐,常常陷入深沉的思考: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未来?就这样,苦苦地追问、反思、求索,目光锁定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上,“顶层设计”便开始精心架构起来,一个崭新的理念由萌生到认同,最后引领师生一步步走向理性的回归。
学校的“顶层设计”,关键在于办学理念的提炼。办学理念之所以是学校的生命,就因为它对内是向心力、凝聚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深远影响力。笔者以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的长期理性思考及实践后所形成的,符合本校校情、师情、学情,且具有前瞻性、实效性、操作性的科学构想。校长对学校的顶层设计,关乎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态势,关乎学校的生命。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提炼办学理念
2004年,校领导集体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
参加北师大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后,我的理念被刷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校长,新理念、新思想、新境界是多么重要。经一番酝酿,把我校的办学理念修订为“一切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人”包括了教师,虽然学校的终极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但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外延较以前有所拓展,“可持续”三个字,也为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
后来,我又参加了教科研团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对办学理念的思考也有了质的飞跃,我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人的发展是成长成人的发展,是内生的发展(而不是靠外力左右的),所以现代教育更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人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且复杂的客观过程,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能力 (知识、技能等) 的发展过程。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包括遗传、家庭、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等诸多因素,教育只是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之一,却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的影响主要在于引导人的发展方向,即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这个过程叫做“成长”。所以,教育即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
当思绪触及到教育的本源,我的眼前一亮,醍醐灌顶,崭新的理念在心中萌生,明确地将“生命成长教育”作为我校办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与原来的“一切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规划了发展愿景:把学校办成一所“学校发展人文化、教师发展自主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关注生命成长的特色学校,并确立了育人目标:“培养懂感恩、爱读书、会学习、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三、标新立异二月花——提出育人目标
基础教育成就非凡,但盛世之下有隐忧,我们的教育首先缺失的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的引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简单到“就是考大学”,学生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满载全家人的希望踏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教育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一些悲剧的发生告诉我们,关注每个生命的成长是学校最务实的功能,这是教育本源的回归。
北宋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有回到生命的本源,教育才有意义,因此,教育就要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说得真好,那么教育的初心是什么?那就是回归教育本源,关注生命成长,也就是现在提出的“核心素养”。
生命如一片沃土,在涵养中焕发生机,在孕育中勃发生长,人的发展是生命成长的历程,生命成长需要教育的引领、培育和开发,所以,“生命成长教育”从目的和方向上讲,是培育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从内容上讲,主要是素质及智慧的开发和培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是教育的第一要义;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有“魂”的人是教育的第二要义。
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以人为本。生命成长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稳中求进,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顺应学生成长的阶段,包容学生成长中的错误,呵护学生成长时的个性。
把握生命成长的方向——立德树人。育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育人即教会学生做人,做合格的公民。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社会道德、公民道德) 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内涵。
激发生命成长的活力——自主发展。教育是引领学生的自我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发展中完善自我。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力,达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发掘生命成长的潜能——张扬个性。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成长都是个性的。要理解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认识学生认知的多元性,以多样化的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升生命成长的品质——丰厚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幸福生活而准备的,幸福生活需要有较高的内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就人生优秀品质。
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懂感恩、爱读书、会学习、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懂感恩”属德育范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爱读书”是我校的传统,读书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我们每年编写 《乳雁试翼》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会学习”是知识技能方面,也是我校大连市级课题 《“教会学生学习”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有个性”是现代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观点,这也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追求个性化教育,精雕细刻,让每个学生有独特的品质、独特的兴趣爱好。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包含在“全面发展”里面,所以这一育人目标的提出符合十二中传统和文化,更符合核心素养的目标。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优化办学模式
我校提出“一五三”办学模式,即:一个理念——生命成长教育;五大领域——生命之品、生命之用、生命之路、生命之师、生命之柱;三大策略——专业引领、项目推进、科研兴校。
“生命之品”是体验性德育活动,是以中华传统美德十二品为核心的感恩教育、成长教育、养成教育。“生命之用”是指教学和学习,以特色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生命成长课堂。“生命之路”是实施个性化校本课程,涵养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从而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生命之师”是培养研究性教师团队。“生命之柱”是构建生命成长教育的学校文化,形成学校发展的精神力和物质力脊梁。
(一) 搭建活动平台,塑造学生优秀品质
德育属于灵魂工程,应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多年来,我校始终把德育揉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每处细节,做到时时处处有德育。我们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切入点,以“十二品”为核心,以感恩教育、成长教育、养成教育为抓手,充分利用富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有的放矢地搭建活动平台,给每一个学生重塑自我的绝好机会,通过体验式、互动式、表白式、渲染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历灵魂的洗礼,唤起心灵的共鸣,切实感受到美德带给自身的心灵愉悦,促成恪守美德的良好习惯。
(二) 构建教学模式,助推学生自主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方式。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度生命成长的过程,我校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生命成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驿站。
为了打造“有情怀、有情趣、有探究、有交流、有合作”的课堂文化,我们聘请大连市名师到校做课,聘请庄河市进修学校教研员到校指导,培育我校骨干教师上引路课,不断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并制定出符合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教会学生学习”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这一大连市级课题已经结题,我们把这一课题的成果进一步应用并完善。六环节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梳理归纳—练习反馈—课堂检测”。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现已成为我校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内容都在这个模式上加以变式,并由此派生出我校各学科的子教学模式。如姜培先老师的“初中英语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王乃先的“初中数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
(三) 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需要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热点。
我校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及传统优势,自主开发并实施《扎染》等十余门校本课程,真正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庄河十二中学校本课程体系
1.以中华美德教育为核心,构建德育类校本课程
通过建立班级文化、开展大型主题活动、升旗仪式、自编国学经典课本剧等方式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每周一次的主题反思班会、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纪念日开展主题研讨和感恩体验,从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感恩同伴;从感恩学校到感恩社会、感恩生活。
2.以“扎染”民间艺术为特色,构建艺术类校本课程
《扎染》是我校开设较早的一门校本课程,“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项手工印染技艺,既传承了国粹,又陶冶学生情操,由我校林晓娣老师编写了教材《跟我学扎染》。结合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需求,我校又开设了民间乐器、艺术剪纸、超级结构、合唱舞蹈等科技艺术类校本课程。
3.以校园传统活动为基石,构建活动类校本课程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我校传统活动之一,这道每年必备的师生文化大餐,展示了我校特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同时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里,立项省级课题《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正在实施中。多年来,我校一直秉承“生命为本,运动先行”的育人思想,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作为“生命成长教育”的课题来研究,“以体促德、以体促智、以体促规范、以体促发展”,让学生尽享生命运动的乐趣,还开设了毽球、足球、篮球、排球等校本课程。
(四) 砥砺优质队伍,锻造研究型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只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教师健康成长的工作氛围,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发展水平。我们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管理培养研究性教师队伍。抓学习,让老师理解并践行理念;抓制度,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抓班子,做教师的表率;抓研修,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抓榜样,用先进典型引导教师;抓科研,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五) 打造学校文化,构建生命乐园
学校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不仅要靠物来呈现,更要靠人来承载。我们聘请大连专家到校指导,成立专门的团队研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以整合独具风格的校容校貌,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以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一楼大厅诠释学校核心办学理念,每个楼层展示这一理念的五大领域:生命之品、生命之用、生命之路、生命之师、生命之柱,另外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智的启迪。
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构建显性文化熏陶人,构建隐性文化引领人,学生拥有了健康阳光的心境,高尚美好的品格,全面过硬的素质,学习热情高涨,人生态度笃实,校园内洋溢着和谐的氛围。
文化引领发展,特色铸就品质。一所优质的学校必定是学生喜欢的学校,学生喜欢的学校一定是“眼中有人”的学校,当教育者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为己任时,学校办学就会“眼中有人”了。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创新具有我校特色的“生命成长教育”体系,为学校和学生的成长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庄河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