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古代城市建设与中原地区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
2017-07-24何婷婷
何婷婷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阳 辽宁 111000)
辽阳古代城市建设与中原地区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
何婷婷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阳 辽宁 111000)
辽阳历史悠久,始称襄平,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邑。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始设辽东郡,首次将辽阳纳入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因此辽阳地区接受中原文化思想较早,在城市营建方面,汉文化因素也有所体现。将辽阳古代城市建设与中原地区城市建设相比较,探寻辽阳古代城市建设所表现出的特点。
辽阳;中原;城市建设;营建思想
古代辽阳曾经为多个民族政权所管辖,既有中原汉王朝的统治,也为高句丽、渤海、契丹、女真,蒙古等政权先后占据。在辽阳古代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较早接受到中原汉文化思想,城市建设中包含了很多汉文化因素,如城市布局、营造法式等。本文将从建城时间、城址位置、城市形态类型、城市建设技法和防御职能等几个方面,将辽阳古代城市建设与中原地区城市建设作分析比较。
1 建城时间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建立,必定在其领土范围内设立各级行政建置以便进行管理。因此行政建置的确立通常作为一座城市最终形成或设立的标志。辽阳地区行政建置设立较中原晚,城市的形成自然也就较中原晚,但它却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郡首府级城镇。
据考古资料,解放后在郑州附近发现商代的一段夯土墙和大片遗址,郑州商城成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此发现说明我国中原地区城市早期出现是在商代。
对于古代辽阳城市早期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战国燕时始设辽东郡,郡治襄平(即今辽阳老城区),这是辽阳行政建置之始[1],也是辽阳城市建立之始。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是燕国为了加强对新拓疆土的统治,对这些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时间大约就是在燕昭王十二年(前300年)至二十八年(前284年)之间,这是东北地区第一次被中原封建王朝纳入郡县制的有效管辖之下,也是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襄平的记载。
由此可见,古代辽阳城市早期出现的时间较中原城市至少晚了一千多年,两者间隔了奴隶制三代王朝。辽阳早期城市并不是在本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立国建制形成的,而是由中原王朝诸侯国在此设立建制而成。
2 城址位置
辽阳古代城市城址位置较中原地区城市更加稳定,这种情况在全国历史名城中也不多见。古代城市位置的选址主要出于政治和军事原因,也较重视经济和交通等因素。古代中原城市城址位置通常在原址旁边重新建城。中原很多城市由于占据较好的军事地理位置,或者经济交通条件较好,统治者仍然延续在当地建城。但是由于原来的城市受到战火的影响,受到较大毁坏,在原址上建造工程较大,不如另选新址兴建,因此很多城市在改朝换代之后,并不利用原址,而是在原址附近另选新址兴建。尤其是一些都城,如秦咸阳城、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等都是在同一地区建设,相隔不远但不在同一位置。
历代辽阳城城址位置稳定,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战国、汉襄平城旧址之上修建并延续使用。建国以后,辽宁省博物馆曾进行发掘清理工作,主要针对辽阳老城和老城以外地区,测定“汉代襄平城和现在辽阳城的位置、大小、规模都差不多”。[2]这说明了汉襄平城与今辽阳老城区大致在同一位置上,即襄平(辽阳)古城区在两千多年中始终保持稳定。其他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特点,如20世纪50年代在朝鲜顺川郡发掘的古墓中发现一幅高句丽埋藏的辽东城的壁画图,画中所绘的山(首山)水(太子河)与城的相互位置以及城的建筑轮廓与其后千余年明代所修《辽东志》和《全辽志》所载之《辽东镇城图》大体相符。这个古城轮廓直到今日仍然从护城河和古城墙遗迹中清晰可见。这种两千多年城区稳定不变的情况,在全国历史名城中如苏州、杭州等城市出现过,但是总体上较少。
3 城市形态类型
古代中原王朝在城址的选择、城市的形制规模、城墙的高度、城邑门数、道路系统布置以及宫室、宗庙和社稷的布局、商业市肆分布等方面都作出严格的规定。这种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种关系而形成的城市形态模式,是在各种政治制度和权力支配下产生的。首先出于防御角度,城市拥有城墙成为定式,城市规模因等级体系等原因产生差异,春秋时期出现的“仕者近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者近市”的空间分异特征,到后期传统城市内部手工业、商业、居住空间相对分隔,出现比较成熟的功能分区格局[3]。辽阳古代城市由于距离中原地区较远并且政权更迭频繁,从历史过程角度来看沿续性差彼此关联似乎更为松散,但总体上城市形态与中原地区城市基本一致,具体统计及分析如表1、表2所示。
表1 辽阳地区重要古城址统计表
表2 辽阳古代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形态类型形态主要特征典型城市复合型由两个以上城区组成,其中一个为宫城、其他为王城和手工业或商业集中区(汉城)明辽阳镇城、辽金东京辽阳府单城只有一套城垣,没有内外城廓之分汉襄平城、居就县城嵌套型由大小两城相套组成,小城为王城,大城为廓高句丽辽东城、甜水站城山城一般为卫城,根据地形建设高句丽白岩城、辽岩州城
4 城市建设技法
自燕国设立辽东郡以来,中原人士不断迁居于此,使得中原文化在辽阳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同时中原地区的营城思想与城市建设技法不断传播到辽阳地区,对辽阳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辽阳古代城市在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其城市规划基本上是运用中原城市的传统模式。在城市选址和布局等方面的一些规划思想和手法都与中原城市大同小异,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只是在规模上略小一些。
下面将辽阳城的建造与历史上中原传统建造思想做以比较。
(1)方形城制。
中国古代“井田制”就是一个方形。《考工记》对于周代都城的规定也是一个方形。中国古代的许多城市平面都是方形的,因此方形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意义重大。对于方形城制,文化地理学家陈正祥曾经指出:“中国城市的形态,绝大多数是方形的。在平原地带,特别是较小的城市,形状常呈正方形。”古代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所有的城都是方形的。据研究,方形城始于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几座龙山古城,城址平面均呈方形。之后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商周古城遗址也发现了方形城制的例证。方形也成为古代中原地区大多数城市的格调基础。
辽阳古地地处平原,接受中原思想较早,并且在战国时就已经为中原王朝所管辖,其在城市建设方面也继承了中原的方形城形态。汉襄平城为土筑方城,其后高句丽辽东城也呈方形,明辽阳镇城略呈方形,只是局部城墙不十分规则。
(2)内城外廓。
中原城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城与廓的划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为贵族王宫,而廓为一般市民住宅。从当时几个城市的遗址来看,可以看出鲁国腾城分内外城,即城与廓。齐国临淄大城为廓,西南角小城为城(见图1)。这种双重城邑体系随后被越来越多的中原城市建城时所采纳,并有所发展。日后在一些都城建设中出现了三套方城,即宫城——皇城——外城,如唐长安城、北宋汴梁城(见图2)等。
图1 齐临淄故城遗址示意图
图2 宋东京城复原想象图
辽阳古代城市建设中也不乏有内外双城的情况。如高句丽辽东城(见图3)、辽东京辽阳府。与中原城市有所不同的是外城常称为“汉城”。在辽东京辽阳府中,汉城中有渤海和汉等族的居民区和手工业、商品贸易场所。从汉城的称谓可以看出汉族文化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非常深远,同时也说明汉文化与东北民族文化在城市中不断地交融。另外辽阳古代城市主要以单城和双城为主,没有中原地区部分都城中的三套方城的情况,因此在城廓设置上,辽阳古代城市较中原城市要略为简单一些。
图3 辽东古冢出土辽东城图
图4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3)“旁三门”定式。
古代中原城市对城门的数目有相应的规定。《考工记》中规定了周代都城形制(见图4),“方九里,旁三门”,即应在方城的每边开辟三座城门。门乃开通道路之依据,因此,城内的道路架构和街坊布局已被基本框定。这一思想后被广泛应用于中原城市的建设。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其城门的数目也有所不同。一般都城旁三门,府州城各二门,县城各一门[4]180。这种城门的布局手法也几乎成了一种定式。
辽阳古代城市在城门设置方面对这一定式也有所参考。如辽东京辽阳府每面各有两个城门。《辽史·地理志》记载:“(东京)城高三丈,幅员30里。共有八门,东曰迎阳门,东南曰韶阳门,南曰龙原门,西南曰显德门,西北曰大辽门,西曰大顺门,东北曰安远门,北曰怀远门。”[5]后金国都东京城共八门,四面各设有两门,门的位置是南北相对,东西相对。门名东墙南“抚近”北“内治”,西墙南“怀远”北“外攘”,南墙东“德盛”西“天祐”,北墙东“福胜”西“地载”(见图5)。以上两座城在古代都是地方性统治政权的都城,从其城门旁二门的设置上看,辽阳古代城市的规格等级要比中原城市略小一些。
图5 后金东京城平面图
图6 明《全辽志》辽阳镇城图
(4)棋盘式格局。
依照《考工记》规定的“旁三门”(城每边设三个门)和“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街路各为九条)的营城模式,必定造成城市棋盘式的空间格局。中原很多平原城市其道路纵横相交,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城市的格局与城市道路系统密不可分,而道路系统与城市的性质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目有关[4]168。都城每边三门,干道系统呈方格网状,如唐长安、元大都、明北京等。府州城每边二门,干道系统呈井字形,如安阳、宣化等。一般县城每边一门,道路系统呈十字形或丁字形,如奉贤、大同等。
辽阳古代城市其道路大多也是纵横相交,城市呈棋盘式格局。如明辽阳镇城(见图6),街道纵横修直,贯通东西南北各城门,并外出郊野连接各驿道及驿站,城内布局如棋盘规整。后金国都东京城,城市干道系统呈井字形,分别与八门相通。
5 防御职能
辽阳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健全,较中原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辽阳古地军事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政权与地方割据政权反复争夺的宝地。在中原政权强大稳定时,辽阳就是中央政权延伸触角的一个关节点,城市设防用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在中原中央政权统治松懈的末期,辽阳往往成为地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心脏。因此,历代统治者在此建城时均重视防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完备的防御体系。高句丽时常受战争影响,修建不少用于军事防御的山城,即使是平原城市附近山上也建军事卫城,充分考虑军事防御功能,形成独特的防御系统。如高句丽占据辽东时,建平原城市辽东城,同时在附近山上建用于军事防御石筑山城白岩城。
(2)齐备的防御设施。中原城市城防建设中设置的防御设施在辽阳古代城市中均有体现。如瓮城、马面、雉堞、女墙、瞭望台、护城河等。
(3)强大的防御体制。明代时为了加强边疆的防御,在东北实行军政合一的防御体制。在辽阳设辽东都司,领25卫2州,负责东北全境的安全。辽东开卫后,辽阳卫所城池加以修整、扩建,还增建一批千户所、百户所及驿城。
6 结语
通过对辽阳古代城市建设与中原地区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建城时间上,辽阳城市的形成晚于中原;城址位置上,辽阳城址较中原地区城址更加稳定;城市形态类型上,与中原城市大体相同;城市建设技法上,运用了中原建城传统模式;城市防御上,防卫功能较中原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
[1]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辽阳市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113-122.
[2] 张大伟.辽阳城的选址与变迁[J].北方文物,2002(2):87-90.
[3]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0-76.
[4]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68-180.
[5]辽史·地理志(卷38)[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富春凯
Comparison of Liaoyang Old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Central Plain Cities
HE Ting-ting
(Liaon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Liaoyang 111000, China)
Liaoyang has a long history. Being the most ancient city in Northeast of China, Liaoyang was firstly called Xiangping.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Yan State first set up Liaodong County, Liaoyang was included into the effective rule of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fore, the Liaoyang area accepts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very early, the Han cultural factors have also been reflected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compare the 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of Liaoyang with that of Central Plain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yang 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Liaoyang; Central plains; Urban construction; City building thoughts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4.004
2017-04-08
何婷婷(198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
TU984
A
1674-6341(2017)04-0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