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敢创新,越可能创业:创新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预测作用
2017-07-24师保国王黎静应小萍
师保国,李 俊,王黎静,2,应小萍
(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48;2.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北京 100037;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越敢创新,越可能创业:创新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预测作用
师保国1,李 俊1,王黎静1,2,应小萍3
(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48;2.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北京 100037;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基于对1118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倾向、创新效能感及创业资源感知的特点,分析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创新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得分中等偏上,但创业倾向和创业资源感知得分中等甚至偏下。此外,创新效能感与其创业倾向关系密切,且会通过创业资源感知预测创业倾向。这些结果表明较高的创新效能感有助于大学生选择创业,即大学生越敢创新,他们就越可能选择创业,高校、社会应当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效能感推动其创业行为。
大学生;创新效能感;创业倾向;创业资源感知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伴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近年来大学毕业人数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趋势,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在此背景下,作为激活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得到了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在逐渐成熟的创业环境下,一部分活跃的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甚至在未出校园时就开始创业,希望借此进行锻炼、汲取经验,为日后成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作为对传统就业观念的突破,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时的一种选择。
创业倾向是反映大学生自主创业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菲利普等指出,创业倾向就是大学生未来选择自行创业的可能性[1]。弗兰克等也认为创业倾向是学生毕业后在可预见的未来开展创业的可能性[2]。归纳上述概念,本研究将大学生的创业倾向界定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所持有的积极的态度和心理趋向,它包括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在未来创业的可能性和准备程度等具体指标,反映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行为可能性。此前有研究指出,相比国外大学生的创业表现,国内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还不是太高[3],一些专科院校的学生在创业上存在着自信心不足、被动等特征[4]。这些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究竟在校大学生会在多大可能的程度上选择自主创业,还需要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具体开展研究。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倾向[5],分析其具体表现特点,这是本研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宏观就业形势、大学生所在地的创业文化与政策、家庭背景及亲朋支持等都会影响其创业倾向[5]。此外,一些内部的、与创新能力相关的个体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这些因素中,创新自我效能感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学生在完成一项创新任务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即创新效能感太低,那么潜在的创新能力就难以得到挖掘,在创业准备过程中就会顾虑重重。创新效能感源自于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他将自我效能感解释为人们对完成产生某种结果的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预期,是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6]。自我效能感常与特定任务、特定问题相联系,创新效能感反映的就是创新活动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也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创新地完成目标的一种主观预期。特尔尼和费曼将创新效能感界定为个体对自己能否获取创新成果的一种信念,它可以通过对个体自身的创新自信程度而得到评估[7]。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创造、创新能力的主观评估状况,是对是否有能力执行某种创新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可看作是个体创新自信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是否与其创新自我效能感存在密切关系?换言之,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因素是否能够有效地预测其创业倾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难以回答。这将是本研究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进一步地,以往研究还发现对创业资源可用性的感知也会影响创业者的行为意图[8]。参考以往研究,创业资源感知可被定义为对创业所需的资金、项目、社会资源、管理能力等条件的具备程度的主观评估[9]。和普通创业者相比,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创业条件更为简陋。尤其是专科类院校在创业教育、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上存在更多的分配不均,以及在资金、设施设备、技术等方面所提供的创业支持也更加不足,因而部分专科大学生感知的创业资源可能更为匮乏一些[10]。如果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充裕的资金,再好的创意和项目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对创业资源缺失的感知是导致一部分充满热情的大学生创业失败或创业准备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资源观理论,创业者在所处社会网络中感知到的资源越多,完成创业任务的过程中越有信心,即创业倾向越积极[11]。考虑到前述创新效能感对创业倾向的可能作用,创业资源感知与二者的关系如何,其在创新效能感与创业倾向关系之间是否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本研究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根据以往研究及我们对上述概念的界定,本文假设创业资源感知在创新效能感与创业倾向关系间起中介作用,即创新效能感会通过创业资源感知进而预测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综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以创新效能感为切入点,通过调查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创业群体来找出能够预测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因素,揭示“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数据来自《2015中国创业心态调查报告》[12]研究项目中的大学生调查样本。该项研究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和宝能科技园联合实施,旨在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在线调查,了解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心态特点。从研究对象上,本文主要关注此次调查中尚未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对他们的调查共包括有效问卷1118份。其中男生703名,女生415名;专科学历大学生450名,本科学历大学生668名。被试年龄范围为16-25岁。
(二)工具
1.对创新效能感的测量。参照特尔尼和费曼[7]及阳莉华[13]编制的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使用下列四个问题对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进行调查:(1)您经常能提出新的点子和建议;(2)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3)您自身创造力强;(4)您对新任务中的挑战能自如应付。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表明创新效能感越高。利用正式施测数据得到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RMSEA=0.02,χ2/df=1.16,CFI=0.99,表明问卷信、效度较好。
2.对创业倾向的测量。对创业倾向的考察主要围绕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在未来创业的可能性和准备程度等三方面展开,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创业倾向越强烈。运用本研究中的被试数据,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所有题目最终汇集为1个因子,项目累计解释率达到64.81%。此外,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4,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3.对创业资源感知的测量。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对诸多创业资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包括资金、人脉、创意项目、网络资源、专业知识技能等。本研究在访谈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工具编制调查问卷,共包括4个题目:我有创业需要的资金;我有创业需要的社会资源;我有创业的好项目;我具有创业需要的管理能力。研究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自身所拥有的创业资源感知越好。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项目累计解释率达到66.58%。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83,表明信度也较高。
(三)程序
本研究采用网上调查,分为三个问卷,被试在仔细阅读指导语后填答问卷,一次性完成三个问卷,平均用时7分钟。调查共在两周内完成。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创业资源感知及创业倾向的特点
表1结果显示了在校大学生在创新效能感、创业资源感知及创业倾向等方面得分的基本情况。总体来看,大学生创新效能感得分中等偏上,创业倾向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创业资源感知得分最低,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为了检验这三个变量在性别、学历上的得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以大学生创新效能感、创业倾向、创业资源感知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2(学历:本科与专科)×2(性别:男生与女生)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大学生创新效能感、创业资源感知及创业倾向在性别、学历上的得分(M±SD)
表2 大学生创新效能感、创业资源感知及创业倾向在性别、学历上得分的方差分析(F值)
注:**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在创新效能感、创业资源感知和创业倾向得分上,学历因素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因素主效应显著,性别和学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男大学生在创业倾向(F(1,1114)=25.06,p<0.01)、创业资源感知(F(1,1114)=24.21,p<0.01)及创新效能感(F(1,1114)=7.21,p<0.01)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但本、专科学生在上述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前述第一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二)在校大学生创新效能感对其创业倾向的预测:创业资源感知的中介作用
对1118名在校大学生在创业倾向、创业资源感知和创新效能感上的得分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3):创新效能感得分与创业倾向的相关系数为0.45(p<0.001),说明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与创业倾向之间存在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的主观评价越高,创业倾向就越强烈;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大学生越倾向于开展创业的话,则他们就越敢于创造新事物,创新与创业两个方面存在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另外,创新效能感得分与创业资源感知的相关系数达到0.47(p<0.001),说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水平与大学生感知到的创业资源多少也存在密切关系。最后,创业资源感知与创业倾向的相关系数为0.58(p<0.001),说明感知到较多创业资源的大学生,其创业倾向也会更加强烈。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前述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可能性与其对自身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的自信程度及对自身所掌控的创业资源多少的判断程度有密切关系,创新效能感和创业资源感知是预测在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两个重要变量。
表3 创业倾向、创业资源感知与创新效能感得分的相关分析
创业倾向创业资源感知创新效能感创业倾向1创业资源感知0.58∗∗∗1创新效能感0.45∗∗∗0.47∗∗∗1
进一步地,根据拜伦和肯尼依次检验法的定义[14],逐次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创业资源感知在大学生创新效能感与创业倾向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首先以创业倾向为因变量、创新效能感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系数β=0.36(t=14.10,p<0.001),决定系数R2=0.22;其次,以创业资源感知为因变量,创新效能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系数β=0.50(t=16.49,p<0.001),决定系数R2=0.23;最后以创业倾向为因变量,创新效能感和创业资源感知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创新效能感对创业倾向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0.19(t=7.25,p<0.001),决定系数R2=0.15,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创业资源感知后,创新效能感对创业倾向的预测依然显著,但回归系数有所下降,由0.36降为0.19,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创业资源的感知在创新效能感对创业倾向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四、讨论与启示
(一)大学生创业倾向、创业资源感知和创新效能感的现状特点
根据表1,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得分中等偏上,创业倾向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创业资源感知得分最低,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这些结果说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自我评价方面并不十分乐观,特别是他们对自己创业可能性的认知更值得关注。此外,大学生在创新效能感、创业资源感知和创业倾向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学历因素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别差异表现为男大学生在创业倾向、创新效能感与创业资源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些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如贺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相比男大学生较低[15]。李海垒等也发现男性的创业倾向是持续的,而女性的创业倾向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16]。这些情况可能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同,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性别角色,反映在创业倾向和创新效能感上,会明显突出性别差异。在创业资源感知方面,创业资源涉及创业资金、创业社会资源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男大学生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总的来讲比女大学生好一些,亲朋好友对女大学生创业资金和情感的支持相比男大学生也比较少[3]。此外,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在学历因素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与张玉超[10]等人的观点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都重视个性发展、多元发展,低学历的学生也会积极抓住适合自己的机会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学校开展的各种创新竞赛、高校创业教育讲座等也面向全体师生,本、专科学制阶段在创新培养、创业教育方面并不存在截然的不同。当然,由于本文所采用的项目数据中未包含被试年级信息,无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差异比较,未来研究应注意克服这一问题,注重考察年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影响。
(二)创新效能感与创业倾向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创新效能感、创业资源感知和创业倾向两两之间显著相关,说明这些变量关系密切。如前所述,创新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对自身创造、创新能力的主观评估状况,是个体创新自信的具体表现。但恰恰是这一创新领域中的心理变量,与创业领域中的资源感知、创业倾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非创业群体(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与其创业倾向之间的关系。而根据2015年中国创业心态调查报告的数据结果,创业群体的创新效能感也与其创业是否成功呈现显著正相关,创新效能感越强则创业活动就越成功[12]。此外,针对女性创业者的分析也表明,创新效能感与创业活动成功程度的相关系数(r=0.328)达到显著[17]。这些结果说明无论是对潜在的创业者还是实际的创业者来说,创新与创业两方面的素质都是从根本上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大学生开展创业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否则创业链条就会很快中断。作为个体创新素质中的核心动力成分,创新效能感是创业活动的内在制约力量,只有当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展某种创新活动,即产生较高的创新效能感时,去执行这些新的想法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同时,创新效能感还影响着创业者应对压力的思想以及行为。当面对同样的压力和风险时,尤其是行业低迷时,相比低创新效能感的人,高创新效能感者更能预见各种积极的结果或嗅到新的商机,也更有能力克服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从而减少创业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倾向的高低与其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自信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效能感的高低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是其最终创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资源感知在其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倾向间的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创业资源感知在创新效能感预测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创新效能感在作用于创业倾向时,除了直接发挥影响之外,还会通过创业资源感知起间接的作用。这说明创新效能感对创业倾向的预测作用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如果一名大学生有很高的创新自信水平,那么借助于积极的创业资源感知他将非常可能选择创业。反之,如果他感知到的创业资源较少,那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迎接风险挑战的能力以及好的点子和想法对创业倾向的积极作用就会受到一定抑制。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总体上,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自我评价方面并不十分乐观。此外,较高的创新效能感有助于大学生选择创业,即大学生越敢于创新、创造,他们就越可能选择在未来创业。已往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期望值较高,但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不是很满意[18]。高校、社会应当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效能感推动其创业行为。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本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创业资源感知和创业倾向还有待提高。对此,高校应充分考虑如何通过教学与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中的各项意识与能力。例如,提供实际锻炼机会,增加创新实践方面的课程设计,开设群体创新空间,开展“创客”教育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评价,进而推动他们的实际创业行为。
其次,通过提升创新效能感推动创业行为。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和情绪及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一理论,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个体与群体创造活动、游戏或者竞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交流、分享、宣传自己的创造成果,以此增加他们的创新成功经验;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还可以选择在创新工作方面有一定成绩的同学去树立典型榜样、开展广泛宣传,以此激发、带动一批学生对创造的信心和欲望。此外,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评价反馈、自我暗示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最终推动他们在创业领域中的行为。
最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由于客观上的困难,大学生对创业资源的感知还不够积极,社会及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提高认识,重视“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19],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在社会资本上予以支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创业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学生,他们肩负着社会重任,为他们的创新提供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其创业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Phan P H,Wong P K,Wang C K.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Beliefs,Attitudes and Background[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2(2).
[2]Frank N,Lüthje C.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Business Students:A Bench Marking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3).
[3]孙跃,胡蓓,杨天中.基于成就动机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4]于洪芳,王富荣,张倩.“大众创业”背景下高校专科生创业教育研究[J].才智,2016(30).
[5]吴起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6]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y Review,1977(3).
[7]Tierney P,Farmer S M.Creative Self-efficacy: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6).
[8]Lee S M,Peterson S J.Culture,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1(4).
[9]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5).
[10]张玉超.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9-25.
[11]Alvarez S A,Busenitz L W.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6).
[12]王俊秀,应小萍,王蕾,王佳兵.2015中国创业心态调查报告[R/OL].(2015-12-14)[2016-12-10].http://www.kcis.cn/10583.
[13]阳莉华.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4).
[14]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6).
[15]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5.
[16]李海垒,张文新,宫燕明.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创业意向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17]应小萍.心理安全视角的女性创业心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18]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
[19]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4).
[责任编辑 彭筱祎]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4.027
师保国(1978-),男,河南安阳人,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市属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TJSH20161002801)
G449.5
A
1000-2359(2017)04-0152-05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