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
2017-07-21曹加明
曹加明
西南联大时期,刘文典先生月下讲授《月赋》,闻一多先生用一个学期讲一首《离骚》,一直以来被教育界传为佳话,那一批师生在物质条件极为困苦的情况下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善于“磨课”。因为教师善于“磨课”,所以,教师才成为梅贻琦先生所倚重的“大师”,西南联大这样的大学也才能成就“大学之大”。虽说,此乃高等教育的成功典型,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学教育却不无借鉴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西南联大的那些大师的“磨课”绝非今天一些课堂上彩排了几遍甚至十几遍的“磨法”——“技”的磨砺。所磨出来的也不是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研组、一个县区教研室、甚至一个省市教研部门磨课智慧的“表演课”,而是重在向内磨砺教者教育理念、胸襟、学科素养、教学风格的“内功”——“道”的磨砺!
“磨课”——主要"212夫在课外”!且看,无论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钱梦龙先生的课,还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曹勇军、黄厚江、肖培东、熊芳芳老师的课,无不显示出高远的教育理念、开阔的教育胸襟、深厚的学科素养、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说,他们成功的教学课例不是“借班磨课”磨出来的,而是向内练功练出来的。即“磨课”——主要“工夫在课外”!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尤其如此。
一、涵养教育理念
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磨砺的是教育理念。
1.教育旨在育人。
教育旨在育人,而不只是为社会培养整齐划一的就业者,不只是为家庭培养光宗耀祖的接班者,而是培养独立自主、有个性、有担当的“人”!而且,其途径在于“育”,培育、呵护、引导。教师眼中有学生,他的课中才会有“学生”。所以教师磨课,首先要磨砺出鲜明的旨在育人的教育理念。无此,教育在本质上与工厂车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2.师生共同发展。
教育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历程。明白此理,语文教师就会求真避伪,会本能地排斥那种彩排了无数遍的假公开课,因为教师明白自己不能如此自我安慰,忽悠自己;学生也不能作为公开课“彩排”中的“试验品”。即使“公开课”“成功”了,师生却已经陷入了“虚伪”的人格泥淖了。
3.立言立行立人。
语文教育是通过立言而立行、立人。没有对语言文字的琢磨品味,就没有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没有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就难有言说的期望和行动,立言将无从谈起。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磨砺立言、立行、立人的教育理念极有必要。
二、开拓教育胸襟
没有胸襟的教育难免局促狭隘,有志于真“磨课”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开拓自己的胸襟。没有教育胸襟,我们很容易大大咧咧、唯我独尊、高高在上,视学生为需要教师灌输填装的容器而不是引导其自燃的火把。没有胸襟的语文课堂,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平等尊重和信任期待,极容易滑行在文本和学生内心的浅表层,难以潜入文本的内涵意蕴层,也难以唤醒和引领学生窥得语言形式之妙、悟得独特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1.平等尊重。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容易将学生视为“未完成的人”而不是“正当蓬勃的人本身”。于是,俯视容易发生,尊重难以践行,而没有了师生平等的意识,语文教育极其容易沦为高高在上的倾倒和灌输;没有了对学生的尊重,语文教育容易异化为知识的施舍和教条的恩赐。那么,真正平等尊重的交流碰撞将无从发生,作为现代公民基本要素的平等尊重意识在教师身上将何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的将不是受尊重之感,而是被施舍感和潛在的受压迫感。因此,教师“磨课”,需要磨出“平等尊重”的意识。
2.信任期待。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认可信任的愿望,信任将使个体获得存在感和意义感;适度的期待,能够促发学生去探索和寻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语文课堂有了语言的、眼神的、手势的等等方式传达的信任期待,学生的思维才更容易得到拓展,口语表达、文字表达的愿望才会更加强烈。因为感知了信任、得到了期许的生命,其灵魂会更加舒展。
3.激励唤醒。
教育的途径本质上不应是“工业化”的加工铸造,甚至也不是园林师的修剪,而应该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被激励唤醒的学生将会释放他难以想象的生命潜能,去充实、完善其成长。
三、积淀教育素养
仅仅涵养了教育理念、开拓了教育胸襟还不足以磨出好课,语文教师要想“磨课”成功,不可缺少教育素养。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素养,难以保障语文课之“真”;没有美学素养。难以展现语文课之“美”;没有语言文学的学科素养,难以实现语文课之“善”!
1.教育学、心理学素养。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细心观察孩子的举止,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才情所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培养语感、促进语用;按照心理学的规律,提醒学生及时回顾、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如此才能保障语文课不失真,不至于有意无意地以自我陶醉的假课、伪课、拔高课、跃进课害己误生。
2.美学素养。
语文教育是一场发现之旅、寻美之旅。因此,语文教师不能闭目塞听,对自然之美、社会之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应该积极关注并在语言文字的品味、社会万象的关注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
3.语言文学素养。
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相当的语言文学素养。坚持阅读,多思考,咀嚼推敲文字,琢磨品味文本的内容之丰和形式之妙;并且关注社会人生,勤于写作;在阅读、揣摩和写作、思考中积淀语言文学素养。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语文教师的“磨课”,主要不在于反反复复地拿不同班级的学生当“试验品”,进行累人累己的无数次的“试教”;而应该磨“道”——磨砺教者教育理念、胸襟、学科素养、教学风格的“内功”。
因此,“磨课”——主要“工夫在课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