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知识迁移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2017-07-21梁瑜

文教资料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策略

梁瑜

(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 凡有学习就有学习迁移发生。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财富,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本文主要探讨了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知识迁移能力 中学地理 策略

古人常说“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实质上是指知识迁移。学习迁移实质是指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对新知识、技能、方法等的影响[1]。这种影响有促进与抑制两种,也就是说,“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负迁移则会抑制学习效果。地理“学困”发生实质就是正迁移受阻。学习迁移能力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或解决生活中相应情境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越强,越能避免对知识机械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越利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是中学生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一些学校仍实行“满堂灌”,重视书本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就违背了新课标的“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大多将地理看作副科,采用死记的学习方法,对知识机械记忆的情况较多,不能形成地理知识体系,不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一、迁移的实质

1.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重要基础。认知结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由学生自主建构而成。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是影响知识迁移的最重要因素。奥苏伯尔深入研究了认知结构,认为原有知识结构中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是影响知识成功提取应用的重要因素[2]。如果学习者没有必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知识基础,就无法完成新的地理知识的学习。

2.新旧知识联系的建立是知识迁移的充要条件。每一次成功学习都是获得新知,充实旧知,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只要存在有意义学习,就有迁移发生。只有学习者将脑中的旧知识和当前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迁移、有意义学习。因此,新旧知识联系的建立是知识迁移的充要条件。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具体而有限的,两种情境间的迁移是由于这两种情境存在共同要素。地理事物或地理事象遵循相同的地理分布规律,同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有共同的地理成因和演化原理,许多同类知识隐含共同的思维方法,这些存在共同要素的地理知识的学习都能产生迁移影响,只要抓住这些共同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就可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触类旁通,完成诸如地理成因及演化过程等知识的学习。

3.迁移训练是促进正迁移的必要条件。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实现取决于学生灵活调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这就要求学生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训练。正如形式训练说代表沃尔夫所说,记忆、推理等构成个人心理的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和改造得到加强,训练项目(学习任务)越困难,个人能力就越强。

二、促进知识迁移能力提高的策略

1.进行学情分析。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地理基础、原有认知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地理基础水平、已有的地理知识结构,判断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内容,了解哪些内容可以用来联系理解,为迁移能力培养奠基。例如,小学自然科学课中有一部分知识和初一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可以用于连接所教内容,便于知识迁移。小学科学中涉及了地球的自转、公转、昼夜交替、极昼极夜等知识,在进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可以通过联系这些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讲解《中国的人口》时,可结合七年级学习的《世界人口》和《亚洲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建构认知结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选择教学主线,设计教学程序。将有关联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讲清楚每个知识点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另一方面要及时概括归纳,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4]。在中学教学中,教师讲完每一节、每一章甚至是整本书时都要及时总结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记忆,学生能够迅速、有效地学习新的相关知识,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讲解完七年级下册的第六、七、八章,可以通过表格,系统梳理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中东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同时对比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学生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学习其他地区的相关知识就容易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直接展示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经过自身的建构才是真正的有意义学习。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建构知识的方式,教师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认知差异,辅助他们建立知识网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强化基础知识。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告诉后人先前的一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后续的迁移非常必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了基本原理,明确了基本规律,透彻理解了基础知识,才能深入学习,将脑中的知识灵活提取,真正实现知识迁移拓展。地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特征、原理、规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顺口溜记忆、联想记忆、列表记忆、图像记忆等,从而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可将地球的表面积联想记忆为:从卫星图上看,地球像是披了一件有污点(5.1亿平方公里)的衣服。另外,地图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地理百科全书,它可以与地理知识很好地结合。巧妙运用地图进行学习,可以高效掌握地理知识。在讲解《大洲和大洋》时,大陆、半岛、岛屿等概念不易理解,可让学生利用教材附图,找出图中的相应内容,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属性,加以区分,从而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知识融入地图,通过填图、绘图练习和竞赛让学生建立地图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这种方式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4.加强迁移训练。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而,掌握知识不等同于养成能力,一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仍不能准确地提取,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为此,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应结合具体的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首先应进行变式训练。通过有目的变换知识呈现的情境,指导学生根据新的情境在头脑中搜索已经学习的知识,将所学与所用的情境联系起来,完成知识迁移。其次应增强类化训练,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在复习课中尽量通过多种问题情境呈现相关知识点,促进学生辐射思维的形成。

如讲解黄河凌汛时,在黄河干流图中选取某一河段介绍什么是凌汛,再让学生思考黄河还有哪一段容易发生凌汛现象,总结判断河流是否发生凌汛应分析的内容。通过判断中国的哪些河流会发生凌汛强化学生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判断全球的河流是否可能凌汛,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透彻理解该知识点。在复习我国气候的相关知识时,可先通过分析我国不同纬度的某些地区的降水情况的差异,明确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接着呈现为什么清明节下雨的情境,让学生回顾降水的形成原因,明确清明这一天的时间,并且回顾我国的气候特点,结合之前学习的地球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分析得出清明节前后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太平洋的暖空气就带着水汽北上,从而为全国极大地区带去降水。

综上所述,要提高初中生的迁移能力,教师须从自身做起,在增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所学内容,最大限度地促进迁移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曹桂梅.中学化学教学中学习策略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2]秦玥.现代迁移理论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王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沈穗芬.地理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4):26.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