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思辨教学
2017-07-21房艳艳
房艳艳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思辨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思辨教学,对于我们适应知识经济、终身学习、信息社会等时代新需要,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中政治特級教师的教学片段为基础,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理性思维的思辨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深度教学 思辨教学 反证 理性精神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重智轻德、分数至上、优先考虑升学率等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视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首要问题。本文在“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片段为例展开分析,通过对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践范式“思辨教学”的研究,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思辨教学策略。
一、深度教学内涵
“深度教学”源于深度学习理论,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深度学习立足于学习者的发展需要,涉及学习者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对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深度教学指能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是相对于仅侧重于机械背诵的填鸭式教学而言的。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1]。
二、思辨教学理论
(一)思辨教学内涵。
思辨,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独立思考,在自主判断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表述观点,能够引导学生勇于打破常规、追求真理,培养理性思维。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有思辨才有深度。古人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思辨教学,即教育实施者以探究性活动为主题,通过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的方式,运用思考、辨析等手段,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一种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批判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思辨教学适用范围。
政治课教学尤其是哲学教学之魅力就在于思辨[2]。就今天的政治学科而言,思辨也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理性精神的重要手段。但思辨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搜集知识、整合知识、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这一教学模式相对较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三)研究思辨教学的理论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辨、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能够发挥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批判、质疑探究性问题中的矛盾冲突,教师加以引导,使得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发挥,从而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思辨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一例贯之,以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建构。
教师以一个主题、多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根据教师设置好的问题,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探讨研究。这是一种以问题为运作机制,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通过生生、师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主要观点,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社交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运作模式[3]。
教学片段1: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探究。
材料一:西红柿曾经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一位画家在冒险时品尝“狼桃”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材料二:西红柿采摘后,时间一长,就会腐烂变质,促使人们开始研究西红柿等食品的防腐储存。铁罐式瓶子的发明,促进了密封杀菌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防腐技术的研究还在继续。
材料三:欧洲一些国家曾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法国媒体称与生食西红柿、黄瓜有关。但很多专家认为需要进一步验证。
材料四:对西红柿的研究让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每100克西红柿含糖2.2克、维生素B10.03毫克、胡萝卜素0.31毫克、钙8毫克、磷37毫克、钛0.3毫克,还有苹果酸、柠檬酸等。现代生物学和生理学表明,人体获得一定量的维生素C,是提高机体抗癌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西红柿的新发现对我们的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本课时的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其次从学生最熟悉的蔬菜“西红柿”入手,通过四段材料,将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三个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以一例贯之,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本探究活动要求小组讨论完成,目的在于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直至达成共识。该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在切磋中得到启发,加之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得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更加丰富、思维更加缜密的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政治课教学要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思考,使他们自己做出结论,自觉地形成观点。只有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的熏陶,从而收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的效果。
教学片段2: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讲解。
师: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指的是根据什么来判明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哲学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上帝的命令、神的启示”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人认为,“圣人、伟人的话”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人主张,“多数人的意见”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人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也就是“是否对人们有用”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上这些能否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回答。
生:(略)
师:以上列举了四种,其实还可以列举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是说,应该以“公”、“婆”说的话为标准喽!这实际上是以“我的意见”为标准,每个人均以“我的意见”为标准,就等于没标准!种种标准,说法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想一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他们都是从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找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主观标准[5]。
“于无疑处生疑”,即能够引导学生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客观观点中,从过去已经有的、现成的结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在你问我答的形式中获得真知。上面片段,教师运用比较和鉴别的方法,把古往今来人们对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各种设想,比如将“圣人、伟人的话”、“多数人的意见”、“是否对人们有用”等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导学生思考以上这些能否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及原因。学生通过思考、辨析得出以上观点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然后,教师提出了现实生活当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俗语和历史上“强权就是真理”等反面的真理标准,从正反两个方面的主观性评判标准,启示学生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思考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逆向思维,反向验证。
“逆向思维”是一种使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结论逆向思考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反向验证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反其道而思之”的思辨意识。“反向验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探索,由结论推导出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片段3:对“为什么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的讲解。
师:要弄清楚“为什么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首先要了解真理的本性是什么?
生: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师:根据真理的本性,作为真理的标准,要判定的是什么?
生:【看书】要判定的是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相符合。
师:怎样判定?怎样检验?
生:【看书】所谓检验真理,就是要把某一认识和客观事物相对照、比较,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正确的程度怎样。
师:这就要求作为真理标准的东西必须具有什么特性呢?
生:【看书】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性。
师:究竟什么东西具备这个特性呢?在人的意识范围内有没有具备这个特性的东西?
生:【齐】没有。
师:对,单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兜圈子,不同客观事物打交道,就无法判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客观事物本身是否具备这种特性?
生:【齐】也不具备。
师:对。客观事物本身对于认识是否与自己一致也不能直接做出回答。例如,西瓜是甜的,还是酸的?他本身能否直接做出回答?
生:【齐】不能。
师:所以,它们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究竟什么东西具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特性呢?只有社会实践[5]。
哲学是富有智慧的学问,具有晦涩难懂的特性。从学情方面讲,哲学知识相对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理解。上面教学片段中,王老师借“要想知道西瓜是甜的还是酸的,需要尝一尝”的实例,指出“单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兜圈子,不同客观事物打交道,就无法判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验证“只有社会实践,具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特性”的结论,以此反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貢和法.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6(9).
[2]朱开群.“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29-30.
[3]谢树平.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及案例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17.
[4]邢方方.生本·设计·反思——观摩《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有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33-34.
[5]吴铎.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政治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