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化出版对编辑人员的新要求
2017-07-21孟金霞
孟金霞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对新闻出版编辑人员提出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数字出版;编辑人员;挑战
2016年8月,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腾讯云发布了中国首个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中国媒体融合云。云计算和云平台实现了信息存储方式和信息下载、分享方式的创新。媒体融合云是生产模式协同化发展的方式,云平台是减弱甚至是消除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壁垒的有效手段,致力于通过技术、内容、运营等信息的分享与合作推动媒体业整体发展。媒体融合、数字化出版一直面临着人才流动的问题。具体而言,传统媒体人才流动带来了市场化媒体领域的创新创业,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人才优劣,更像一把悬于数字出版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数字化出版大环境下传统出版机构的生存现状
近几年,传统出版机构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出现全方位下滑,面临的挑战更趋严峻。《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报纸出版总印数、总印张分别降低7.3%和19.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降低10.3%和53.2%。43家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6.9%与45.1%,其中31家报业集团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4年增加14家。图书、期刊出版也面临同样的危机,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下滑或负增长。
面对严峻挑战,大多数出版机构转变发展思路,开拓新的渠道,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有些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时代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出版机构从上层领导到编辑人员都远远未能适应这个大趋势,还停留在传统思维和工作方式上。
二、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思想上重视不足,对数字出版缺乏动力和热情。有些出版机构由于出版内容所限,比如专业性出版社,宗教、文物、古籍类,内容专业性强,读者有限且固定,以及多年来的出版观念老化,虽然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但对付出巨大投资进行转型到底有什么效果,能带来什么好处,心里是打鼓的。所以依然把工作重点放在传统出版内容加工及技术上,没有把数字出版真正落到实处,对编辑的新技术培养也没有足够重视。
但为了拿到项目资助或是完成指标,虽然对于未来发展很迷茫,大部分传统出版机构也会购买一套数字化软件应付着,成立一个数字部承担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工作,同时也承担其他类似编辑部或办公室工作,而且很快其他工作就将数字化出版功能淹没了,数字化工作被边缘化。有的出版社做得好一点,将现有的编、印、发出版环节数字化,在纸质出版生产流程外披上一层“数字化”外衣,实际并没有将新技术结合起来改变现有工作模式,从选题策划、渠道分析、营销推广去做整体分析,从出版流程、发行推广、人才储备培养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运作。所以骨子里仍然是传统运作,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是两层皮,远没有实现真正的数字出版。
(二)编辑理念老化,数字化技术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时代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技能的采编人员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数据分析师、用户界面(UI)设计师、舆情分析师、新媒体编辑等新岗位和工种的背后是对人才的高要求。而同时兼具新媒体素养和高技能的人才成为市场缺口,单方面具备技术或新闻业务生产能力的从业者均不能满足新时代媒体的发展需要。
现实情况是有些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还存在编辑理念老化、数字化技术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传统出版编辑不懂技术,数字出版编辑又不太懂‘文化审美,当前,我们急需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郝庆军的一席话,道出了当前诸多出版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对数字出版人才的渴求。
传统出版机构的生存之道一直以来是本着内容为王。重视内容加工和质量提升,对选题组稿、审校把关、复制传播和出版监管的流程环节和质量控制等流程熟悉。但由于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及教育体制认知,大部分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是文科生,对于理工技术类的知识领域——新媒体新技术运用能力一无所知,属于门外汉。在新媒体数字化出版时代,他们犹如一叶偏舟,迷失在浩瀚的大海中,茫然无措。多功能的复合型“记者编辑”是数字出版业最重要的环节。复合型人才缺失将会是出版界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新兴市场的认识和反馈速度迟缓,造成出版机构处于滞后状态。
(三)数字编辑人员培养途径有限。目前,在编辑人才建设中,业务培训只有两条途径:作为源头的大学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以及出版单位在职岗位人员短期培训。在职岗位短期培训,为期短,最长半个月,所以只能是对基本知识的大概介绍。作为人才源头培养的高校,其传统新闻教育在提供业界急需人才方面越来越表现乏力。在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上,新闻学专业不仅被列入了“2016年十大就业最差专业”,而且被评价为“国内有名的非实用性专业”,专业内容莫名其妙,本科就业非常差,大多学生只能去挤公务员的独木桥。重理论轻实践、重内容轻技术,培养的数字编辑由于与实践脱节,实用性不强。真正走入出版机构,还不能承担起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更不用说引领新技术,开拓新渠道。
三、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必须要有前瞻意识。2012年3月,有近250年历史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突然宣布停止发行纸质版,着力打造在线版、电子版。一时间,此事对全世界的出版界产生巨大冲擊。目前,在线版已超过15万个条目,除包括纸质版的内容外,还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印本中没有的文章,可检索词条98000个,以及照片、地图、动画影像等。而且在不断时时更新,同时为客户开展定制服务。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类似的新事物会不断涌现,惊雷会不断炸响,出版机构要赶得上潮流,作为在一线工作的编辑人员要主动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必须要有前瞻意识,要关注、了解新闻传播业和新媒体技术最新前沿动态,才能及时更新知识系统。虽然有些过于专业的技术,编辑人员无法掌握,可以由专门技术人员去学习操作,但整个行业发展趋势和引导还是需要编辑人员去规划、引领、整体统筹。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发展力。数字出版要取得收益,一线编辑人员才是出版业的核心推动力。编辑人员拥有成熟的内容视野定位及选题经验,媒介技术再发达也是工具,在当今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潮流中,线性技术背后的深层内容选择和把控,还是需要编辑人员来负责,编辑人员在里面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到什么时候,“内容为王”的生存法则是不会变的,新媒体技术只是手段,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
(二)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多渠道主动学习新技术。从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上获悉,2016年有近10亿微信注册用户、超800万微信公众账号、8.5万个移动客户端,全国手机上网比率高达92.5%、电商平台移动端交易量超过70%。数字出版运营平台不断迭代更新,B2C、B2B等业务层出不穷。虚拟的、实体的、团购的、P2P、B2B、微商的、私人定制的等;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有声的、动漫的、微电影的、触摸的、穿戴的等,不一而足。“十二五”时期,我国的数字出版总营收由初期的1377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34%。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市场浪潮,故步自封,掩耳盗铃,是没有用的。编辑人员需要迎头而上,不断创新,勇于开拓,采用多渠道主动学习新技术,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三)高校和培训机构要打造应用复合型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上,管理部门、媒体机构以及高校均在积极寻找办法。为了应对“媒体融合云”和“智慧媒体”发展,适配融合发展人才要求,浙江传媒学院2016年开发建设了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媒体实践教学的云化、虚拟化、智慧化,初步形成“平台+内容+渠道+终端+应用+教育”的高效媒体融合教育生态系统。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整合起来,优化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课程设置,探索应用复合型传媒人才实践教学,力求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提升课程实用性,培养一代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作为编辑主要培训机构的中国编辑学研究中心应建立起连接各种学术资源和各方研究力量的聚合平台,推动编辑学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力争实现让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从“专才”走向“通才”,让编辑学的课程,更紧密地联系实践。
参考文献:
[1]白贵,刘念念.应用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内涵及培养体系建设[J].采写编,2017年第1期.
[2]数字出版:在迷雾中前行[J].出版商务周报,2017年2月15日.
[3]張雪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亟待升级[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3月20日.
[4]张力,刘建鑫.媒体融合已步入深层发展期[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2月21日.
(作者系宗教文化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