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认同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行动的探究
2017-07-20杨海华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要义是农民的职业认同。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农民的自我职业认同和社会对农民的职业认同。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农民职业与身份的分化与变迁过程的梳理,了解我国社会农民职业认同的变化过程。同时,以太仓为例,从科学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和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等四方面阐释太仓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现实行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太仓
作者简介:杨海华(1981-),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6YJA880028),主持人:马建富;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不难看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攻坚克难的重点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要义。
劳动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素,新型职业农民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便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措施,可谓力度之大,措施颇多。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依然严重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量与质依然无法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问题不仅仅在于“培”而在于“育”,最关键的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内涵
在学者的研究中,农民首先是一种职业: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职业就代表着身份。因此,一方面农民是一种职业。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农民是一种身份,尤其是在户籍身份的限定下。农民就是具有农业户口的人。
新型职业农民简而言之就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把务农作为其终身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尽管新型职业农民较传统农民有了较多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甚至也有可观的收人,但新型职业农民从职业意义上讲首先还是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农民身份与职业的认同度较低。如果不解决农民的职业认同问题,即使运用先进的培训方法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可能只是政府的自娱自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提升农民的职业认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要义。
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持续性的收入而从事的连续性的专门类别的社会业务活动。与职业概念相对应的是身份或劳动角色,那么从另一个视角可以理解为职业就是劳动者稳定的从事某项有报酬的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或身份。例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从事建筑工作的工人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可知,职业就是身份的象征,身份在个体人生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职业认同隐含着对“职业身份”的自我肯定。
职业认同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个体与工作及社会环境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对于自身工作的感知、理解和情感态度的一种认同与肯定。简言之,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实际上职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自己心目中的一种确认。然后全身心投人其中并且能从中获取幸福感的心理状态。这种确认主要包括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社会认同的自我确认。因此,职业认同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职业的自我认同,即个体对该职业的现况、特征、社会期待、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及过往经验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对这一职业完整持久的理性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的自我认同主要包括农业从业人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情境、特征、工作状态、过往经验及未来发展的一种自我认知。二是职业的社会认同,也就是社会对这一职业理念、价值及发展取向的认可与肯定。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观、运作方式符合主流价值观,并且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农民自身、家庭及社会公众、政府等多方面的认同。同时,职业认同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改变,通过相关的人、事、经验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发生改变。因此,要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需要通过今后一段时间持续的实践努力,更需要依靠政府、社会等多方合作来改变农民自己与社会对农民的固有认知,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二、我国农民的身份及职业变迁
农民职业变迁是指农民从单一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逐渐分化转变为其他多元职业的过程。同时,职业是身份的象征,农民的身份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提升个体及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首先要梳理一下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及社会对农民身份及职业认知的变迁,并从中汲取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有益成分。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及社会的职业认同和行动做法提供借鉴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7年):农民职业认同较高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亿万农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逆转性的改变。农民真正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人罔。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农民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击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此时农民的物质资料虽然匮乏,但是精神状态非常激昂与亢奋。与此同时,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行,标志着农村户籍成了农民身份的主要特征,农民不再是职业而是一种身份象征,并且身份特征更加明显。既控制了人口的流动,也限制了人们从业的选择自由,并以固定格式化的形式延续至今,影响了几代农民的职业发展。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成了土地与农业生产的主人,农民的物质稍有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民职业与身份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此时期的农民政治觉悟较高,国家、社会及农民自身对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度非常高。
(二)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1年):出现农民工群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方式不仅使农民有了绝对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与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民的唯一职业选择,农业生产甚至成为农民的副业。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民职业开始分化,从传统农民的单一职业向多种职业的转变,进城务工的农民就有了新的称谓——农民工,即擁有农村户籍的城市工人。因此,改革开放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得到了彻底解放,农民职业出现了分化,产生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从身份及户籍角度来看是农民,从职业角度来看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此时,社会和农民自身对于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认同度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低,甚至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由于存在严重的城乡劳动力二元分割,农民身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职业发展。
(三)十六大以来(2002年至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来考虑。特别是2004年至2017年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三农”问题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中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吸收进来,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农民自然转变成了职业农民。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和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反之城市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地方出现了返乡就业与创业的农民工。因此,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不断推进、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强力加推,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户籍农民甚至是非户籍农民愿意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和创业,农民自身及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在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的户籍、身份与职业基本统一,农民职业也很少发生变化,对农业的职业认同相对较高。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户籍与职业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农民工群体,但多数农民的流动只是工作地域和职业的改变。农民身份改变难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身份与职业的进一步分化。阻碍了农民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农民逐渐转换为一种固有身份的象征,在此期间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度最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视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逐渐提高。
三、增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现实行动与“太仓做法”的实践与经验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的现代化是首要因素,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环节。当前由传统农民或非农从业人员转换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法与手段已不是主要问题,核心问题是自我与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单单是教育培训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问题。
太仓是一座江南小城。素有“德企之乡”和“天下粮仓”之美誉。截至2015年,常住人口70.95万人,城镇化率66.28%,高出全国城镇化率近25%。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当前还未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是“谁来种地”的问题,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由于太仓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太仓农村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城市,绝大部分户籍农民已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相关的职业。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也就是小部分中老年人,基本都属于传统农民,而且这部分农民也趋于老龄化。其次,是“怎么种地”的问题,传统农民技术低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业劳动者非常稀缺,农民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太仓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针对农村劳动力下不去、留不住、后继乏人的问题,将农民职业化并留在农村是太仓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作为苏南地区全国百强前十的太仓,经济发达,人民富裕,所以解决太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和农民自身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问题。值得赞可的是。太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职业认同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可行的“太仓做法”。因此,在当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梳理探究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现实行动与“太仓做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增强自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增强农民职业认同。促进农民组织认同和归属感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提升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认同,改变社会对农民的身份歧视。由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业的生产者、技术员。同时也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例如,2016年11月,太仓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太仓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太政办[2016]133号),《办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学历都作了相应的准入界定,比如对具有大专(含高职)及以上学历,男60周岁以下、女55周岁以下的太仓户籍居民,以农业为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才可自愿申请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通过认定的职业农民颁发统一证书式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享受相应的教育资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险、评先评优、进修培育等激励政策,比如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费职业教育、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对参加涉农类继续教育的给予一次性学费补贴:为大学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支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额或半额的社会保险补贴等等:所有这些激励和保障措施都极大地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但是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需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审核认定。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年度进行复核。对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取消认定资格:对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实行统计管理,以确保有一支稳定务实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因此,太仓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业身份、设置准入门槛、分类农民职业、提供激励保障和实行考核淘汰等措施,尤其是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和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大大增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职业认同和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二)多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政府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主要力量,首先政府要科学定位农民职业化问题。明确表达政府自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把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纳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总体规划。政府要与农业管理部门、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农业类中高等职业院校和职业技术资格认定机构形成合力面向全体农民。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资格认定和技能等级鉴定。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和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水平。从而提升农民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例如,2012年和2013年太仓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太委办[2012]61号)、《太仓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年)》(太政办[2013]27号),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遴选200名高中毕业生定向委托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300名村级农业技术员进行短期脱产培训、6000名中青年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等三种形式,加快培养“生产操作型、技能服务型、产品经营型、主体创业型”四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太仓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根据培育对象的不同。太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定向委培模式。太仓首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定向委培模式主要是与农业类高职院校进行合作,进行专业性大专学历教育,培育一批农村后备干部及合作农场负责人作为职业农民的带头人。定向委培模式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四位一体的“政校企生”联动培育模式,主要采用“一个院校+若干农业基地”的教学实践模式,教学过程以农业职业技术院校为依托,选取各类合作农场为实训基地。全部采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太仓已累计招录委培生207人与太倉市签订了《农业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及就业协议书》,进入农业类高职院校进行全日制三年学历教育。委培生的学费全由政府承担,毕业后统一调配至村或合作农场就业,并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其工资待遇参照所在村(社区)副职干部。首批98名委培生都已毕业并顺利就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员,已奔赴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创造自己的人生。第二类是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太仓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可概括为“专家引领+典型示范”培训模式。在具体的培训模式方面,主要包括“田间课堂”、“土专家上讲坛”、“送教下乡”、“师带徒”等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灵活性和实用性为主,分类设计培训内容,落实确定农业生产实训基地;在培训方式方面,主要通过集中授课、跟踪指导、典型示范、观摩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使农民更加扎实的掌握培训内容。同时,太仓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既邀请省内外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又组织职业农民到省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考察观摩。截止目前,太仓已对5236名职业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通过一系列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举措的落实与推进,职业农民的培训效益逐渐凸显,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职业农民的农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从而全面提升了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可与职业自信。第三类是农技员轮训模式。基层农技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终端,是直接面对农民、有效服务农民和促进科技兴农的一支重要队伍。太仓按照培养“全科医生”的做法来培养基层“全科农技员”,培训内容包括农机装备与农机化发展、农业种养技术、设施园艺、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基层农技员的综合素质和农技知识,更好地指导和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太仓全市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轮训,极大地拓宽了基层农技人员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农技员的专业素养,打造了一支稳定多元和科学专业的基层农技员队伍,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总之,通过近几年职业农民培训的探索实践,太仓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委培、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和基层农技员培训等固有模式,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试人数累计达到1.37万人,持证比例达到44.8%,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大大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和吸引力。
(三)全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保障认同
政府要积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福利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能完全享受工业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让农民的收入、医疗、养老、住房等都有保障,基本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收入及住房有保障。例如,太仓积极完善劳动用工标准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完善农业企业、合作农场等市场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收入与其认证等级挂钩制度:完善参照工业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标准,建立由个人缴费、单位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对于村或合作农场签订用工合同的委培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解除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太仓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太仓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要签订合同,收入与职业等级挂钩。跟企业职工一样拥有自己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在待遇上有保证,在社会福利等方面也享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大大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社会保障认同和农民职业吸引力,让农民更加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业创业。
(四)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将会对农民职业与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社会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宣传,利用新兴与传统媒体传播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开展各式各样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多宣扬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价值和出彩人生。例如。太仓政府和媒体充分地利用微时代新型媒体加强农民职业的宣传工作,表彰优秀典型和创业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广大民众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引导和激励更多广大有志之士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摒弃“农民没保障、种地没出息”的传统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农业致富的氛围。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田园职业,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以来,全国都进行了模式各异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关键首要解决的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及身份认同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的身份与职业认同问题,才能有更多的知识青壮年、城归及有识之士,投入到广大农村的创业舞台中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作出贡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太仓“做法”与太仓发达的经济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但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定、多元培育、全面保障与积极宣传等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开展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一点启发与借鉴。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