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旦访学·难民篇

2017-07-20陈其晓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比德橄榄难民营

陈其晓

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巴勒斯坦战争),约旦开始接受巴勒斯坦难民,当时陆续建立了四个难民营区。时至今日,巴勒斯坦人民早已融入了当地社会,在约旦,碰到巴勒斯坦人与约旦人是同等概率,他们相互通婚,两国人民亲如一家。有的难民家庭早已搬离帐篷,建立起了巴勒斯坦居民区。

1967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约旦政府建立了六个难民营,接受了大量的巴勒斯坦、埃及难民。近些年,随着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及叙利亚战争的爆发,这些国家的难民再次涌入约旦。除了这几个国家外,有近五千名其他国家的难民,其中大多数来自索马里和苏丹。大量难民的流入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及就业带来了挑战,但约旦官方表示会善待进入约旦的难民。通常难民有三种安置方法:政府安置,由政府及其他官方途径提供日常所需,管理严格,据说民间要提供物资必须得到相关部分的许可;难民到难民营区,自己寻找生存的方法,基本住的是简易帐篷,条件十分艰苦,据当过志愿者的留学生讲述,虽然生活不易,但慈善人士发放物资的时候,难民仍然有序排队领物资,很少发生哄抢,访学期间没有遇到去难民营做志愿者的合适机会;投靠约旦亲友,这种拥有更多的自由,在亲友的帮助下,或许可以找到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

访学期间,有三次对经历比较深刻:第一次是在从伊尔比德去马夫拉客的大巴车上,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光着脚丫,瘦骨嶙峋,大眼睛怯怯地看着大巴车上的乘客,手慢慢伸到每个乘客面前,有时会轻轻拽一下衣角,像这样的孩子在车站、商场周围都能见到。途中,看到了路边的难民区,都是一人多高的帐篷,帐篷的四面是不同的颜色,很显然是碎布拼接而成,勉强是个家吧。据志愿者同学讲,去年冬天他们去帐篷区,外面下雨,里面也下雨,人就坐在被雨水浸湿的垫子上,有的小朋友只穿一件线衣,光着脚丫,其实那已是穿羽绒服的时节,其实几年前他们也有温暖的家。

第二次是在一个周末的黄昏时分,约旦冬天五点夜幕就已降临,我独自一人在校园散步,看见三五个大人和七八个小孩在校园里面捡橄榄果儿和橄榄树叶,校园里面橄榄树随处可见,他们热情地问好,我礼节性地点头回答,然后仍然沿着路朝前走。两圈之后,其中一位女人向我走来,约三十多岁,灯光并没有赋予她脸光泽,穿着与其年龄和天气不符绿色运动衣,衣服上面都是油点污渍,她未说话前,我有点怕,因为校园里面平常没见过这样行头的人。走近了,她主动问好,然后问我是不是一个人散步,她可以陪我散步。后来在聊天中才知道,这是一家叙利亚难民,他们趁着周末,来校园清理橄榄叶,为了获取报酬,同时,也捡一些橄榄果、橄榄叶回去腌制食用。当她知道我是在学阿拉伯语,她开心地说,我的国家以前是一个适合学习阿语的地方,很多人都会讲标准语,但是现在有战争,很危险,不过我可以帮你,我们就住在学校附近,你有空可以来找我聊天,你多交流语言会越来越好,我们的语言很美。从她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让我挺惊讶,此刻,还能想到陪我散步,练习语言,难道不应该是我为你做点什么吗?

第三次,我听说一位留学生家附近住了一家叙利亚难民,主动要求他约见面。后来在留学生家见到了他们一家人,进门的时候见叙利亚男子坐在沙发上很安静,他说最近挺累,因为他找到了一份在甜点店做甜点的工作,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工资每天十第(大约人民币一百),后来他妻子来了,抱个两个月的小孩,她妆容精致,肤色白净,他俩夫妻之间对话幽默,看得出恩爱有加。他们以前住在????村,这个村子在约旦与叙利亚边境很近的地方,他们带着两个孩子,趁着夜色步行四个多小时逃到伊尔比德。我问他为什么要在夜间行走,他说边境有政府的军队,發现出境者会开枪射杀,因为政府想要控制叙利亚人民,从他的语气中听不出太多的愤怒。他的妻子是伊尔比德人,所以他们逃到这里,他一个哥哥在美国的难民营,另一个在加拿大,其他的已不确定去向。他有三个孩子,老大先天性的聋哑,老三生出来,左边的胳膊就不能动,所以目前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拿到联合国发的难民证,然后他们一家要去美国给他们的孩子治病,只能希望他们早日如愿以偿。

猜你喜欢

比德橄榄难民营
待得微甘回齿颊
一粒青果,秋色中的新色新味
崔立小小说三题
甜蜜过程
难民营
过程
慈善
榨橄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