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间竞争,组内合作” 班级管理模式对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意义
2017-07-20程岚岚
程岚岚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真正的教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不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因材施教,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课堂中能积极主动乐观的参与,并感受其乐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育。
【关键词】 竞争 合作 农村中学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5-132-02
0
学校学生的学习在目前的中国,班级是最基本的单位。这也就涉及到本课题《农村中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什么要以“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基础。将班级管理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正是为了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能在满意、高兴、快乐、愉快、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下爱上英语课堂,爱上英语学习。在合作与竞争的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生根发芽的可能性。
“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对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建立合作与竞争的学习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而学的法子又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学的各项法子开展的前提。良好的班级团体动力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舒展内心,逐步自我开放。通过班级管理形成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班风并培养有担当,有能力的领头人,是所有课堂高效进行的保障。在班主任适宜的导向,班干部的监督中,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管理学生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当家作主。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自我贡献意识做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班级管理方面成立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根据每周小组得分实行奖罚措施,试行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每周一的班會课,把机会留给学生,让班干部主持,小组表演。学生通过这一管理机制的实施,既能在合作中感受到和谐温馨,又能在竞争中体会到激情蓬勃。
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多围绕“主体性”而展开,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成为高级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知识经济和终身化学习社会对现阶段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学习主动性是指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自觉、持久地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及其功能,是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自觉自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隐态度和行为倾向。王云海、武丹丹和李峰研究指出,学习主动性是由学习内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学习目标以及激励人和推动人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对学习起着唤醒、定向、选择、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学习主动性的定义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强调其自觉性和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主动做出选择、控制或调节的行为倾向。
作为以农村学生为主的县城中学,因家长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精神氛围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孩子。在我校高二(2)班共54人的问卷调查中,其中有36人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老师和父母。足以说明学生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天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感觉乏味,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淡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学习缺少正确的动机时学习的主动性就大打折扣。动机并不直接决定个体的学业成就水平,但是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努力程度和任务坚持性等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中组内合作学习并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英语运用水平而生的导学案为学生为学生为什么学习创造了条件,组内合作则为学生提供探讨研究的平台。学生能为预习功课、完成小组作业、查阅资料等具体目标而全身心投入,并享受力所能及付出的乐趣。这些成就行为刺激着学生的主动性。
三、创建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
在海南的大多数县城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县城外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对英语学习乃至学习都没有非常重视,再者由于地方习俗和环境问题,不敢张口说英语。高二(2)问卷表收集的数据表明认为英语课堂总是很乏味的学生占75%,认为小组活动是最喜欢的英语课堂活动的学生占67%。该年龄段学生的优点是愿意积极展现自我,改变自我,希望获得同伴老师家人的支持和赞赏,同学之间又有相互竞争的意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则是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各项的活动,在活动中交流展现。在课上通过小组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自主思考,组内的合作交流的方式,组间的竞争形式,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成课堂的主体。
适量的小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获得知识的角度讲,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有学者认为,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考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源于主体的积极过程,如果离开主体去不断地积极活动,那就没有什么智力的动力可言。这就充分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挖掘学生最大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唤醒教育的主体自觉,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因为没有教育的主体自觉,学生只能是一群被人驱赶的绵羊。小组活动正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能普遍动脑、动手、动口广泛地进行交流信息,处于自觉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深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又一基本要求。如何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关键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恰巧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教学的沉闷局面,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来。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走进课堂,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把重视传授知识变成了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过程;把教师从真理的代言人、至高无上的权威、传道授业解惑者,改变成学生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自我展现过程的操作者。一个宽松、广阔的创新环境悄然形成,它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尊重,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创造。面对学生,我们应永远充满信任和期待,以爱的春风绽放每一朵春蕾,用信任的目光开启每一个心灵的宝库,使创新教育在英语课堂上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树立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现代教育主张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还要学会合作与分享。我校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在我校英语学习中同学互帮互助的,有69%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或很少享受来自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社会发展越来越傾向于强调集体意识,善于合作被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提了出来。一个人若想生存,就必须审时度势,学会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合作。因此,大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消除自我封闭的心理,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幸运的是,课堂游戏恰好帮助我们改变了老师的一言堂,开辟了师生间、学生间平等交流的好场所。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来启迪自己的思维。在游戏中,知识、能力、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升华。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自我、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为了促进孩子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关键要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要让孩子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即满意、高兴、快乐、愉快、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孩子才能学有信心、学有自尊。高中生的情绪变化十分明显,积极地情绪表现为积极地学习行为,消极的学习行为总是伴随着消极的情绪。研究发现,愉快、希望和骄傲都与学生的兴趣、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的产生存在正相关;另外,在积极地心境中,注意和回忆能几种在积极的自我效能信息上;而在消极的心境中,注意和回忆集中在消极的信息上,这会损伤个体的信心以及胜任感,进而损害学习。“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健康行为提供保障。第一,合作与竞争满足了孩子情绪愉悦的需求,即学习的动机问题;第二,实现孩子的成长需求,即学习能力问题;第三,尊重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即学习的个性化问题;第四,促进孩子提升自我调控能力的需求,即学习的行为问题。
作为城镇中学的英语教师在为学生英语成绩低而焦头烂额时,更应借助课堂这一平台考虑如何让学生身心愉悦的参与在课堂中,从而喜爱英语,自发地有动力地学习英语。
[ 参 考 文 献 ]
[1]李燕平,郭德俊.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TARGET[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5).
[2]连榕.儿童青少年的课堂学习行为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
[3]林少惠.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的编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6).
[4]孙士梅.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王云海,武丹丹,李峰.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