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理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6例
2017-07-20龙渊
龙渊
摘要:目的观察以调肝理脾法自拟之百郁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百郁香砂六君汤为主治疗,对照组予对照组用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76例中,治愈19例,好转52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3.4%;对照组70例中,治愈8例,好转45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76.1%。2组比较,治疗组I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百郁香砂六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调肝理脾法;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3-0030-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具有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以上而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FD患者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也逐年增加,长期持续和反复的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到胃肠道动力异常,胃酸分泌异常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疗效不尽人意。
中医无FD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痞满”“胃院痛”“腹痛”等范畴。总的病机为肝脾失和、脾胃运化失常。但中医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病症。笔者近年来采用调肝理脾法治疗本病7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于2013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门诊患者,共146例,均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按门诊时间段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6例,男36例,女40例,平均年龄(48±13)岁;对照组70例,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6±14)岁。2组病程均在6个月3 a,治疗组平均(22±1.6)个月,对照组平均(20±1.7)个月。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上腹部症状超过超过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定的FD诊断标准及罗马Ⅲ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上腹饱胀,餐后加重;(2)上腹疼痛;(3)早饱;(4)上腹烧灼感。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饱嗔、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也无上述疾病的病史;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B超、心电图、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的器质性病变;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无腹部手术史。
1.3治疗方 法治疗组用自拟百郁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处方:百合30 g,郁金、炒白术、炒白芍、太子参、茯苓各15 g,麦芽、枳壳、陈皮、京半夏、砂仁、甘草各10 g。加减:伴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炒枣仁;食欲下降者加炒谷芽、鸡金;腹胀明显加大腹皮、炒厚朴;恶心欲吐加藿香、生姜、竹茹;口苦加黄芩、茵陈,烧心明显加海螵蛸;嗳气呃逆加旋复花、代赭石;伴血瘀者加丹参、赤芍;Hp感染者加蒲公英、黄连。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早晚分服。对照组服用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海南海神同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47)1袋,3次/d,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5mg,3 次/d,饭前30 min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号:20130126),每天早、中各1片口服。两药均饭前30 min服用。2组患者均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烟酒、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1.4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饮食恢复正常,3个月内无复发;好转:主要症状消失或缓解,或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复发者;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缓解少。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检验。
2结果
总体疗效见表1。
2组患者于用药疗程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讨论
目前FD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提示与多种因素有关,多数FD患者存在胃肠功能运动障碍,同时与胃酸分泌增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腹腔感觉敏感性改变、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等相关。西医对FD的治疗亦无特异手段,主要是对症治疗,常选用促胃肠动力药、根除Hp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抗焦虑抑郁药物等,但疗效欠佳。
中医近来对FD的研究逐渐增多,病名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滿”、“嘈杂”等范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其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失调,肝木乘土;或中气不足,外邪内侵等,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而发病。如李杲在《脾胃论》中说:“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生满闭塞”;沈金鏊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运化,心下痞塞满”。说明了脾虚气滞是痞满的主要病理基础。虽然病位主要在脾胃,但无论其病因病机,都与肝有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调畅情志的作用。肝疏泄功能异常有太过与不及之分。疏泄功能太过者多以“怒”对肝主疏泄影响最大,即所谓“怒伤肝”。《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暴怒可使肝气上逆,甚至肝风内动,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发生,或是敢怒而不敢言,情志不得发泄,可致气郁、气滞,使肝失疏泄,常会出现肝郁克犯脾胃,使其功能失常,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治疗均应以疏肝为大法,即“木郁达之”;肝气升发不及,则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导致脾胃之气郁滞,运行不畅,出现郁郁寡欢,易悲伤恸哭等表现。
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精微,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一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若因素体脾虚,或劳倦内伤,或饮食不节,使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则可出现消瘦、乏力、纳差、便溏、便秘等症,治当以健脾为主;若因湿邪困脾,影响脾之运化功能,则会出现身重乏力、头重如裹、便溏、水肿等症,治当以醒脾为主。该病病程普遍较长,病久脾胃必伤,故笔者认为调肝解郁,理脾和胃为治疗总则,以百郁香砂六君汤为基本方加减治之。百合既能补中益气,又能润肺补虚,制约肝木太过。《本草》谓:“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陈修园日:“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得降诸气俱调。”郁金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枳壳行气散结,宽中除胀,二者有升清降浊,恢复机体气机升降及运动间的协调平衡;芍药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与甘草相合,和中缓急止痛,用以治疗拘挛急迫诸证;芍药与枳壳合用,枳壳收缩内脏平滑肌,芍药驰缓内脏平滑肌,一收一驰,起到调节作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和胃,使脾胃健而化有权,升降相合,补气药的基本化学成分为皂苷、糖类、挥发油、黄酮,其药理作用除调节心血管系统外,亦具备改善中枢神经、镇痛、抗应激、影响免疫、内分泌功能。陈皮、半夏行气化痰,消除痰饮等病理产物,研究认为陈皮对胃肠道运动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肠道平滑肌,或者是影响消化器官的分泌及拮抗Ach受体;麦芽消食开胃、久服无耗肝阴之弊,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调畅情志,行气止痛,运脾健胃之功。并注意心理疏导,通过对躯体症状和情志因素的同时调节发挥作用,而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近来对FD的研究表明,中西医对其病因、发病机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中医注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其处方灵活,副作用少,疗程短,易为患者所接受,具有较好疗效,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FD上潜在的优势。然而,中医药在改善胃动力,影响胃肠运动和胃肠激素方面涉及不多,故加强多科合作,结合药物化学、药理学等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更加合理选择,适当配伍以助药性发挥,调和药性之偏,达到增效之目的,必为中医药治疗及探索其发病机制拓宽研究领域。
(收稿日期: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