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探究
2017-07-20兰桂香陈婷钟铮
兰桂香,陈婷,钟铮
(赣州市立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护理医学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探究
兰桂香,陈婷,钟铮
(赣州市立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目的:探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急诊接受AMI抢救的80 例患者,按照是否在急诊全程实行优化护理进行分组:在急诊全程均实施优化护理的40 例患者为研究组,未在急诊接受全程优化护理的40 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心电图和静脉血采集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要远远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院内AMI再发率和介入手术再行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抢救中实行全程优化护理可以有效缩短各环节所耗费的时间,有效预防AMI的复发,减少介入手术的再次实施。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急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患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临床一般通过快速疏通梗死血管来挽救患者生命,恢复心肌正常功能,使其得到血流再灌注。对于AMI患者来说,治疗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时间窗”,甚至部分学者提出了“时间=生命”“时间=心肌”的等式。马丽华[1]指出,急诊前的一切处理所耗费的时间均对梗死血管开通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临床需要优化急诊流程,缩短急诊前各环节的时间,以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便是因此而诞生的一种特殊护理模式,即通过对心电图监护、静脉血采集等急诊前环节进行护理流程优化来缩短整个急诊流程的耗费时间,掌握抢救AMI患者最重要的“时间窗”,提供最大的生命保障[2]。本研究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急诊接受抢救的80 例AMI患者,分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实施与否给患者治疗结果带来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急诊接受AMI抢救的患者80 例,按照是否在急诊全程实行优化护理进行分组:在急诊全程均实施优化护理的40 例患者为研究组,未在急诊接受全程实施优化护理的40 例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48~78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10 h。对照组:男19 例,女21 例;年龄47~79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0 h。两组患者就发病至入院的平均时间、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神经系统及肺、肾、肝功能正常,未患有任何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与国际心脏病学会制订的AMI诊断标准相符;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相关协议;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有药物过敏史;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发作非第一次[3]。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仅作急诊常规护理,按照本院和科室内制订的救治条例以及医嘱给予基础护理,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生命指标,指导其正确卧床,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及时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
1.3.2 研究组
接诊流程:接诊时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状况,在救护车上安置简单的急救仪器,使前去接诊的救护人员可以在途中给予患者简单的急救;若有社区医生,则可以在电话交谈中给予指导,使患者可以得到适当的院前急救,为患者提供更大的生存机会[4]。患者入院后,立刻开放绿色通道,先救治后挂号,各分诊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前即做好各项准备,入院后立刻进入抢救室救治。若患者为疑似AMI,则应在入院后首先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在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并抽取血液标本,迅速进行检查。抢救流程:建立健全急诊责任制,在护理过程中由护理小组区分好各自的职责,最大程度上预防护理过失的发生[5]。在为患者作初次评估时,应对患者的各种表现给予鉴别诊断;由于患者罹患疾病为AMI,因此护理人员在监护各项体征时应加强对心电图的早期检查,并在治疗中进一步给予心电监护,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动态调整治疗护理计划[6]。转运交接:确诊后应立刻制订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接受介入手术的患者,应及时告知医师做好转运交接工作。转运交接时应填写好相关的表格和单据,使接受患者的医师可以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另外,抢救记录也需要在抢救结束后予以交接,介入治疗的全程均应详细记录,并在事后给予汇总,并交由相关部门或人员进行保管,以便日后进行分析对比。人员监管:为确保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护理,急诊科应建立护理班组,并对所有组内成员的工作资质进行认证和考核,定期进行技能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技能水平[7]。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急诊全程各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具体指标:分诊评估时间,包括收集资料(询问、观察、查体)、病情分级等环节;急诊抢救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血采集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再发率和介入手术再行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各环节耗费时间
研究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心电图和静脉血采集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要远远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环节耗费时间
2.2 急诊救治效果
研究组的院内AMI再发率和介入手术再行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急诊救治效果的组间对比 %
3 讨 论
作为急诊科中的常见病症,需要通过疏通梗死血管进行有效救治,而时间对于患者与医护人员都是极其宝贵的,每多耗费一分钟或一秒钟,患者的生命危险就多增加一分,若要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则要尽可能地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8]。对照组患者虽然接受了急诊常规护理,但常规护理缺乏系统性和靶向性,护理目标没有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护理流程不够规范化,所以抢救效果不甚理想。研究组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可以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予患者有效救治。由于在检查、评估、治疗等各个环节对护理流程进行了有效优化,大大缩短了患者在接诊、检查等环节耗费的时间,从根本上提高了抢救的工作效率[9-10]。研究组在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血采集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上远远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AMI再发率、介入手术再行率均为5%,远远低于对照组的27.5%和20.0%,这也从侧面说明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其全面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缩短消耗的时间,也能实现对AMI的有效治疗。接诊、分诊、急救、运转交接等急诊环节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会为AMI患者的抢救带来不利影响,而对急诊全程给予护理优化可以大大缩短各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其临床应用价值非常显著。
[1]马丽华.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9):1 248-1 249.
[2]HAO K,TAKAHASHI J,MIYATA S,et al.Emergency car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disaster[J].Circ J,2014,78(3):634-643.
[3]张艳.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119-121.
[4]刘淑梅,陈红.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258-259.
[5]苏小妹,贺珊,吴志红,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130-131.
[6]杨倩.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9):2 480-2 482.
[7]曲琦,崔云,宋洁.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208-209.
[8]ISHII H,YAMAMOTO T,MUROHARA T.Emergency care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disasters[J].Circ J,2014,78(3):586-587.
[9]FREUND Y,CHENEVIER-GOBEAUX C,BONNET P,et al.High-sensitivity versus conventional troponi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ritical Care,2011,15(3):1-9.
[10]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1671-8631(2017)06-0466-03
R47
B
2016-12-08
(本文编辑:张红)
兰桂香(1980— ),女,畲族,江西省赣州市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