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7-07-20罗龙海
罗龙海
江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宜宾 644200
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罗龙海
江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宜宾 644200
目的探讨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江安县疾控中心2016年1—10月所报告病例中的29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展开调查,并以艾滋病传播途径与患者对艾滋病危害宣传的可接受性为基础,针对该县居民展开自省式健康教育,对比开展艾滋病预防授课前后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结果29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均为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患者对于正面宣传艾滋病危害的可接受性为96.6%(28/29);565名健康男性在接受了艾滋病预防课程讲解后,均认为课程有效,并全部承诺主动使用安全套,与授课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表示会主动进行性病检查仅有129名,与授课前108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艾滋病危害宣传采取自省式健康教育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性的充分认识,提升公众的安全防护意识,降低艾滋病的新发报告数,可予以推广开展。
艾滋病;自省式健康教育;危害;预防控制;应用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于艾滋病的治疗还无特效疗法,且无疫苗可用,在感染艾滋病后会患者面临着较长的病程发展期,对于患者会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1]。因此针对艾滋病开展相应的预防宣传工作便至关重要。该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艾滋病自省式健康教育对其预防控制效果探究,通过对该县疾控中心在2016年1—10月所报告病例中的29例艾滋病患者/感染患者所展开的调查分析,来就基于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的预防控制作用价值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应用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县疾控中心对2016年1—10月所报告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中的29例,均通过实验室检验确诊。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5.3±3.6)岁;潜伏期:1 年内 3 例(10.3%);1~3 年 5 例(17.2%);3~9年 8例(27.6%);9年以上 13例(44.8%)。所有患者均排除家族遗传性精神疾病,并向患者告知研究内容均获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可接受性调查 自制可接受性调查表针对29例艾滋病患者展开调查,其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确诊日期、症状表现、输血史、母婴情况、性行为情况等,同时在调查中对患者提问 “宣传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检查出患有艾滋病不告诉配偶及家属的政策”等是否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以及是否可接受正面宣传艾滋病的危害等问题。
1.2.2 居民认知调查 于2016年11—12月,对地区565名健康男性进行艾滋病预防课程讲授,对比565名健康男性在授课前与授课后对于 “认为艾滋病预防课有效”“承诺主动使用安全套”“承诺主动进行性病检查”等认知情况的变化进行统计调查。
1.2.3 自身式健康教育 在学校、社区、机关,针对学生、群众、干部展开艾滋病预防宣传,并实施自省式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注重关怀与预防同步并行的防控措施;②针对患有艾滋病与未患病人群展开分类宣讲,大力宣传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艾滋病患者提高治疗的自信心;向健康人群宣传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使人们对此加强重视,降低艾滋病的新发感染率;③构建防控一体的网络体系,培训专业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展开健康教育工作;④制定健康教育材料,要确保所制定出的艾滋病防控教育材料简单易懂,应避免在对人群产生恐慌心理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艾滋病的危害性,使群众认识到只要加强日常防护意识,确保性行为的安全性,艾滋病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1.3 观察指标
①对29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与潜伏期进行调查记录;②调查并分析患者对艾滋病危害宣传的可接受性;③调查并统计565名健康男性在接受自省式健康教育前后的认知改变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表示,以 χ2进行组间差异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传播途径
在29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当中,均为性途径传播,其中同性传播1例(占3.4%),异性28例(96.6%)。在18例男性患者中17例(94.4%)为嫖娼感染,1例为同性传播。
2.2 艾滋病危害宣传可接受性
在29例艾滋病患者当中11例认为总是宣传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如“握手、共用电话、清洁的餐具”等行为,并不利于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19例患者认为检查出患有艾滋病不告诉配偶及家属的政策,也不利于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96.6%(28/29)的患者可接受正面宣传艾滋病的危害。
2.3 居民认知情况
该次研究所接受艾滋病认知调查的565名健康男性,在接受艾滋病预防授课教育后均认为课程有效,并全部承诺主动使用安全套,与授课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示会主动进行性病检查的仅由授课前的108名,增加到了授课后的129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详见下表1。
表1 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变化[n(%)]
3 讨论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针对艾滋病所采取的防控政策与宣传内容,并未能够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的考虑而直接照搬国外经验,制定了许多反歧视的宣传内容[2]。这一情况在注重加强对艾滋病患者关爱以及提高反歧视程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轻视甚至是弱化了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进而致使社会公众忽视了对艾滋病的防控重要性,由此也带来的一种十分反常的社会现象,即公众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虽然不断提高,但是艾滋病的新发报告率却逆势而上,促进保护性性行为的宣传教育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艾滋病通过性途径传播的规模与趋势持续加剧。因此就必须要在艾滋病的预防宣传工作中爱情分类指导的策略,来针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关怀与反歧视措施,以期能够尽量改善其生活质量。而针对健康人群则应当向其重点宣传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引导人们杜绝危险性行为,主动从自我做起加强对艾滋病的防控力度[4]。
在该次研究中,29例艾滋病患者均为性途径传播,其中18例男性患者中17例(94.4%)为嫖娼感染,这提示在顾及到艾滋病患者对于艾滋病危害宣传的可接受性方面,在尽可能避免歧视的同时,促使社会公众了解到不安全性行为的在感染艾滋病方面的危害性已经十分迫切[5]。同时在患者对于艾滋病危害宣传的可接受性方面11例患者认为总是宣传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如“握手、共用电话、清洁的餐具”等行为,并不利于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19例患者认为检查出患有艾滋病不告诉配偶及家属的政策,也不利于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此即表明部分过度性的反歧视宣传以及方式对于人们在艾滋病危害性的重视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错误引导,超过有96.6%(28/29)的患者表示可以接受正面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因而对于艾滋病危害性的宣传只要确保场合与方式的适当性,便应当就针对艾滋病的危害性予以正面宣传,而不应当采取回避性的宣传方式。同时565名健康男性在接受了艾滋病预防课程教育后,均认为课程有效,并全部承诺主动使用安全套,与授课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示会主动进行性病检查的人数却并未由明显增多,这也表明社会公众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能够完全正视艾滋病,对此也就更应加强对艾滋病危害的宣传力度,开展更多相关的卫生教育与宣传工作。
综上所述,针对艾滋病危害宣传采取自省式健康教育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性的充分认识,提升公众的安全防护意识,降低艾滋病的新发报告数,可予以推广开展。
[1]徐鹏,韩琳,曾刚,等.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7):64-70.
[2]高倩,金辉,张珍,等.健康信念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行为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819-2822.
[3]贺谦,王夏,段纪俊,等.中国高危人群艾滋病预防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2):1626-1629.
[4]朱海霞.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38,340.
[5]郑迎军,殷文渊,石凯,等.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地区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干预模式总结与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2):1166-1169.
R512.91
A
1672-5654(2017)06(a)-0046-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6.046
2017-03-03)
罗龙海(1973-),男,四川江安人,大专,主管医师,研究方向:疾病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