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汉翻译中语篇的连贯性

2015-01-13王筑昤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可接受性连贯性翻译

摘要:连贯是语篇翻译的要素,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本文试图从语篇的连贯性入手,探讨语篇连贯机制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对译文的连贯性提出建议,以期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翻译;连贯性; 语篇; 可接受性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034-01

1.语篇连贯与翻译的关系

语篇是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在一定语境环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单位,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构成,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而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指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些不相关词句的堆积,话语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并存在于语篇的深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

语篇连贯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 词汇、替代、省略,照应等作为语篇显性形式标记,构成语篇的显性连贯。而隐性连贯指作者依靠读者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历史及社会背景等言外语境因素支持,利用和针对读者的认知能力来表明其话语的量或明晰度。读者需利用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并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还原和创造出连贯关系,从而建立语篇连贯,掌握作者的交际意图。

翻译的过程即信息传递和信息再现的过程,其目的是用译语语篇再现原语语篇的交际功能,向译文读者传达一定信息。因此,只有连贯的语篇才能被正确地理解。导致读者误解或不解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与读者误解或误译原文的连贯有关。如缺乏对语篇的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对语篇的特点、构成、语篇和语境的关系及连贯性等不理解,译文就会行文不畅,逻辑混乱。但语篇的隐性连贯不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而有赖于语境和语用知识的推导,有赖于读者的理解去实现。因此,句句对应的翻译并不能保证译文语篇的连贯性。翻译中应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了解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将难点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与理解,才能依照原文的连贯结构构建出连贯的译文。本文仅就语篇的隐性连贯机制及其翻译策略做一定探讨。

2.翻译中语篇连贯机制的整合作用

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语篇深层的语义和功能关系,没有连贯就没有语篇。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时,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即语境。所以分析语篇需考虑语境的作用。语境有三个层面:(1)语篇内部的环境,即,语言语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文;(2)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即情景语境;(3)说话人所处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即文化语境。这三类语境能在缺失显性衔接手段的情况下,帮助读者理清思路,建立隐性的衔接链,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这种关联性是语篇连贯机制的基本特点。但连贯能否建立最终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读者只有以语篇的显性衔接为线索,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将语境内容概念化和结构化,激活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完成语篇连贯的生成和理解。这样才能获得语篇中所蕴含的各种意义和信息。

在翻译中,译者的任务是找出源语语篇中这种体现原作者思路的连贯性并在译语语篇中再现出来,使译语读者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连贯性理解,进而得到阅读享受。所以,翻译过程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连贯结构的重建过程。只有语篇中的符号同现实和可能世界中的所指有效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获得连贯,只有建立起了正确的连贯,译文才是完整的语篇。因此,译者在翻译中要既忠实于原文的连贯结构,又考虑译文中重新构建的连贯结构是否能够得到译文读者的识别,从而获得连贯性的理解。使译文语义畅通,不让读者感到机械和死板,使语义呈现出滞凝和隔断的状态。

3.运用相应策略增强译文可接受性

由于翻译不是翻译词语或语句,而是文本。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译者必须在译语语篇中重构源语语篇的连贯性。在重构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不可避免会受到译文语言可接受性方面的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能否完全理解,译文是否明白易懂。可接受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就要让译文不拘泥于原文词语的表层意义和句子形态结构,从总体连贯和局部连贯的入手,理顺原文的语义关系和信息传递功能,使译文通顺流畅,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原文读者需在理解语言信号的情况下, 充分考虑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伦理道德体系,借助头脑中已有知识和语篇中已提供信息对隐含信息进行推理,建立连贯关系,从而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欣赏语篇,并用恰当的译语传递原文。这需要译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调整或变通,根据上下文挖掘话语深层含义,判断句子内在逻辑关系,不能只停留于对语法和表面词义的理解。要考虑到语句之间在言外行为这个层面上的联系,对语言进行优化选择,实现原文的连贯功能。否则,译文会含糊,费解和误导。

如: There was a menu , but it didn't make any difference , everything tasted the same. You'd stand up at the end and want to die.(M. Lurie , A Beacon in the Night)直译:"你会最后站起来想去死。"这样的译文无法与前两句构成连贯,让人无法理解。所以通过分析语篇的语境和深层语义连贯结构,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译为:"你吃完后一站起身来就会感觉胀得要死。"

总之,人类思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英汉语篇互译时,由于双方共有的某些知识,文化背景和现有语境,使语篇中有些连接意义不需要明示,这在语言形式上留下许多空白。这种言外功能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译者的个人推理和判断,这就是语篇连贯。译者应利用语用,语义,语境信息,不拘泥于原文中词语的表层意义和句子形态结构,从总体连贯和局部连贯的角度,理顺原文的语义关系和信息传递功能,增加译文的可接受性,使译文通顺流畅,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永生。郑立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朱永生. 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 (1) M

作者简介:

王筑昤(1955-),女,贵州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可接受性连贯性翻译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验子”案的法律解释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判决书叙事修辞的可接受性分析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