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机中央翼后梁油压载荷设计计算研究
2017-07-20董晓莉方采文DONGXiaoliFANGCaiwen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沈阳110013AVICShenyangAircraftCivilAircraftCompanyLtdShenyang110013China
董晓莉 方采文 / DONG Xiaoli FANG Caiwen(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沈阳 110013)(AVIC Shenyang Aircraft Civil Aircraft Company Ltd., Shenyang 110013, China)
民机中央翼后梁油压载荷设计计算研究
董晓莉 方采文 / DONG Xiaoli FANG Caiwen
(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沈阳 110013)
(AVIC Shenyang Aircraft Civil Aircraft Company Ltd., Shenyang 110013, China)
以某型客机中央翼后梁结构为例,从输入条件、受力分析及计算方法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后梁结构受油压冲击的工程初算过程。旨在为后续相关结构的工程初算提供思路和借鉴。
民机;中央翼;后梁;油压;工程初算
0 引言
当前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应用的部位和用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也从最初的次结构过渡到了主结构甚至是主承力结构[1]。根据试航文件CCAR25.561中规定,飞机坠撞时向后最大燃油压力为1.5g,本文以某型飞机中央翼复合材料后梁为例,研究此工况下的工程初算方法。
1 输入条件
1.1 几何数模确定
以某型客机中央翼后梁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央翼内部结构为腹板肋结构形式。为方便分析,取两肋之间几何区域为单元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简化后梁区域的面积分区如图2所示,其详细尺寸见表1,复合材料结构件力学参数见表2。
几何参数:L[in]L1[in]L2[in]H[in]h1[in]h2[in]h3[in]web_t[in]2312.4510.553361340.183
表2 力学参数
其中:Eweb为复合材料梁腹板的弹性模量;Estiff_v为复合材料纵向加强筋的弹性模量;Estiff_H1、Estiff_H2分别为两个横向复合材料加强筋的弹性模量;Istiff_v为纵向加强筋的截面惯性矩;Istiff_H1、Istiff_H2分别为两个横向加强筋的截面惯性矩。
1.2 载荷假设
本文选取中央翼后梁燃油压强载荷为工况,油压载荷为面外载荷,仅提取两肋之间区域进行研究,肋连接加强件以及梁缘条刚度大,约束条件可假设为四边固支,油压载荷P以均布力的形式分布到后梁腹板上,参数见表3。
表3 后梁两肋简化区域参数
注:加速度为坠撞时燃油晃动对后梁的最大冲击加速度。
P=ρ×a×L=0.032×130×1.5=6.24lb/in2
2 分析过程
为计算油压工况下腹板上的最大应力,需要考虑腹板和加强筋之间的变形协调[2]。当垂直和水平加筋件不发生变形,腹板承受油压开始弯曲时,腹板最大应力(fedge)出现在长边中间点,如图3(A)所示;当垂直和水平加筋件也发生变行时,那么长边应力就会增加(fedge+finc),如图3(B)所示。
2.1 面积分解
将区间面积分解为图2所示。其中A1、A2、A3、A4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2.2 载荷计算
2.2.1计算筋条载荷分布
垂直加筋、水平加筋1、水平加筋2计算公式及结果见表4。
P_v_stiff=P×[(A1+A2)panel1+(A1+A2)panel2
+(A1+A2)panel3]
P_H1_stiff=P×[(A3+A4)panel1+(A3+A4)panel2]
P_H2_stiff=P×[(A3+A4)panel1+(A3+A4)panel3]
表4 筋条载荷分布
以下为油压对筋条均布力计算公式,表5为筋条均布力结果:
w_v_stiff=P_v_stiff/L
w_h1_stiff=P_h1_stiff/L
w_h2_stiff=P_h2_stiff/L
表5 筋条均布力
2.2.2纵横加筋交叉点变形协调分析
假设纵横加强筋交叉点U、L两点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为P1、P2,如图4所示。以交叉点处纵横筋条挠度收敛为判据,设定收敛门槛为0.000 1。
1)首先计算U点变形协调问题
针对垂直加强筋stiff_v在U点的总挠度为:
Deflection stiff_v(U)=Deflection1
+Deflection2+Deflection3
其中:油压均布力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1;P1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 2;P2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 3。
针对水平加强筋stiff_H1的U点总挠度为:
Deflection stiff_H1(U)=Deflection4
+Deflection5
其中:油压均布力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4;P1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5。
当|Deflection stiff_v(U)-Deflection stiff_H1(U)|<收敛门槛,认为P1、P2为合理,可带入本文以下章节进行计算。
2)另外还需计算L点变形协调问题
针对垂直加强筋stiff_v的L点总挠度为
Deflection stiff_v(L)=Deflection1
+Deflection2+Deflection3
其中:油压均布力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1;P1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 2;P2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 3。
针对水平加强筋stiff_H2的L点总挠度为
Deflection stiff_H2(L)=Deflection4
+Deflection5
其中:油压均布力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4;P2引起的挠度为Deflection 5。
当|Deflection stiff_v(L)-Deflection stiff_H2(L)|<收敛门槛时认为P1、P2为合理,可带入本文以下章节进行计算。
经迭代计算本文取P1=P2=565 lb进行以下计算。
2.2.3垂直加筋分别在均布力和集中力作用下的挠度
垂直加筋在均布力作用下的挠度,结果见表6。
表6 油压均布力作用下的挠度
本结构中存在两处纵横加筋变形协调问题。一处是上侧的横向加筋与纵向加强筋之间的P1集中力作用,一处是下侧的横向加强筋与纵向加强筋之间的P2集中力作用。
以下是变形协调P1集中力作用下的挠度,如图5所示,结果见表7。
RB=P1-RAM=RAx-P1(x-a)
(如x 表7 集中力P1作用下的挠度 以下是变形协调P2集中力作用下的挠度,如图6所示,结果见表8。 RB=P2-RAM=RAx-P2(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