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陈氏太极拳的现代发展困局突破之路
2017-07-20关国山
关国山
(望奎县武术协会,黑龙江 绥化 151200)
简论陈氏太极拳的现代发展困局突破之路
关国山
(望奎县武术协会,黑龙江 绥化 151200)
陈氏太极作为中国太极拳的鼻祖与主要门派,虽然具有近200年的历史和广泛的历史影响力,但随着当今时代的变革和现代人观念的改变,陈氏太极的现代发展之路同中国武术一样面临着发展困局,如何正确认识其发展困局及正确认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积极多角度、多途径寻求突破之路,是陈氏太极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重要的突破口。
陈氏太极拳;现代发展;困局;突破
1 问题的提出
陈氏太极拳作为我国太极拳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分支,无论对太极拳该拳种的发展还是对中国武术的发展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志,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陈氏太极拳在几代掌门人的带领下走出陈家沟迈向全国及世界华人区,拥有多达1亿的练习者,使之发展成国粹,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氏太极拳中的哲学思想、身后的儒家文化内涵、严格的师生传承伦理及修身养性的文化特质,使得其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和社会需求。但不可否认通过近几年的社会观察发现,陈氏太极拳同其他中国武术一样,其现代发展之路同样面临困局,特别是当前我国群众健身资源选择更加宽泛和自由化、接触健身项目更加便利化、健身动作需求更加简单化的健身需求所带来的群众选择与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变化过于封闭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凸出,群众健身的需求变化使得太极拳普通爱好者迅速转投更加适应群众健身运动发展需求的杨氏太极拳,从而带来了群众基础不断流失的现象近几年更加严重。因此,如何正视陈氏太极拳现代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局,如何正确剖析陈氏太极拳内部发展与当今时代变革之间的矛盾并做出积极回应,是陈氏太极拳乃至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取得繁荣发展所必然面临的问题,也是促进传统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顺应潮流发展趋势而较好的实现契合而获得较好发展和传播的需要。
2 陈氏太极拳的现代发展困局主要表现
2.1 长期对外界的惰性发展态度导致其自身发展变化缓慢,难以迎合当今社会发展主潮流
剖析陈氏太极拳古今两个发展阶段所遭遇的冷热两重天的群众欢迎热度不难看出,当前之所以陈氏太极拳能够在陈王廷、陈长兴、陈有本、陈清萍、陈发科几代掌门人的带领下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主要是当时人们习武御身的强烈需求、精神文化生活资源严重匮乏及门派宗理观念的支撑,因此陈氏太极拳在民国时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变革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陈氏太极拳掌门也嗅到了时代发展的味道,将陈氏太极拳不断从严格的老架、小架经过不断研磨,从而创新改造发展出了大架、和式及忽雷架,后又经陈正雷、王西安等人去繁化简衍生出38式和18式简化太极拳。通过这些努力不难可以看出,陈氏太极拳传人的创新精神和努力。但通过对比今日陈氏太极拳与杨氏、孙氏等其他太极拳流派我们也不难看出,陈氏太极拳长期对外界的惰性发展态势导致其自身发展变化缓慢,最终难以迎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潮流。相比较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在当今备受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主要在于从其掌门杨露禅开始就抓住时代发展变化趋势,迅速提升到“强身健体”的群众保健功能上,因而不断主动迎合时代发展主潮流,面对零基础的群众主动去掉蹿、蹦、跳跃、闪、转、腾、挪等8个对武术功底具有一定要求的动作,继而创编了更为简捷、灵活的小架从而深厚普通群众的喜爱,可以说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在后来赢得了较多的群众基础,主要在于其简化变革起步较早和更为主动。
2.2 传承观念仍然相对封闭保守,主观上阻碍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合力
陈氏太极拳从河南陈家沟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农村发展成为世界级量的太极练习团体,不得不说其独特的魅力和几代掌门人的悉心培育。但相对其他太极拳门派较为健全的门派规定,陈氏太极拳这种仅靠“师生—父子”传统伦理作为主要统御思想来说,是相对保守和封闭的,更是使庞大的陈氏太极拳团队在实质上的管理是涣散的,缺乏严格约束力的。由于各师父之间只注重小我家庭的传承和发展,与其他宗师之间缺乏即时和长久的交流,陈氏太极这种涣散的传承关系在当今社会是难以维系的。由于陈氏太极拳没有像杨氏太极拳那么幸运被国家体委选中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因此也就错过了主动与当今时代融合发展的机遇。由于陈氏太极拳的传承仍然秉承过去传承方式,因此在主观上也就阻碍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合力,难以使其自觉的朝着更加现代化、多元的方向发展。
2.3 时代发展定位失准,导致习练受众范围过窄和发展思路混乱
任何运动的发展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发展定位,只有准确的发展定位才能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产生指导意义,引导一项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迈进。反观陈氏太极拳一百多年来的发展道路,我们不难看出陈氏太极拳长期以来是缺乏正确的时代发展定位的,在信息和交通相对闭塞时的陈氏太极拳尚可凭借强大的伦理观念维系着其发展,但到了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交流更为便利,特别是人们面临的选择更为多元化,则陈氏太极拳的时代定位长期失准的弊端成了绊脚石,严重牵绊了陈氏太极拳的长远发展,最终导致其在现代社会走向没落,昔日风光不再,这也不足为奇。
3 陈氏太极拳的现代发展突破之路探究
3.1 依靠非遗荣耀唤醒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突破原有观念和保守意识
陈氏太极拳的现代发展之路虽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局,但内因决定外因,只有从内部进行突破才能从根本上对目前陈氏太极拳现代发展之路所遇到的诸多尴尬进行化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重新唤醒陈氏太极拳各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改变过去的管理涣散、关门主义的管理模式和派别众多的现象,特别是发展较好的陈氏太极分支,加强其影响力,依托诸如“张三丰太极拳”派等核心拳派加强各分支之间的联络合交流,最终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只有依靠发展合力,形成发展品牌才能找到出路。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将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杨氏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河南省政府重点发展和保护的文化项目,为陈氏太极拳的文化保护和未来发展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一非遗的荣耀对近几年日渐没落的陈氏太极拳来说无疑是一利好消息,陈氏太极拳现任掌门及几个重要分支的传承人完全可以借助入选“非遗”的重要历史契机,借以唤醒陈氏太极众多传承人的发展自觉,借助一些集体性、团体性的活动或赛事,主动突破原有观念和保守意识,采取更加开放的发展态度,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主动简化陈氏太极拳的招式,主动去掉动作功底要求较高的招式,通过巧妙简化,既不失传统陈氏太极拳禅理文化韵味,又能与普通群众产生互动和共鸣,从而为自己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存空间。
3.2 坚守文化底蕴,借助坚实的文化基础打造品牌优势
古谚语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一说,这一句谚语足以道出陈氏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献资料和史料检索法,不难发现陈氏太极拳的拳理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陈氏太极拳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武术文化、医学文化等多种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一体,后又在长期的实践发展进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汲取儒、释、道三家精神精髓,从而铸就了其追求和谐文化的典范代表,成为中国文化核心——“和”的典型呈现,“和”文化内核是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需求,更顺应了当今我国民众乃至世界各国社会普遍诉求的一种“自由、和谐”的生活方式,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品位。因此,陈氏太极拳容易借助强大的古代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从而打造出独属于自己的品牌优势来,具有更为广泛的推广价值。
3.3 积极寻求政府等职权部门合作,借道政治影响力快速扩散并打造自身文化影响力
保护和发展陈氏太极拳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其文化土壤,这也就意味着陈氏太极拳的现代发展之路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然要跨越很多障碍才能冲破原有的发展藩篱。因此,陈氏太极拳可借助非遗的光环,积极寻求政府等职权部门合作,借道政治影响力快速扩散,并打造自身文化影响力。可以在当前我国政府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下,让地方政府相关的文化职能部门主动承担起其文化发展主导职能,努力争取到相关的各项政策支持,借道政治影响力,从政策、组织和财力等诸多方面“另道超车”,帮助自己实现在陈氏太极拳的品牌发展优势挖掘、保护、理论研究及传承理念变革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也就更容易将陈氏太极拳重新列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大力普及开来。还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建设太极拳产业孵化和推广基地,研究推进太极拳的动作、套路、礼仪、服装等具体细节,实现标准化和系统化发展机制及管理机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过硬的品牌发展条件,推出几个能够享誉全国以至于享誉海外的太极拳培训品牌,深度挖掘太极拳的文化、养生以及蕴藏的健身价值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
4 小 结
陈氏太极拳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中国武术的典范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足以看出其中的辉煌和自豪感。但陈氏太极拳在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局,使其发展呈现出式微之态,失去群众基础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之本。因此当前陈氏太极拳现代发展之路面临的困局已经开始威胁着陈氏太极拳的未来发展前景了,我们必须要从内外因两个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改革态度进行突破变革,积极寻求发展出路,才能使陈氏太极重焕昔日光辉,重拾复兴之路。
[1] 韩雪,朴爱芳.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中的思考[J].传统武术研究,2006(4).
[2] 王院成.陈氏太极拳:历史、现状与展望[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3] 刘南亮.关于中国传统太极拳的整体反思与超越[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S1).
[4] 蔡传喜,汤立许.非遗视域下陈式太极拳的荣耀之身与尴尬之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6).
[5] 杨祥全,杨祥国.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传播学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
G852
A
1674-151X(2017)16-15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77
投稿日期:2017-06-02
关国山(1961—),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陈式太极拳发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