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羽毛球参与人群肩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2017-07-20刘德民
刘德民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业余羽毛球参与人群肩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刘德民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羽毛球因其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身的特征而受到大众喜爱,但是不正确的技术动作以及运动中缺乏基本的常识往往造成肩关节损伤。本研究即通过分析肩关节特点,分析在羽毛球运动中造成肩关节损伤的原因,并从羽毛球专项训练的角度提出了基本的预防措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协调的发展肌肉力量、合理的安排运动强度、做好准备活动与放松训练以及进行专项协调性训练,以期为业余羽毛球运动员预防肩关节损伤提供点滴参考。
羽毛球;肩关节损伤;预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而羽毛球运动由于其具有易开展、运动量可调控以及老少皆宜的特征而深受群众喜爱。羽毛球在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下,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技术水平已逐渐接近专业,运动强度以及身体所承受的强度已越来越大,而我们的肩关节在每一拍的运动中都是运动的主要角色,在这种过度使用以及高强度的输出过程中,必然导致肩关节的损伤。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肩关节损伤的原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肩关节的损伤原因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1.2.2 理论分析法 通过学习运动解剖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充分认识肩关节运动结构以及运动中肩关节运动的轨迹,在有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分析导致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肩关节受伤的主要构成因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2 分析讨论
2.1 肩关节损伤的原因
肩关节是体中最灵活的关节, 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面构成, 关节面是典型的球窝状,关节面弧度差大、关节囊松弛。连接肩关节韧带有喙肱韧带、喙肩韧带。肌肉有胸大肌、背阔肌、冈下肌等肌肉。而肩关节前下方没有肌肉覆盖和韧带加强,是一个薄弱部位,肱骨头易滑出,因此在运动中容易损伤。其中肩关节受伤主要是肩袖受伤。如: 冈上肌肌腱损伤、肌腱运动劳损。另外肩关节处肌肉如三角肌拉伤也易造成肩关节损伤。
2.1.1 准备活动不充分 很多初级人群对羽毛球运动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即认为羽毛球是一项运动强度很小的运动。所以对于准备活动,业余爱好者在意识上就犯了严重错误,严重的甚至没做准备活动就直接对拉高远球。肩部肌肉在这种状态下拉伤的概率非常高。
2.1.2 技术动作不合理 业余羽毛球爱好者由于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对羽毛球技术的理解停留在相对浅薄的一个层面。而且刚开始也是本着娱乐的目的去参与的,所以在一开始就形成一个错误的动力定型。较为常见的错误动作多半是羽毛球的上手技术,如高远球、杀球等,多半是由于不侧身仅仅依靠手臂的力量去击球。这不仅会降低运动过程中的击球点,同时肘部以及肩部所承受的负荷也加大,而肌肉连接在肱骨内上髁,这样就容易造成肘部的肌腱损伤。另外,肘位低于肩位,而在击球的瞬间,倘若全部靠肩部发力,必然造成冈上肌磨损。长期如此,必然导致冈上肌肌腱出现炎症,从而影响肩关节的正常使用。
2.1.3 肌肉力量不协调 羽毛球运动要求其参与人群有较好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不仅仅体现在做动作的协调上,还体现在力量的协调中。在上手技术动作中,如高远球、平高球、杀球等都需要身体协调发力,腰带肩,肩带肘,这其中需要原动肱三头肌以及对抗肌肱二头肌的协调发力,如肱三头肌过强,而肱二头肌力量过于薄弱,那么肱二头肌以及肩关节都容易出现损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更注重胸大肌以及腹肌的训练,但如果这些肌肉过于强壮的话,我们的体形可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弯腰驼背,因为胸大肌以及腹肌力量较大,而背肌以及腰肌跟不上,所以有时候一些强壮的人看起来很有力量,其实未必是好事儿,因为这些人在运动中很容易导致腰以及背受伤。另外由于一侧手臂以及肩部力量较强,会导致人往一侧歪的现象。
2.1.4 运动强度过大 随着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对抗进行突击的时候,肌肉以及关节都处于一种做高强度离心运动状态。这对参与者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力量素质,在羽毛球的扣杀当中,肩部承受的负荷很大,如果力量跟不上,在这种运动量较大或者专项训练的部位如肩部过于集中的情况下肩部损伤的概率也将大大提高,如果肌肉在这种拉伤的情况下未完全康复又再次损伤的话,则会引起运动性劳损,同时运动后也要注意肩部的保护以防出现风湿。
2.1.5 缺少放松活动 很多羽毛球爱好者在运动后不能足够重视放松训练,很大一部分人是打完球直接就潇洒离场;也有一部分人是寻求一下自我安慰,走一下放松的形式。羽毛球运动中身体尤其是肩部肌群负荷最大,如腰、背以及腿部也都是放松的重要部位。训练后如放松训练不够,则往往造成肌肉疲劳积累,并容易在下一次的训练中出现拉伤。
2.2 肩关节损伤的预防
2.2.1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以及运动后的放松 充分的准备活动作用不仅仅在于活动开各个关节,更多的是调动全身肌肉以及神经的兴奋性。先做慢跑,或者做一些羽毛球的专项步伐练习(并步、前交叉步、后交叉步、转髋、蹬转等),稍微有羽毛球技术基础的可以进行挥拍,此阶段强度不宜过大,以熟练基本步法、技术动作并微微出汗,以达到热身的效果。此时再进行一些关节以及肌肉的拉伸使全身充分活动开。运动结束后的放松也尤为重要,更有"没有放松就没有训练”一说。运动后的放松主要以静态拉伸为主,肩、腰、手腕、背以及腿部都是放松的重要部位。
2.2.2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可通过阅读羽毛球的专业理论相关书籍,或通过向专业羽毛球教练学习去充分理解羽毛球运动中正确的技术动作以及了解关节运动的幅度。在羽毛球运动中主要体会高远球以及杀球的鞭打动作。例如: 正手高远球应体会链条式的协调发力,即腰带肩,肩带肘,肘带手腕, 而不该把着力点放在肩部。业余球手应在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前提下再通过挥拍进行反复的练习,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2.2.3 协调的发展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不足或肩关节前后肌肉力量不协调都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肩关节的损伤。如我们的胸大肌与背部肌群,这两组肌群在运动中互相参与,胸大肌做主动收缩时要求背部肌群来协同完成,腹肌收缩时需要我们的腰肌协调配合,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之间也是这样一种关系。只有协调的去发展这些肌肉群,我们的身体才能达到一个平衡,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才可避免其他运动链的不平衡而导致如腰部的损伤、膝关节的损伤等。那我们业余爱好者要想协调的去发展肌肉力量要明白一个原则:整体性原则,我们把身体看作一个整体,而不能过分追求某一部位的肌肉力量。比如过分追求手腕的力量而忽视肩部,这容易导致手腕受伤。
2.2.4 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度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普及,业余羽毛球运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抗强度也逐渐加大,局部负荷过重致使身体处于一种疲劳状态,但对于胜利的渴望依旧不减,此时如果仍然过快或做一些发力过猛技术,运动损伤将会随之而来。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参与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休息,适当补水、补糖,使身体处于一种较好的状态。
2.2.5 进行专项协调性训练 协调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先天遗传,但通过后天的训练也可以提高。协调性训练是一种强化训练,专项协调性训练就是更多地结合羽毛球运动中的一些动作,从而达到一种更熟练、更协调的状态。如并步(两腿分开,左脚并向右脚,同时右脚往前并)、立卧撑、侧向交叉步、双摇跳绳、高远球挥拍、转髋跳、正手并步接杀步伐、反手接杀步伐、侧并步跳(做一个并步,然后起跳)。立卧撑等都能有效的提高训练者的协调性。
2.3 肩关节损伤后的简易治疗
2.3.1 肩关节急性损伤 损伤后的24h立即冰敷,24h之后可采用简单的手法治疗,手法选择从局部的抚摸开始,先把肌肉以及关节放松下来,让患者改变体位,让疼痛减轻,也可手指指压痛点1~2min,接着用手掌掌心轻揉2~4分钟,舒缓肩部的疼痛感觉。平时也可通过热毛巾热敷疼痛处以促进肩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散瘀活血的效果。
2.3.2 肩关节慢性损伤 慢性损伤如轻微损伤一般是肌腱轻微发炎,一般通过一些物理理疗,如:针灸、按摩以及休息能够得到明显的好转。损伤严重者不能够打球,需要马上休息,通过物理理疗以及药物治疗相结合,同时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以加强肩部肌肉力量以及提高肩部韧带的柔韧性为主。具体可以做一些单杠引体向上、俯卧撑以及手握哑铃进侧平举或前平举以及前后绕环等。
3 结论与建议
大部分羽毛球爱好者导致肩部损伤的原因都是未能重视运动前后的准备活动以及放松活动,未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以及在技术水平上升的同时而身体能力跟不上等。竞技体育有一个共性即战胜自己水平相当或挑战高于自身的对手,此时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求胜欲望,对技术动作以及身体的把控也是最高的,这是在平时训练中所没有的,同时也是运动损伤易发的时期,所以加强自身身体素质以及强化技术动作是关键。另一方面,业余爱好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一个调控即把握好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是一个薄弱环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脑的记忆还停留在年轻时期,做一下跳杀的高难度动作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把握好训练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是避免运动损伤的另一重要部分。
[1] 李鹤洲.长期从事羽毛球运动的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103-107.
[2] 李正洪,吴静.羽毛球运动中肩关节损伤的成因及其预防[J].科技信息,2009(2).[3] 王金亮,彭云志.羽毛球运动中肩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体育世界,2006(7).[4] 刘小征.关于羽毛球运动的肩关节运动之我见[J]. 运动训练,2005(6).
G8
A
1674-151X(2017)15-15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76
投稿日期:2017-05-11
刘德民(1992—),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